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躍芬
摘要:本文提出了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關鍵詞:游戲;興趣;調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393-02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要對學生培養數學興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由此可見,如何使學生對數學產生理趣是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1.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
1.1 在操作活動中生趣。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發好動,他們的思維發展處于從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弄學具,幫助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圓形面積時,先讓學生動手把圓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然后說一說學過圖形與圓形之間的關系,最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聯系操作過程得到圓形面積=πr2。這種從動手操作到語言敘述,從語言敘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觀到抽象、由具體到概括的過程。在這種有教師指導下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手腦并用,發現和解決了數學問題,參與了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學得積極、主動,嘗到了探求知識的樂趣。
1.2 在情境活動中生趣。數學教材有自己的特點,蘊含著豐富的可產生學生興趣的因素。教師應挖掘這些因素,充分發揮教材中內在的潛力作用,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興趣。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各種情境的創設已越來越重視,特別是利用多媒體設計情景,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1.3 在課外活動生趣。課外活動能創造一個非常自由、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愿參加,因此它比課堂教學更加開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如開展數學游戲活動,在游戲中探索教學規律,發現規律,增強學習興趣。又如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小知識,如古老的數學計算方法、數學符號來源,數學家們的生活片斷、詩歌中的數學,讓學生領略數學的豐富世界,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
2.創新備課內容
課前備課是一個分析教材、設計教案、準備教學材料(包括查找教學中需要的實際例子和準備教具,以及制作課件等等)的過程,認真、充分的課前準備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順利通暢,提高教學質量。
鑒于以往的經驗,如果備課內容依然局限于課內例題和教參習題,參考資料有限,而且比較老套無新意,導致上課的內容就會空洞而乏味,同學們的注意力無法高度集中,課堂教學效果不是非常的理想。如果能將電腦運用于教學活動,使之成為現代電教手段的一種,就可以借助強大的網絡信息豐富課堂內容,充實課堂知識。二十一世紀是信息迅猛發展的時代,電腦已揭開它的神秘面紗,逐步走入人們的生活,在各行各業中都得到了相當廣泛的運用。隨著時代的進步,在教學中運用電腦已成為一個必然趨勢。近年來,隨著網絡建設的開展,讓電腦的應用正在逐步步入我們的課堂,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
但是網絡信息繁多要在如此之多的教學資料中選擇適合課堂教學的內容,就需要花費一番功夫。因此,我在課前必須根據課本的教學內容,認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然后查看相關的資料,并從中選擇出有助于突破重點、難點的內容。雖然這樣會比較花時間,但是為了學生們能夠多掌握、好掌握,我覺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3.努力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好奇心是小學生的天性,是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有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把創新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諾貝爾獎獲得者、法國心理學家貝爾納指出:"創造能力是沒法教的,所謂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被鼓勵開發并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使他們富有創造的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要有靈活性、創造性,努力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比如我在教"圓的認識"這課時,創設了如下情景:"同學們,你們家里都有這樣或那樣的車,你觀察過沒有,他們的輪子都是什么形狀的?"學生毫不遲疑地回答:"圓形的。"我又問:"為什么車輪都是圓形的呢?"這時候,同學們感覺到老師問得新鮮,產生了好奇心,開始交流、議論,爭辯越來越激烈。有的說:"車輪如果不是圓的,就不能轉動。"有的說:"車輪如果不是圓的,能轉動,但是不快。"還有的說:"車輪如果不是圓的,而是長方形的、正方形的,或是三角形的,走起來就會上下顛個不停,車子不穩當。"我又問:"圓形車輪為什么能轉穩呢?"這時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回答好。我順勢引導:"你們可以根據實際的車輪想想奧秘在哪里呢?"聽了老師的話,學生們興奮了,好奇心更強了,有的拿著小車輪,翻來覆去地看,有的用手和尺子比劃著,思考著,也有的拿繩子和尺子量起來……這時,我靜靜地看著孩子們,不去打擾他們的思維,讓他們自己去思考,盡量滿足他們"發現、研究、探索"的欲望,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