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紅
摘 要:概念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程度不僅影響其對概念的應用,更會影響到對相關物理公式、規律的理解程度,會對具體的運用產生重要影響。如果教師在概念教學時注重概念的建立過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講究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就能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關鍵詞:物理概念;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7-01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079
物理概念是物理學家在對自然現象和實驗現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思維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反映物理世界中具有相同本質屬性的一類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的思維單位。物理學家借助于概念, 提高推理和判斷能力, 從而更加深刻地揭示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的本質和規律。
初中物理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生活中易見的、比較簡單的物理現象以及實驗、過程上。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程度不僅影響其對概念的應用,更會影響到對相關物理公式、規律的理解程度,運用起來會遇上更大的困難。因此,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以及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進而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認知能力,是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下面,我對此淺談幾點體會。
一、做好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先做好演示實驗,使學生獲得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物理概念,就能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數據處理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實驗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學習大氣壓概念時,我是這樣做的:將煮熟的雞蛋剝去殼,放在廣口瓶口靜止。然后,我將雞蛋取下來,點燃酒精棉球放入瓶內,再將這只雞蛋放在瓶口上,這時會發現雞蛋被慢慢“吞入”瓶中。這時,學生會感到非常的驚奇和新鮮。學生看到這樣意想不到、不可思議的現象,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急于想知道為什么,這樣就激發起了學生探索知識奧秘的積極性,使得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充滿生機和活力。在此基礎上建立大氣壓的概念,學生的印象會非常深刻,而且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也會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二、由感性到理性,使學生認識物理概念的本質
物理概念是觀察、實驗和科學思維的產物,是科學共同體的語言。物理概念具有確定的內涵與外延。在概念教學中,在學生通過生活現象或演示實驗獲得相應概念的感性認識后,教師必須要讓學生體會和經歷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如果只是教師的講述,學生對概念的認識會只停留在文字上,淺嘗輒止。因此,要使學生真正理解概念,形成正確的概念,教師必須讓學生對已有的感性資料進行分析、概括、比較,進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屬性,使他們形成概念。例如,在學習杠桿的概念時,教師可先向學生提供常見的物體,如瓶起子、蹺蹺板、鉗子、鑷子、撬棍等,讓學生觀察它們工作的過程,再用課件慢放工作的過程。教師還可以拿來紙做的撬棍撬物體,讓學生對比,總結出上面的物體在工作過程中的共同點,抽象出杠桿概念。所以說,從感知到概念之間還有一段較長的思維過程,這段思維過程對形成物理概念的作用是實質性的,甚至比定義概念更重要。
三、明晰建立物理概念的原因,使學生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義
由于初中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相對比較弱,學生只有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義,才能牢固掌握這個概念。概念的物理意義是指引入和建立該物理概念的原因,即為什么要揭示某一研究對象的物理屬性。例如,在學習速度概念時,教師可先列舉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如火車運動快、自行車運動慢這一事實,然后告訴學生為了區分不同物體在相同時間內運動路程的多少,或在相同路程內運動時間的長短,就要引入“速度”這個概念,因此速度的物理意義是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再如,功率是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質量是反映物體中所含物質的多少,溫度是為了描述物體的冷熱程度,電功是電流做功的多少等。另外,深入理解物理概念,還要區分概念的含義或定義不是物理意義不是一回事,例如,速度的物理意義是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而它的物理含義是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定義是路程和時間的比值。
四、進行比較與歸納,使學生準確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中的許多概念有相近之處,學生容易混淆,如壓力和重力,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的共同點是:它們的單位都是牛頓,壓力有時由重力產生,物體在水平桌面靜止時壓力大小等于重力,正因為這樣,學生常常混淆這兩個概念。但它們的區別也是比較明顯的。首先,兩個力產生的原因不同。壓力是由于物體間的相互擠壓產生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產生的。其次是概念不同。壓力是垂直壓在物體表面的力,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壓力的大小有時跟重力有關有時跟重力無關,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指向被壓的物體,作用點在物體受壓面上,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在物體的重心。學生只有弄清了這兩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系,才能準確理解和掌握。
五、“學以致用”,活化概念的理解與運用
當學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必須及時練習,使學生在具體的事例中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并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加深和鞏固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學習了電阻概念后,我們可以給學生呈現這樣的問題:某電阻,當兩端加上20伏電壓時,通過它的電流是2安,則它的電阻是多少?如果它的兩端加上0伏電壓時,它的電阻又是多少?當這兩個問題呈現出來時,學生對于第一問一般不會出現問題,而到了第二問,好多學生要答0歐。針對學生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帶領學生回憶影響電阻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區分開定義式和決定式。這樣,通過對概念的運用,可以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讓學生看到自己在學習中的收獲,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教師要注意問題不要太難,干擾因素要少,關鍵在于問題的典型性、代表性、靈活性是否突出,是否對學生有針對性,要注意循序漸進,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學中,學生經常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難懂,用物理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更存在著困難。這都是因為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沒有到位、一知半解。因此,認真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學規律,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理解物理概念,并運用概念解決相關實際應用對于學好物理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