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一個早晨,記者如約來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瘤科主任吳小華教授的門診。吳教授已經開始投入到緊張忙碌的門診了。
治婦科腫瘤:三種“武器”一個都不少
56歲的王阿姨來自江西,進門就問吳教授:“您還記得我嗎?”吳教授思索了一會兒,搖搖頭說:“好像有點印象,但記不太清楚了。”王阿姨激動地說:“6年前,是您親自為我做的宮頸癌手術!吳教授,我這次專程來上海復查。”看到康復后的王阿姨,吳教授也很高興。他告訴記者,自從選擇主攻婦科腫瘤以來,他主刀的患者不計其數,常常是從早上七時到達醫院,八時半開始第一臺手術,到晚上八時多才結束工作。手術、手術,一天做十幾臺手術早已是家常便飯。他也曾感到過疲憊,但看到患者能夠從手術中獲益,一步步走向康復,他覺得一切都值得。他還說,每次“上臺”,他都希望自己像做第一臺手術那樣專注,保持最佳狀態。
年輕的龔小姐是代她遠在湖北的表姐來吳教授門診“看病”的。她表姐52歲,是一名晚期宮頸癌患者,曾在湖北某醫院進行了手術、放療和化療。吳教授仔細研究龔小姐遞過來的厚厚一疊病歷后,惋惜地告訴龔小姐,她表姐的癌癥已轉移,病情很嚴重,目前只能使用一些藥物延長生命。吳教授耐心地給龔小姐介紹了她表姐可以使用的化療藥物和靶向藥物。吳教授說,到他這里來看病的,好多都是已經做過很多治療又復發的患者,而宮頸癌一旦復發,再次治療十分困難,只能通過化療或放療來延長生命。為了解除這些患者和家庭的痛苦,腫瘤醫院婦瘤科一直采用綜合治療模式。
看他門診:只為聽他一句肯定的話語
27歲的黃小姐在媽媽陪伴下來到診室。她說,在最近一次普查中,醫生發現她患有子宮頸上皮內瘤變。她和媽媽都十分緊張,擔心是癌前病變,害怕影響今后的生育。吳教授為她做了仔細檢查后告訴她,她的子宮頸上皮內瘤變屬于Ⅰ級,只需要做宮頸錐形切除術(錐切),不會影響日后生育。聽了吳教授的話,黃小姐緊皺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
吳教授轉頭向記者介紹說,子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是子宮頸良性與惡性病變的中間狀態和極早期癌變的總稱。按病變程度不同可分為三級,Ⅰ、Ⅱ級為輕、中度不典型增生,Ⅲ級屬于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而CIN由Ⅰ級發展成子宮頸原位癌,往往需要10~15年。
吳教授提醒:子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應該積極治療,以免病變進一步向子宮頸原位癌方向發展。治療結束后,還應密切隨訪,半年做一次宮頸涂片檢查,以防病情發展。
努力創新:為患者保留生育能力
27歲的王小姐是一名宮頸癌患者,今天是來復查的。3年前,24歲的王小姐剛剛新婚,卻突然拿到一張宮頸癌的診斷書,讓她和丈夫陷入絕望的境地。后來,她和丈夫根據朋友的推薦,來到吳教授診室。經過一系列術前檢查,吳教授建議她接受一種新的手術方式——腹式根治性宮頸切除術,既能摘除病灶,又能保留子宮,為日后的生育創造機會。聽了吳教授的話,王小姐和丈夫毅然在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簽了字。如今,她女兒正健康成長。王小姐說:“真的像做夢一樣,當初別說是生孩子,就連自己的性命能否保住也沒有一點兒底。我覺得,我很幸運!”
的確,王小姐是幸運的。她不僅保住了性命,還擁有了自己的孩子。子宮是孕育生命的器官,過去的宮頸癌根治術將宮頸和宮體一并切除,患者從此失去懷孕機會,這對患者本人和家庭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如何保留這些患者的生育功能?吳教授尋找到保留宮頸癌患者生育功能的新方法——腹式根治性宮頸切除術。至今,他已完成300多例宮頸癌保留生育功能手術,20%的患者成功分娩。
吳教授說,腫瘤醫院制定的腹式根治性宮頸切除術的手術治療標準,特別強調了該術式可用于直徑2~4厘米的IB1期(IB1期:臨床可見腫瘤最大徑≤4厘米)宮頸癌患者。與以前的手術指證比,該指標放寬了2厘米(以前,2厘米以下的腫瘤才可手術;如今,4厘米的腫瘤也可手術),獲益人群擴大了將近一倍。這個擴大的手術指標,現已被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收錄并推薦。
特別提醒能夠接受腹式根治性宮頸癌切除術的患者絕大多數是早期宮頸癌患者。育齡女性,特別是20歲以上有過性生活的女性,應每年定期進行婦科檢查,盡早發現病變,及時治療。
深入研究:防范卵巢癌的侵襲
小劉母親56歲時死于卵巢癌。她母親生前通過檢測,被證實是BRCA1基因突變者。小劉今年35歲,擔心自己步母親的后塵,便在丈夫陪伴下來到吳教授門診。吳教授告訴她,卵巢癌是一種早期診斷困難、晚期治療效果很差的惡性腫瘤,一直扮演著“惡魔”的角色。而BRCA1基因突變者,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分別是50%~85% 和15%~45%;BRCA2基因突變者,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分別是50%~85%和10%~20%。如果小劉也像她母親一樣,是BRAC1基因突變者,可能需要采取一些預防性措施,如定期檢查等。
吳教授對記者說,卵巢只有棗子般大,分別隱藏在盆腔的深處,婦科檢查不一定能摸到。再加上,人們對卵巢癌防治知識缺乏了解,等到患者出現癥狀就醫時,往往已到了晚期。為了防治卵巢癌的悲劇不再發生,吳教授領銜開展了中國首個多中心BRCA突變卵巢癌流行病學研究,開展了腹腔鏡下卵巢癌手術臨床價值評估,以及預防性卵巢切除對預防卵巢癌的價值及可行性等多項研究。吳教授提醒廣大女性朋友,要重視卵巢癌的篩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
從事婦科腫瘤專業,讓吳教授每天同最“絕望”的女性打著交道。他說,“很少是治愈,常常是安慰”,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作為一名婦瘤科醫生,我要盡最大的努力去守護她們,幫助她們走出困境,不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