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陽
【摘 要】數字時代下,信息傳播自由得到了新的發展,但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矛盾和新問題。信息傳播自由與隱私權之間的沖突便是其中之一。本文簡單闡述了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分析了在網絡時代下它們各自的變化以及它們之間沖突的變化,從而找出了三對主要矛盾,最后提出了一些平衡沖突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信息傳播自由;隱私權;沖突;平衡
一、信息傳播自由
信息傳播自由,可以拆分為兩個詞,一個是“傳播”,一個是“自由”。從本質上來看,傳播是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行為之一,因而信息傳播自由可視為與傳播這一普遍存在的人類行為相對應的一項人類基本權利。
回溯歷史,信息傳播自由這一理論形成于近代的西方,是西方經濟政治變革的需要,也是近代文明的產物。其最初的理論依據是“意見自由市場”論,這一理論的源頭可追溯到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但在隨后的發展中,信息傳播自由不再只是一個純粹、抽象的“理想模型”,在具體現實的考察中,信息傳播自由已經被許多國家的憲法和法律確認并保護。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條便寫到:“國會不得制定關于下列事項的法律:確定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剝奪人民言論或出版自由;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請愿的權利。”是一種憲法賦予的政治權利,體現了一種法律自由。
信息傳播自由在定義上有著較為寬泛的內涵,它應該包括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藝術表現自由、游行集會自由等多種傳播方式。在大眾媒介占主導地位的傳播環境下,在一定程度上看,信息傳播自由同新聞自由是重合的,甄樹青給新聞自由下了一個定義:新聞自由是公民的基本自由之一,是通過傳播媒介表現出來的言論、出版自由。
二、隱私權
隱私權,指個人人格上的利益不受不法僭用或侵害,個人與大眾無合法關聯的私事,亦不得妄予發布公開,而其私人活動,不得以可能造成一般人的精神痛苦或感覺羞辱之方式非法侵入的權利,是受法律保護的一項基本權利。
隱私權作為表達自由的法律限制的時間較晚。1890年Samuel War ren和Louis Brandeis第一次提出隱私權的概念。但直到1905年,才有法律認定普通法中存在隱私權的概念。
三、數字時代特性下的新發展與新矛盾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出現了社交網絡等新的媒介形式,以及以智能手機為終端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大大加強了民眾對信息傳播的參與度,信息傳播自由前所未有的得到了擴大。互聯網的傳播具有幾大特性:第一,信息極大豐富;第二,信息傳播的時空范圍擴大,傳播迅速及時;第三,人們連入互聯網和從互聯網獲取信息變得越來越便捷,參與者身份及參與行為具有廣泛性。第四,“把關人”地位相對減弱。
這些特性促進了信息傳播自由發展,使傳播更為平等自由。但同時也可能使信息傳播自由遭到濫用,導致信息傳播自由權同隱私權發生失衡。一方面,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大降低了民眾參與信息發布與獲取的準入門檻,特別是在社交媒體上,為公眾搭建了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人人都是信息生產者。人們把自己的大量個人信息有意無意的發布在了網絡上,同時也通過網絡更輕易的去獲取他人的信息。另一方面,網絡本身具有匿名性。在這樣低門檻、多途徑的情況下,人人都可以連入網絡同其他網民進行交流,由于這一開放性特點,當損害個人隱私權的行為發生時,技術人員難以追查到責任人。并且一旦侵害隱私權的行為發生,其侵害的范圍和后果嚴重性也隨之擴大。任何一個小范圍的隱私發布都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向全世界擴散,想要對其進行控制變得尤為困難。除此之外通過搜索引擎等技術手段,將散布在網絡中的個人的基本資料拼湊起來變得更為容易。
四、信息傳播自由與隱私權沖突的主要表現
(一)信息傳播自由與信息安全
信息傳播自由對信息安全的影響體現在兩個層面上,一是個人層面上,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二是國家層面上,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伴隨著搜索引擎、云技術、社交網絡等網絡傳播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公眾為了獲得相應的網絡服務,將自己的個人信息傳輸到網絡上。這些信息一旦發布到網上很容易被個人或者公私機構進行收集然后加以利用,有一些網站會跟蹤用戶信息,進行廣告的推送等。比較極端的例子有人肉搜索,以及利用這些信息達到犯罪的目的。為了應對這一挑戰,2012年初,歐盟出臺了一項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改革方案,“被遺忘的權利”,即民眾有權要求相關機構刪除有關他們的個人數據。這一項權利的增設在相當大程度上達到了提升信息隱私保護的水平,但同時除了在其可操作性上存疑,更主要的是當個體有權利刪除任何不利于自己的言論,這將會危害到信息傳播自由。
(二)知情權與隱私的公開
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是一直存在的,一方面人們有權了解社會各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人們也有不公開個人隱私的權利。問題便在于隱私和公共信息之間的界限具有模糊性。特別在網絡環境下,強調信息的共享,例如很多人愿意在朋友圈、微博這類線上平臺里,發布自己的生活信息,原意可能是想同朋友分享,但在轉發等行為下,可能就會在網絡中擴散開來。因而個人隱私和公共信息的界限在網絡上變得更為難以辨認,這無疑成為了侵犯個人隱私的重大威脅。
特別是在針對一些如政治人物、娛樂明星等公眾人物時,他們個人隱私與公開信息的界限又應該怎么劃分,才可以在保護他們作為公民的權利的同時,又不損害民眾的知情權,這也是二者沖突所要平衡的一個關鍵所在。
(三)信息傳播自由與名譽傷害
一方面因為網絡所具有的匿名性,人們在網絡上發表言論時,比在現實生活中少了許多顧慮。在表達真實自我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實言論,甚至公然誹謗他人。另一方面,通過網絡非法獲得個人隱私再在網絡范圍內進行發布,例如曾震驚娛樂界的艷照門事件,在短時間內就達到了三千多萬人的瀏覽量,對當事人造成了名譽和精神上的傷害。
五、信息傳播自由與隱私權的協調
隱私權可劃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消極的隱私權,另一類則是積極的隱私權。在過往,傳統的隱私權更加注重消極的隱私權利,即“不受侵擾的權利”轉化為更適應網絡的積極的隱私權,人們有控制自己信息傳播的權利。因為人們也許是出于自愿或作為換取服務提供個人信息,但是一旦將這些信息交付給網絡或媒體,他們就很難知道他的個人信息將被如何使用,且信息擴散的范圍、程度如何,以及在傳播過程中它是否還具有完整性,是否被歪曲已不得而知,這時則需強調積極的隱私權。如前述歐盟頒布的“被遺忘的權利”,就是一種積極的隱私權保護方式。
隱私權和信息傳播自由之間的沖突與平衡,在司法領域表現得更為突出。在歐洲大陸,法院會維持這兩者的平衡,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更偏向于對隱私權的保護。但美國則不同,受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影響,人們更偏向于維護信息傳播自由。
但無論是哪種法律體系都希望能為信息傳播自由與隱私權劃出一條清晰可辨的界限,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一界限都是難以判定的。平衡信息傳播自由與隱私權之間的沖突,一方面,在法律層面上的繼續探索尤為重要,但同時它也需要從科技手段、社會準則、市場壓力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個由多個角度切入的完善體系,來緩解二者之間的沖突,達到平衡。
參考文獻:
[1]李倫,李軍.隱私權:網絡傳播自由的道德限制[J].道德與文明,2007(5).
[2]楊磊.信息傳播自由與隱私權的沖突和平衡[J].西部廣播電視,2014(8).
[3]朱穎,陳小彪.論網絡時代下的新聞自由及其邊界[J].網絡傳播研究,2007(11).
[4]邵國松.“被遺忘的權利”:個人信息保護的新問題及對策[J].南京社會科學,2013(2).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2014級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