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簡介
崔富強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檢驗學系主任、研究員,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乙肝專家組成員,世界衛生組織疫苗十年行動計劃工作組成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重點研究疫苗可預防疾病的流行病學、免疫預防、乙肝病毒的母嬰阻斷、高危人群免疫等。
我國是乙肝病毒感染率較高的國家,在沒有實施乙肝疫苗預防接種及血液篩查等干預措施前,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攜帶率為10%左右,5歲以下兒童HBsAg攜帶率與成人接近,兒童早期感染是造成我國乙肝病毒高感染率的主要原因。
乙肝病毒感染率已大大降低
1992年、2006年和2014年,在衛生部(國家計生衛生委)的組織領導下,由重大專項經費給予支持,我國開展了3次乙肝血清流行病學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2006年我國人群HBsAg流行率為7.18%,與1992年(9.75%)相比下降了26%。其中,1~4歲兒童HBsAg流行率為0.96%,與1992年(9.67%)相比下降了90%!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我國已經從乙肝病毒感染高流行區過度為中流行區國家,并提前實現了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提出的“到2017年將5歲以下兒童HBsAg流行率降到1%以下”的控制目標。
2014年開展的全國乙肝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1~29歲人群HBsAg流行率降至2.64%;1~4歲人群HBsAg流行率為0.32%,與2006年(0.96%)相比,又下降了67%。這些調查數據不僅客觀評價了我國乙肝病毒感染的現狀,也證實我國乙肝的控制成效顯著。
乙肝相關死亡數,短期內不會下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監測資料顯示,我國新發乙肝病例數近年來明顯下降,從2005年的7.5/10萬,下降到2015年的4.9/10萬。但是,我國既往感染者眾多,部分感染者得不到及時診治,由此導致的死亡人數短期內不會出現下降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我國每年因乙肝感染導致的死亡人數為30萬例,占全球的1/2。
4大努力,換來乙肝防控巨大成就
我國在防治乙肝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被譽為21世紀公共衛生領域最重大的成就之一。2014年2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向中國政府頒獎,表彰我國在防控兒童乙肝病毒感染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基于四方面。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我國根據乙肝感染的疾病負擔,確定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性防控策略,優先保證新生兒和兒童接種乙肝疫苗,對獻血人群篩查HBsAg。
預防接種 預防接種發揮了關鍵作用,從根本上減少了兒童新發乙肝病毒感染。1986年,我國研制成功乙肝疫苗并開始在部分地區實施接種。1992年后,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乙肝疫苗預防接種工作。從1992年到2015年,我國累計接種乙肝疫苗超過10億劑次,其中新生兒接種超過3億人次。從2012年起,我國對HBsAg陽性母親所生的新生兒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聯合免疫,進一步提高了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阻斷率。此外,一些省市已開始對高危人群實施乙肝疫苗免疫策略。
中國乙肝疫苗接種和HBsAg流行率逐年變化趨勢
控制感染,規范診治 加強醫源性感染的控制和規范診治,在降低新發感染、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國開始對獻血人員篩查HBsAg;1998年,頒布《獻血法》,2015年開始對HBsAg陰性獻血人員進行HBV DNA檢測,大大降低了因輸血和血制品引起乙肝病毒感染的風險。2000年后,我國全面推行一次性注射器,大大減少了因不安全注射而導致的乙肝病毒傳播。各醫院加強對診療、檢測、消毒等方面的規范管理,預防了乙肝病毒醫源性感染。2005年,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感染病學分會共同發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并于2010年和2015年進行了修訂,對規范我國乙肝診治、加強患者管理和提高療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逐步健全法制,消除乙肝歧視 2005年以來,我國政府對反對乙肝歧視日益重視,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保護乙肝病毒感染者在入學、入托、就業方面的權利。
持續降低乙肝病毒感染,面臨4大挑戰
如果按照當前的措施和策略,我國人群HBsAg攜帶率將會逐步降低,估計到2030年可低于4%;2050年后低于2%,5歲以下兒童HBsAg攜帶率將會持續低于0.1%。但要實現這些目標,還面臨一些挑戰。只有不斷完善和加強我國的乙肝防控策略,才能更快實現以上目標。
現行免疫策略不能完全阻斷母嬰傳播和水平傳播 目前,應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聯合免疫,母嬰傳播阻斷失敗率為7.6%以下;但對血清HBV DNA水平?106 IU/ml(國際單位/毫升)母親所生的新生兒,母嬰傳播阻斷失敗率可高達9.25%。尤其在西部農村地區和一些邊遠地區,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首針乙肝疫苗及時接種率和3針全程覆蓋率較低,母嬰傳播阻斷失敗率更高。目前,我國每年約有5萬名新生兒因阻斷失敗而感染乙肝病毒。
高危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高 高危人群的乙肝病毒感染率顯著高于一般人群,如男同性戀者、急性乙肝患者的配偶、醫務人員(血液透析、外科、口腔科、化驗室)等。高危人群是我國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人群,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慢性乙肝患者治療率低,且多數使用低效高耐藥抗病毒藥物 據估計,我國有2 800萬例慢性乙肝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療,其中740萬例需要優先治療。但目前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約350萬例,僅占12.5%,主要原因是不能承受高昂的治療費用。因此,國家需要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藥品價格,對需要治療的患者實施規范的抗病毒治療。
公眾對乙肝認知度低,仍存在社會歧視 我國對乙肝的歧視根深蒂固,造成了很多因歧視導致的社會矛盾,主要原因在于對乙肝防治知識了解不夠。乙肝不僅僅是醫學問題,也是社會學和法學問題,值得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公眾的科學知識需要進一步提高。
要做好乙肝防控工作,下一步,需要建立政府統一協調、多部門參與的乙肝防控機制或工作平臺,制定符合我國實際的乙肝防控目標和可實施的操作方案。同時,還需要加強科研投入,探索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指導防控工作的科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