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姍
摘 要:《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 學習、教學、評估》這個深刻影響著歐洲國家語言教育系統的參考標準,其影響正慢慢地從歐洲擴大到世界范圍。從《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誕生的背景、主要內容、特點等方面進行評析;介紹《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在我國的研究現狀以及對我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的啟示和影響,并以英語和法語為例;指出在《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下的語言學習者能力提升的路徑。
關鍵詞: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研究現狀;教學;語言學習者;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7-00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007
一、《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 學習、教學、評估》制定的背景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 學習、教學、評估》是歐洲理事會于2001年制定的涉及教育、政治背景、學習方法、學習成果等級劃分以及學習成果測試等的語言測試標準。
20世紀70年代,句法規則、翻譯、單詞記憶等的傳統學習方式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需求,與手勢、文化相融的交流學習方式逐漸流行起來。語言學習者必須學會交流、自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融入社會。這種交流的方式通過模擬,促使學習者成為未來真正生活中的參與者,其渴望達到的最佳狀態是使得語言學習者能夠順暢地交流,達到本地人的水平,同時提高各種能力。1971年,歐洲理事會在瑞士的魯西利康召開成人語言教育教學問題研討會,拉開了系統地促進現代語言教學研究的序幕,并開始推行“現代外語項目”(Modern Language Project)。該項目確立了“以語言學習者為中心”的語言教學與學習模式,使外語教學與學習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20世紀 80年代,該項目取得了較大進展,并于1980年頒布了歐洲人有效交流與合作的語言水平等級描述框架《入門水平》(The Threshold Level)和《起步水平》(Waystage),這兩個等級系統是制定《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的重要基礎。1990年,歐洲理事會明確提出:“應為語言學習和測試發展制定出一個全面、透明和連續性的歐洲共同框架。” 1991年,歐洲各國以“歐洲外語教學的透明度與協調性:目標、評估與證書”為主題,再次召開政府間專題會議。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承擔了對《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語言水平等級進行分級描述和描述語言的實證研究項目。2001年,《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正式出版發行,截止到2003年共出版了19種語言版本。
二、《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 學習、教學、評估》的主要內容及核心理念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是歐洲的一項重要實踐,其目的在于區分和定義一門語言學習的不同理論方面,從而提高歐洲現階段語言學習的能力。作為一項基于語言學習為中心的重要計劃,《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在語言教學領域中處于首要地位。它作為語言學習的參考,同時也是理論原則的向導,成為改善語言、考試、書本、課程等的基礎。因此,《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將語言能力分為六個等級,學習者各方面的能力和考試、課程看齊,以便有條理地進步。這些原則并不是局限于一門語言,它們足夠細致和包容,可以適用于各種語言的多樣性。
它建構了多元文化和多語種交流環境下全新的語言能力觀,把現代外語教學和學習的目標定位為提高“多元語言能力”。
三、《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 學習、教學、評估》的特點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提出了幾種學習方式的建議,比如,要重點學習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行為能力、思維結構和學習方法,提高自己語言的綜合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制訂學習計劃的能力。除此之外,《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還包括了幾種不同的測試方式,比如,在學習之前,可以采取預先的和預后的測試;在學習中采取階段性知識形成的測試;在學習之后采取總結性測試。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主要的創新之處在于一系列對于語言掌握的測試,這個測試相較于測試者和組織者是獨立存在的,可以適用于各種語言,不同于有些僅局限于本國,僅限于某一門語言,甚至僅限于某個組織的測試體系。因此,越來越多的測試組織者選擇《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作為它們的衡量標準,或者至少提供這樣一個評價表格。
四、《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 學習、教學、評估》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影響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極大地促進了語言教學,但僅限于歐洲國家該系統運用范圍比較廣,比較普遍,雖然現在國內專家教師已經開始專注該系統,有些外語測試已經逐漸普及,但仍然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外語教學應逐漸學習《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模式,用于自己的語言教學中,提高國內的語言學習水平,與國際接軌。
(一)《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對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的影響和啟示
國內學者對《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與英語語言測試的接口研究主要集中在共同語言能力量表的制訂和我國大規模英語考試與《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的匹配研究。CET-4和CET-6在大學英語教育中算是《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在中國的初步運用,之后可以推廣到如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和全國英語等級考試等。《教學要求》制定過程中,我國大學英語教育傳統構成了對《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借鑒的制約因素。
(二)《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對我國法語水平考試的影響和啟示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中的描述語大都以行動為導向,以任務為依托,測試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語言的能力。與之相比,我國目前的法語測試主要以知識為重點,對于技能的評估略顯不足。比如,法語專業四級的作文測試,要求考生從所給的10個單詞中至少選8個,寫一篇150-200字的短文,既沒有受眾對象,也沒有具體的體裁。而TCF則更強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難度級別和字數限制都是根據實際生活中的交際需要而設定的。通過考試,考生很清楚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能做什么,對自己的語言水平有比較準確的定位。因此,我們需要深刻理解《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里每一條能力標準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實現融合。
除此之外,我國對于法語教育還建立了多種語言教育機構,比如法國國際教育研究中心(CIEP),巴黎工商會(CCIP),法語聯盟(AF)等等,為法語學習者提供學習、教學、評估的專業體系。
五、《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 學習、教學、評估》下語言學習者能力提升的路徑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分成兩大類型的任務,其一是目標任務,類似于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學習者因此需要為將來進行練習,這種任務與現實生活和學習者具體的需要息息相關;其二是交流任務,這種任務與日常生活的聯系相對較少,主要觀察語言學習能力是否有所進步。有些教學法的研究者提出這種方法易使學習者局限于一種任務,而學習語言的關鍵在于如何具體地運用于不確定的未來,因此,在《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兩種任務的基礎上增加了現實生活的任務,這能夠使語言學習者在現實社會交互中運用所學的知識,超越了語言學習者和語言教授者之間的界限。
借鑒《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主要在于準確理解和把握其中蘊涵的現代語言教育理念、新的外語教學思想及其新的語言人才評估方法論。本文通過對《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大體的介紹和分析得出,《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對于語言學習者、語言教師和評估者一直是一份具有重大價值的文獻,首先,它為評估和認證語言運用能力的迫切需求提供了一個指導性框架,詳盡描述語言學習者在不同語言能力階段可以達到的語言運用水平;其次,在借鑒吸收了現有的交際能力和語言應用理論的基礎上,《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在課程設計和課堂實踐方面對語言教師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個文獻對于全世界的語言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意義非凡的。但是,可惜的是,也就是近年來才被翻譯成中文,目前在中國大陸還沒有得到廣泛的宣傳。在流動性日益提高的今天,以《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為基礎的匹配和兼容性至關重要,便于各考試之間相互比較,促進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的資格之間的相互認證,這也是在全世界推廣漢語必須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