薛冠華
日前有報道,一位女士因頸部按摩導致頸動脈斑塊脫落,引發中風,幸好治療及時,才基本恢復。卒中與頸動脈斑塊關系密切,頸動脈斑塊的主要危險就是斑塊脫落,隨血液循環至腦部,堵塞腦動脈,引起腦卒中。那么,有頸動脈斑塊者究竟能否做按摩?
認識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斑塊是多重危險因素導致頸動脈血管壁損傷后,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聚集形成的團塊狀結構,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斑塊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肥胖、長期吸煙、酗酒等,都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
根據是否出現相應的腦缺血癥狀,頸動脈斑塊可分為有癥狀性和無癥狀性兩類。有癥狀性頸動脈斑塊可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和缺血性腦卒中兩種情況:前者表現為一過性單側肢體感覺、運動障礙、單眼失明或失語等,一般僅持續數分鐘,發病后24小時內可恢復,影像學檢查無局灶性病變;后者表現為一側肢體感覺和(或)運動障礙、失語,嚴重者可出現昏迷,查體可有相應神經系統定位體征,影像學檢查可見局灶性病變。大多數無癥狀性頸動脈斑塊患者無任何神經系統癥狀,或僅有一些非特異性表現,如頭暈、頭痛、暈厥等。
有頸動脈斑塊者不宜做按摩
頸動脈斑塊類似廚房下水道中積存的油污(時間久了會導致下水道堵塞),但其危險性不僅在于斑塊變大后堵塞局部血管,更主要是斑塊脫落引起腦卒中。頸動脈斑塊分為穩定斑塊和不穩定斑塊兩種,不穩定斑塊是在血管壁上附著不牢固、容易脫落的斑塊。斑塊整體或部分脫落后,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隨血流到達腦部,可堵塞遠端腦動脈,導致栓塞事件。
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可確定是否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并大致區分斑塊性質。正常IMT應小于1.0毫米,IMT在1.0~1.2毫米為內膜增厚,大于1.2毫米為斑塊形成。根據超聲形態和回聲特點,斑塊可分為低回聲脂質性軟斑、中等回聲纖維性扁平斑塊、強回聲伴聲影的鈣化性硬斑塊、回聲強弱不等的潰瘍性混合型斑塊。其中,軟斑、扁平斑和混合斑屬于不穩定斑塊,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但是,不管斑塊是什么性質,有頸動脈斑塊者最好不要做按摩。
頸動脈斑塊治療有“三計”
1.改善生活方式 戒煙、加強鍛煉、控制體重、低鹽低脂飲食等。
2.藥物治療 ①控制血壓、血糖、血脂;②抗血小板治療,預防性應用抗血小板藥物,可顯著降低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生率;③調脂治療,多項臨床研究證實,他汀類藥物可穩定斑塊,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病死率,但在服用過程中需定期監測肝功能和肌酶的變化。
3.手術治療 醫生會根據頸動脈狹窄的程度、斑塊的穩定性,結合患者的癥狀、基本情況決定是否手術及采取何種手術方式。手術方式包括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