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燕+鄒宗森



[摘 要]基于1994—2015年的相關貿易數據,借助國際市場占有率及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對中國機電產品的出口貿易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中國機電產品市場占有率及貿易競爭力皆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通過多元回歸模型分析技術研發投入、國民收入、外國直接投資及實際有效匯率對我國機電產品貿易競爭力的影響,發現前三項的增加均對我國機電產品貿易競爭力的增強有正向促進作用,而人民幣升值則阻礙了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機電產品;貿易競爭力;國際市場占有率;顯示性比較優勢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2-0004-03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后,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機電產品作為第一大出口商品,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2015年,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額為9648.29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占我國出口總額的42.28%,國際市場占有率為24.86%。本文借助國際競爭力衡量指標及向量,多元回歸分析我國機電產品貿易競爭力的變動情況及影響因素,提出提升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的針對性建議。
此前,眾多學者對中國機電產品的貿易競爭力進行了研究。唐驍鵬(2006)從動態競爭優勢、國際市場占有率、進出口比價及貿易模式等方面對加入世貿組織前后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變化進行對比研究,發現競爭力逐步提高,但整體競爭力不強。張小雪(2012)及白涵(2014)等通過各種競爭力衡量指標對中國機電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進行了分析,發現中國機電產品的競爭力雖不斷提升,但仍以能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出口結構不合理。以上研究均只研究了競爭力自身的變動情況,未對影響競爭力的具體因素進行分析。此外,李季(2010)及余敏(2015)等分別對中韓及中歐之間的機電產品進行了產業內貿易分析,但均是針對單一國家或區域進行的對比。
本文運用1994—2015年的我國機電產品貿易數據,借鑒鄒宗森等(2014)思路及方法,通過傳統國際競爭力衡量指標與計量模型相結合的方式,在對比分析中、美、日、德四國機電產品貿易競爭力的變動情況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技術研發投入、國民收入、外國直接投資及實際有效匯率因素對中國機電產品貿易競爭力的作用效果。
二、中國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
本文采用國際市場占有率及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兩個指標來衡量中國機電產品的出口貿易競爭力。同時,由于美、日、德三國均為機電產品強國,故選取三國數據與我國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其中,各國機電產品貿易數據均源自聯合國貿易數據庫,機電產品界定為《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制度》中的第十六類機電、音響設備及其零件、附件,包括第84、85兩章。
(一)國際市場占有率(IMS)
國際市場占有率是指一國的出口總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
自1994年以來,中國機電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呈穩步上升態勢,并于2005年首次超過了美、日、德三國,居世界首位。2012年起,中國機電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超過20%,2015年高達24.86%。相比之下,美、日、德三國機電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呈現下滑趨勢,美、日兩國下滑明顯,德國變化幅度較小。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德兩國的國際市場占比均降為9%左右;日本約為7%,近三年更降至約5%。
1994年,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及外貿體制改革,經濟迅速發展,出口額大幅增加,其中機電產品作為出口支柱商品,發展態勢良好。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給我國外貿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機電產品的出口也迎來了黃金期。近年來,我國作為“世界工廠”,為世界各地輸送了大量加工型機電產品,而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的機電行業卻將大量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產品外包給了發展中國家與地區進行生產,只專注于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我國機電產品國際市場出口份額不斷上升,而美、日、德等傳統發達國家的份額卻不斷下滑。
(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一國某種商品出口額占其出口總值的份額與世界出口總額中該類商品出口額所占份額的比率。
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整體上呈現不斷攀升態勢,而美、日、德三國變化幅度較小,近年來略有下滑,但仍保持較大數值。具體來看,中國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從1994—1998年起,雖然持續增大,但是不足0.8,表明該時段我國機電產品的競爭力雖有提升,但競爭力依然較弱。亞洲經濟危機后,中國機電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繼續攀升,尤其是自2002年開始,該指數均大于1.25,表明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相比之下,1994—2015年間,美、日、德三國機電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均大于0.8,表明三國的機電產品始終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屬于機電產品強國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經濟整體發展迅速,機電產品出口大幅增加。同時,我國實行了“科教興國”戰略,加速了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使得機電產品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并且,我國出臺了吸引外國投資的多種政策,不僅為機電產品的發展帶來了充足的資金,而且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促進了競爭力的提升。1994年和2005年,我國先后進行了兩次外匯制度改革,為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加速了競爭力的攀升。相比之下,美、日、德三國經濟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增速放緩,國際市場占有率及國際競爭力均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隨著第三產業的崛起,三國也逐漸減少了低附加值的機電產品的生產與出口。
三、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
(一)模型構建
眾所周知,技術研發投入、國民收入、外國直接投資及匯率都對貿易競爭力有著重要影響,本文對影響貿易競爭力的各因素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從而確定貿易競爭力提升的內在機理。因變量貿易競爭力將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表示,自變量分別為技術研發投入(RAD)、我國國民收入(GDP)、外國直接投資(FDI)及實際有效匯率(REER)表示。由于各變量的計量單位不同,本文將對各變量取對數,將其變為無量綱的單位進行統一測算。
(二)數據說明
本文采用1994—2015年數據分析我國機電產品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中國機電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的數值由聯合國貿易數據庫的數據計算得出,我國的技術研發(RAD)及中國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的數據由歷年中國統計公報整理而得,我國國民收入(GDP)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我國的實際有效匯率(REER)由國際清算銀行數據庫整理得到。
(三)結果分析
本文借助Stata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多元回歸模型的R-Squared 為0.9783,Adj R-Squared 為0.9731,表明模型的擬合優度很高。檢驗整個方程顯著性的F統計量的p值為0.000,表明整個方程是高度顯著的。同時,各解釋變量及常數項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參數估計值都在5%的顯著水平下顯著。lnRAD、lnGDP、lnFDI、lnREER的系數分別為0.55、1.29、0.37、-1.02,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我國的技術研發投入每增加1%,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競爭力就增強0.55%;我國國民收入每提高1%,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競爭力就提高1.29%;我國吸引外國投資每增加1%,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競爭力就增加0.37;而間接標價法下,實際有效匯率每上升1%,即人民幣每升值1%,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的競爭力就降低1.02%,均符合經濟學意義。
同時,通過多元線性回歸發現,我國國民收入及實際有效匯率兩個因素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競爭力的影響力大于技術研發投入與外國直接投資兩個因素。我國國民收入作為影響機電產品的首要因素,對競爭力的變化起關鍵性作用,技術研發投入及外國直接投資雖然也對競爭力的提升有推進作用,但仍有待提高,而近年來人民幣升值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產生一定的影響。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第一,通過國際市場占有率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的測度,可知我國機電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及貿易競爭力皆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且目前已超過美、日、德等發達國家。
第二,通過技術研發投入、國民收入、外國直接投資及實際有效匯率四大因素對我國機電產品貿易競爭力的影響進行計量分析,可知前三項的增加均對機電產品貿易競爭力的增強有正向促進作用,而人民幣的升值卻阻礙了機電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影響競爭力的提升。
(二)建議
第一,加大研發投入,加速技術創新。我國應增加對機電產業的研發投入,創造品牌效應。同時,加快科技與專利向生產力的轉化,提高生產率,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提升競爭力。
第二,提高人均收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居民的消費層次與能力,擴大市場需求規模,從內需角度推動機電產品企業的優化升級,從而真正發揮市場需求因素對出口競爭力的促進作用。
第三,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與技術。建立外國投資促進機構,簡化外商投資手續,利用外國資本、管理經驗與先進技術發展本國機電行業,加速與國際統一標準的接軌,增強機電產品國際競爭力。
第四,穩定外匯匯率,增強綜合國力。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為國際貿易創造穩定的發展環境。同時,推進人民幣國際結算,降低機電產品貿易成本,為我國機電產品出口提供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唐驍鵬,林琳.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J].當代財經,2006(3):104-108.
[2]張小雪,武丹,張小雙. 中國機電產品出口競爭力分析[J]. 對外經貿,2012(5):13-14,19.
[3]白涵. 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國際競爭力分析[J]. 價格月刊,2014(12):36-39.
[4]李季. 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實證研究[J]. 國際貿易問題,2010(6):54-59.
[5]余敏. 中歐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 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5(1):13-19.
[6]鄒宗森,原磊,薄曉東. 中國與東亞地區產業內貿易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亞太經濟,2014(1):53-5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