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晴
【摘 要】新媒體的崛起,拓寬了人們獲取和傳遞信息的渠道,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由于自身或他人有意或無意的泄露,公民個人隱私權會受到侵犯。本文分析了當前新媒體發展帶來的一系列隱私問題和產生原因,并就如何加強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提出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用戶隱私;侵權
信息全球化時代,新媒體的迅速崛起,以其超時空、交互性、虛擬性等特點,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經過20年發展,中國已擁有6.3億網民,12億手機用戶,5億微博、微信用戶,每天信息發送量超過200億條。”[1]但是新媒體的普及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如公民的隱私易被侵犯。“隱私是一種個人領域,這個領域內的一切消息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當事人不愿他人知曉或直接干涉個人私事。”[2]在新媒體環境下,公民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案例也不斷增多,危害性增強,且逐漸受到社會和民眾的廣泛關注。
一、新媒體時代用戶隱私被侵犯的表現
新媒體時代,微信、微博等新技術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在這樣一個數字化的世界,一切都有可能發生,其蘊含的潛力無人能預測,但同時它又可以成為犯罪的工具,可以成為某人、集體或者團體的彌天大謊的“避風港。”[3]因此,由于新媒體的虛擬和不可控性,使得用戶在充分享受信息服務的同時,有意無意的泄露自身或他人的隱私,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
(一)用戶實名信息的多平臺登錄
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媒介形態的可選擇性增強,媒體和企業為吸引消費者,增強用戶粘性,在用戶使用某種媒介時往往會強制性的要求先注冊登錄個人信息。從收費到免費,從PC端到手機端,單一的媒介使用登錄信息,變成多平臺登錄信息流的入口通行證。因此,手機號、QQ號等個人實名信息通過多平臺的適用,使得公民能更負責的發表言論,但也由于網絡上某些商家防范機制不健全,經營者未經用戶許可,收集用戶信息,有意或無意的泄漏、販賣信息,使得個人信息易被泄露。
(二)用戶行為痕跡的數據庫技術控制
用戶個性化定制時代,大數據的應用和分析,使得個人媒介行為能有效地精準定位,從而生產適合需要的產品,引發消費者的使用購買行為。數據庫實現了“以用戶為中心”的定位,也在不知不覺間隱蔽性地實現對用戶的控制和監視。如人肉搜索,在推動事件解決的同時,也易泄露隱私引發集群事件。媒介環境復雜多變,用戶個體和群體差異化明顯,但通過數據庫的有效銜接,以及“關系”的慣性延續,個人的信息同樣能有跡可循。
(三)用戶思維下的媒體融合程度不一
媒介融合是潮流之勢。由于新媒體的海量性、交互性等特點,新媒體的發展勢頭逐漸超越傳統媒體,兩者間的利益差異在逐漸拉大。利益的相關度影響媒體融合程度,用戶思維下的新老媒體融合度呈現參差不齊的態勢。新老媒體的利益相關度,使得他們發揮各自力量,追求用戶,獲得更好的效益,如此一來難免會涉及到個人隱私問題。媒介環境競爭激烈,為吸引眼球,除了公眾人物,公民個人的隱私也或多或少受到侵犯。
二、新媒體時代用戶隱私受到侵犯的原因
由于現實和網絡環境的復雜多變性,以及我國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使得新媒體時代用戶隱私遭受侵犯的事件層出不窮。
(一)把關人受經濟利益的驅使
由于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把關的門檻越來越低,除了新聞專業人士,陸續出現非專業人士,如公民記者,草根記者。傳播信息的渠道增加,但新聞真實性有待考證,公民的新聞素養也有待提高。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把關不夠嚴格,甚至會有意無意的泄露、出賣他人的隱私,造成對公民隱私的侵害。隨著媒體競爭的激烈以及粉絲經濟的興起,有些媒體為了引人注意,博取關注和效益,更是將對于明星和公眾人物隱私事件的炒作販賣推向了高潮。
(二)網民媒介素養有待提高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內容泛濫,信息源多元化,媒體格局亦呈現多元化。網絡傳播過程當中,面對復雜的網絡世界,媒體碎片化和話語權的分散現象日益突出,媒介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媒介環境和社會安寧。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輿論之聲此伏彼起,群體極化現象隨之而來,網民在生活中的壓力會在此得到發泄,一時的私欲超過理性,為了滿足窺視心理便以社會化網絡為借口,揭露別人隱私愈演愈烈,最終會產生害人害己的不良后果。在這過程中,背后表現出來的是受眾媒介素養的缺失。
(三)互聯網管理制度不健全
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網絡媒體管理確定了相應的法規體系,但要做到網絡秩序的維護和網絡自由相平衡實屬不易。例如網絡直播平臺,憑借其互動、便捷的形式被廣泛應用于傳播,拓展了人們表達信息的渠道,但也同樣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影響。互聯網管制依然缺乏有效方法,公民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較薄弱。
三、新媒體時代保護用戶隱私的策略
新媒體時代,由于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用戶的個人隱私或多或少的受到侵犯,有的甚至產生嚴重的危害。因此,我們更應該給予關注,重視用戶、媒體和社會三者間的關系,通過有效的互動溝通,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一)提高把關人信息把關能力
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能力完成信息的傳播發布,這就要求媒體和個人發布新聞信息時,應注意采訪報道“禁區”,加強把關要求,要真實客觀反映現實,然后由專業編輯驗證事件的可靠性,最后通過主編的嚴謹審核發稿。另外,還要重視意見領袖的力量,提高自身素養,負責任的傳播信息和意見,發揮其輿論引導作用,營造積極健康的社群氛圍。
(二)提高用戶的媒介素養
新媒體時代,從“傳者為中心”向“用戶思維”的轉變,使得用戶的主動性增強,擁有了更為廣泛的媒介權利,能自由地傳播發布信息,引發關注或解決問題。由于我國網民的隱私保護意識薄弱,或者某些團體與個人有意無意的泄漏,近些年來,關于網絡詐騙、電信詐騙等一系列侵犯個人隱私的事件層出不窮,對社會和個人產生了極大的負面效應。因此,我們在充分利用新媒體帶來的便利時,應該加強自身的法制意識,注重維護個人隱私,尊重他人隱私,不輕易泄露,不盲目不從眾,定期主動參加培訓或咨詢,提高媒介專業素養。
(三)健全隱私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
新媒體時代,我國也逐漸重視用戶的隱私權。目前,網絡治理已經得到全世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網絡“自由參與”是有條件和限制性的,必要的治理是需要的。西方各國將隱私保護作為網絡法規的重點。我國政府應加強網絡治理,嚴禁對隱私的侵權行為,設置完善的獎懲機制對,維護網絡安全,確保個人生活的安全性。我國現今仍缺乏對隱私權的深入研究,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善,因此,政府在積極推動新技術發展的同時,也要及時完善對網絡隱私保護的立法工作。
結語
信息全球化時代,新媒介的全球化傳播、多向傳播滲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我們享受著網絡帶來的便捷,但公民隱私權被侵犯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因此,我們應將用戶、媒體和政府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加強隱私權保護,努力實現和諧社會建設的最終目的。
注釋:
[1]http://www.chinabgao.com/stat/stats/39422.html
[2]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82.
[3]艾瑟·戴森.2.0版數字化時期的生存設計[M].胡泳等 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
(作者:渤海大學文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