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春梅
摘要:以傳統文化的立德樹人為小學漢語文傳統意象教學課程的重要目標,"兒童主體"為課程設置的規定性和教學策略選擇的原則,"審美特質"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構建了"四位一體"的主題教學體系,創新了"主題·整合"的教學模式,建立了主題課程資源庫。
關鍵詞:小學漢語文;傳統意象;主題教學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86-01小學語文主題教學,是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單篇教學支離破碎、目標不清及教學方式僵化、工具性與人文性割裂等問題,小學漢語文傳統意象主題教學是小學語文國家課程的一個校本補充,是把承載著中華傳統道德元素的意象文學讀本,包括優秀的古典詩詞和進入近代文學史的優秀作品,以適合兒童學習的途徑展開的語文教學。
1.理念與實施原則
主題教學中的主題,是圍繞小學階段兒童發展特點以及生活經驗、語言學習規律、優秀文化傳統等確定的核心語詞;是與兒童的生命成長編織起來,生發語文教育意義的立體的、動態的"意義"群;是語文教學所傳承、創生、發展、傳遞的核心價值觀。主題的表現形式通常是語詞。主題選擇的根本原則是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主題教學的實踐探索中,最初主題選擇是靜態的,即提取文本蘊含的關鍵詞句作為主題。
語文教育在繼承與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創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學科優勢。小學語文主題教學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語文立人。聚焦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挖掘有利于學生的生命成長的語文內容,在與主題的交融中形成學生成長的內核,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
整合思維。整合閱讀資源、生活資源和文化資源,密切聯系學生的社會生活和情感體驗,實現課堂的整體構建。
兒童立場。兒童站在課堂正中央。主題由兒童生成,兒童質疑貫串課堂,兒童反饋作為實踐檢驗標準。尊重兒童的獨特感受,張揚個性,激發創造力,提高參與意識,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主題教學指向兒童語文素養與價值觀的綜合提升,實施主題教學要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去實現"雙基",但又不拘泥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的傳授。課堂教學既包括聽說讀寫等基本訓練,還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使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個性與健全人格得到培養。
主題教學內涵,契合核心價值觀,既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領,又提供可操作的實踐體系。
2.課程目標的規定性
以傳統文化達立德樹人為小學漢語文傳統意象教學課程的重要目標。漢語文意象主題教學是通過和學生共同閱讀相關文本,感受并理解某一意象所承載的特殊情感或人類品質的象征意義,從而喚起我們對民族文化的共同記憶并傳承下去。典型的傳統文化,是打上民族深刻烙印的存在,我們應該也必須引領兒童在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浸潤在民族文化的記憶里。懷特海把兒童學習的階段劃分為三個階段,他把0到12歲劃為第一個階段,他認為這是兒童語言學習的精確階段和科學的浪漫階段。要用德育來統領課程的整合和結構的優化。這種統領的基礎就是學生的人生觀教育,并且真正貫徹和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學原則。不過,我們也很清楚地意識到,學校教育中德育的目標和智育的目標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和矛盾甚至成為了兒童發展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找到一個在理論和實踐及其相互結合上將兩者關系處理好的抓手,顯得異常重要。小學漢語文意象主題學習依托經典古詩詞和優秀的現代作品,在語文學科學習中濡染德行,成長品質,是知識、能力和德育融為一體的統整課程,是化育,是德育滲透于學科教育之路。
3.課程實施的規定性
如果"傳統文化立德樹人"說的是漢語文意象主題教學微型課程的緣起和目的,說的是這一微型課程的文本選擇意義和原則乃至核心教育目標的話,那么"兒童主體、審美特質"則是這一課程實施的規定性。
3.1首先是"兒童主體"。漢語文意象主題教學是通過和學生共同閱讀相關文本,感受并理解某一意象所承載的特殊情感或人類品質的象征意義,從而喚起我們對民族文化的共同記憶并傳承下去。兒童,是漢語文意象主題教學首先要關注的。對于不同學段的兒童,教學的階段目標是不一樣的。大學,注重的是人文情懷;中學則是讓學生明白意象中所含有的意蘊所指,因為中學生已經進入理性抽象思維的"科學階段";小學高年段的教學則必須向中學接近,這是一個小初的銜接過渡期;而對于小學低中年段的兒童,我們展開意象主題教學時,則必須具有兒童視野。對于理性相對薄弱而感性特別活躍的小學段兒童,漢語文意象主題教學不適宜挖掘得過深,不應當以傳統語言美學為經緯,應該從兒童的視角出發、以兒童心思為依據來發現傳統意象中的童話般的浪漫想象。
3.2遵循兒童學習的一般規定性。遵循兒童學習的一般規定性是我們在具體實施漢語文意象主題教學時的重要原則,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踐行兒童主體。兒童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游戲。因為"兒童文化是夢想的,是童話的,是詩性的,是游戲的,是好奇的,是探索的,是從本能的無意識逐步走向有意識的。""兒童的學習生活是史詩般的生活。兒童在自己的生命里使文化史(神話、詩歌、思想史)得到整合,使逝去的精神情懷再次復活。"所以,教師作為成人文化的符號在與兒童進行教與學的交往時,須得小心再小心地提醒自己永懷"游戲精神"。游戲是通往兒童內心世界的橋梁。游戲讓兒童以自然的方式表達他們自己的思想、情感,探索自己和他人的關系,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各種游戲中,兒童大膽地想象,充分地體驗,盡情地享受。對于兒童來說,游戲存在著表達、溝通、體驗、成長等重要價值。由于承載漢語文意象主題教學的教材是由優秀古詩詞和現代經典文學作品組合而成的,給予學科特點,我們選擇的教學策略就是以"涵詠誦讀""入境欣賞"和"情境演繹"為主。因為這是一個開放的課程,所以課堂的呈現方式是多元的,是帶有情境——游戲性質的,有欣賞課、唱游課和活動課。
4.結語
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兒童成長的本能需要,充分發揮兒童活動的自由和學習的主動性。不要急于一節課或多少節課就能讓小小的孩子完全掌握漢語文意象的全部真諦,所以,不要把教學的設計填得太滿,不要有過多的技術干擾,過多的干擾有時候可能導致致命的破壞,我們要的是陪伴兒童慢慢地走著,領略其中的一些風景,并帶著對更多風景的美好期待徜徉在漢語文意象的田野上。
參考文獻:
[1](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0.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詩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李吉林.為兒童的學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4]劉曉東.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