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手記
一個5歲小男孩因發熱、咳嗽,來醫院就診。檢查發現,他的體溫達39.6℃,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偏高,臨床診斷為“支氣管炎”。靜脈滴注頭孢替安三天后,改為口服頭孢克洛膠囊繼續治療。一周后,小男孩病情明顯改善,各項化驗指標接近正常。
誰知,一天后小男孩又出現發熱,并有寒戰,體溫一度高達40℃。血常規顯示:C反應蛋白、白細胞總數不高,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升高,咳嗽等癥狀無加重。家長認為是“藥效不夠”,要求醫生加大抗菌藥物劑量,或換用更好的抗菌藥物。
經醫生和藥師一起分析后認為:小男孩支氣管炎相關癥狀均好轉,體溫亦正常5天,表明藥物治療是有效的.第8天高熱,考慮為抗菌藥物引起的藥物熱,隨即暫停所用藥物。小男孩很快退熱,未再次出現發熱現象。
鮮為人知的“藥物熱”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藥學部 胡文娟 孫華君(主任藥師)
藥物熱是指在接受藥物治療過程中,由于藥物本身原因引起的發熱。藥物熱是臨床較常見的藥品不良反應表現之一,占全部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病例的5%~10%,也是引起發熱的常見原因。可見,發熱不一定都是感染引起的,盲目使用抗菌藥物,或者盲目加大抗菌藥物劑量,有時會事與愿違。
多數在服藥后7~10天發生
典型的藥物熱,特別是抗菌藥物引起的發熱,多數出現在藥物治療后7~10天。如果曾經使用過藥物,也有可能在再次用藥后數小時內出現發熱。發熱大多在停用藥物后24~48小時內消退。當然,也有些藥物(如復方新諾明)引起的藥物熱,須停藥后5~7天才退熱。
藥物熱可表現為低熱,也可表現為超過42℃的超高熱,以38.9~40℃最常見。
藥物熱可能表現為單純發熱,無其他癥狀;也可出現其他癥狀,如皮疹、寒戰、頭痛、關節肌肉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哪些藥物容易引起藥物熱?最常引起藥物熱的抗菌藥物有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磺胺類藥物。鈣劑、抗組胺藥也可能引起藥物熱。
及時停藥可退熱
藥物熱一般無需特殊治療,停用一切可疑藥品(或者僅保留必需的治療藥品)后48~72小時內,可完全退熱。若使用多種藥物,醫生或藥師會采用逐個排除法,依次停用某種藥品,每停用一種藥品觀察48~72小時,最終識別引起發熱的藥品。高熱病人可采取物理降溫措施,或口服退熱藥。兒童不宜采用酒精擦浴降溫。
藥物熱屬于藥品不良反應的一種,是藥物治療過程中伴隨的意外反應,與我們個體的體質有關。目前,我們對它的認識還有限,難以完全避免。家長應充分認識藥物治療的兩面性。用藥,尤其是抗菌藥物,要指征明確,能少用則不多用。用藥前應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知曉藥物不良反應,包括藥物熱。若已經明確某種藥物引起藥物熱,家長應記錄下來,在以后的就診中主動告知醫生,盡可能避免再次使用該藥物。
孫華君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藥學部主任、主任藥師。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臨床用評價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院協會臨床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藥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從事醫院藥學工作20余年,專注于臨床藥學、藥學信息學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