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旭東



中國經濟通過塑身強體,降脂增肌,在新的發展態勢之中,展現出更有質量、更有活力、更加健康的“新氣質”,展現出勃勃的生機,也預示著美好的未來和希望。
歲序更替,華章日新。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程上,201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不僅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局之年,還是脫貧攻堅開局之年。
開局是全局的基礎,開局形勢的好壞,影響中局,甚至決定最終的勝負?!坝持駸o人見,時聞落子聲”,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科學決策,引領中國經濟撥開迷霧,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緩中趨穩、穩中蓄進的發展態勢,讓中國經濟逆勢而上,呈現出更有質量、更有活力、更加健康的“新氣質”,中國經濟土壤正在變得更加肥沃……
緩中趨穩 穩中向好 中國經濟獲得“穩穩的幸福”
“經濟形勢總的特點是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質量和效益提高。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創新對發展的支撐作用增強?!边@是剛剛結束不久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2016經濟運行時給出的評價。
從2010年一季度至2015年四季度,中國GDP增速從12.1%一路下滑到6.8%,下行的曲線雖然緩慢,但仍然讓不少人擔憂,中國經濟的此輪調整究竟會跌到幾時?
30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速只有3次連續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這三次回落主要是受到短期因素的干擾,過后都回到了高速增長的軌道上。
這第四次下滑,究竟是短暫探底還是長期換擋?經濟增速能不能“回得去”?降速會不會演變為失速?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中國曾長期保持世界最高的增速,經濟引擎強勁有力。然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國際經濟環境惡化,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經濟社會呈現出新格局、新變化、新特點,迫切需要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轉變舊思路,開拓新局面。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公開提出“新常態”的概念,“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01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常態做出系統闡述。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判斷形勢,牢牢把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p>
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圍繞經濟發展新常態“怎么看”和“怎么辦”的問題,作出重大理論創新和決策部署。
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攻方向,切中要害,久久為功,為經濟增速樹立底線思維,這是魄力,更是準確把握經濟大勢的信心和決心。
用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穩住市場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掌舵沉穩自如,知難勇毅向前,中國經濟有了“定盤之星”,各項經濟指標出現積極可喜的變化——
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2016年9月份打破連續54個月下降走勢后,連續3個月正增長。11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2%,自3月以來連續9個月保持在6%以上,穩定增長態勢明顯。1~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8.6%,呈加快增長態勢。2016年1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1.7%,延續上行走勢并升至兩年來高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7%,達到2014年7月以來高點,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2016年的中國經濟,前三季度經濟增長連續穩定在6.7%,就業、物價形勢總體穩定,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工業企業效益向好態勢進一步穩固,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社會大局穩定,各類微觀主體被宏觀經濟信心積極改善。
日前,2016年前11月中國“就業成績單”發布。這份成績單不僅總分高,而且成色足:新增就業人數達到1249萬人,提前超額完成了今年“1000萬人”的承諾,而且城鎮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目標均提前完成。
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行穩致遠,要找到一個能穩得住的中高速增長的均衡點,中國經濟才能走上新的軌道。
創新驅動 新中求進 新動能推動新經濟
希望穩的穩住了,希望進的有進展,2016年,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創新驅動戰略加緊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潮涌動,新模式、新業態競相涌現,居民消費不斷升級,新增長點正在陸續出現,新動能成長超出預期。在平穩健康的增長中,“創新”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最厚重的底色。
——層出不窮的“互聯網+”或“+互聯網”,正在深刻地改變金融和經濟生態;
——信息科技進步催生的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已經進入廣泛的社會經濟生活;
——越來越多的機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開始重塑傳統工業生產線;
——圍繞北斗導航構建的產業集群,正引領中國高端制造業向縱深推進;
——以滴滴打車、摩拜單車等為代表的共享經濟,突破重重阻力,風靡大江南北;
……
中國向“新經濟”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經濟增長新舊動力轉換加快,新的經濟增長的動能正在積聚蓄勢。
市場主體增多,社會創造活力蓬勃發展。2016年前10個月,全國新登記企業數同比增長28.9%,平均每天誕生1.6萬戶新企業,全國已經有2300多家眾創空間服務12萬個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中國市場正呈現出“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嶄新局面。
以新產業、新技術、新商業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新服務為代表的新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16年前三季度,新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新業態方面,1~11月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6.2%。新產品方面,2016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增長83.7%,工業機器人增長30.8%,集成電路增長18.2%,智能手表增長12.1%。與此同時,在線醫療、在線約車、移動支付等新業態加速成長。2016年5月,由北大專家發布的《中國新經濟半年度白皮書》顯示,新經濟在中國經濟中占比已經達到30.1%。種種跡象說明,創新驅動正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創新經濟的源泉正在中國大地涌流。
轉型升級 優化結構 傳統經濟浴火重生
在過去真正困擾中國經濟的不是速度低,而是結構失衡、產能過剩、效率低下、競爭力不強等“質量”問題。新常態下速度換擋的背后,本質上是結構調整。需求側政策空間越來越小,擠出效應卻越來越大。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從長期入手,立足于結構調整,把政策重心轉向供給側。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確定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行動路線圖;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決策,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重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目標明確: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方向明晰: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
鎖定病灶:抓住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
厘清邊界:既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又讓政府勇擔責任,干好自己該干的事。
……
中央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理論思考到具體實踐,都作了全面深刻闡述;從頂層設計、政策措施直至重點任務,都進行了全鏈條部署。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戰爭”。
“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要樹立必勝信念,堅定不移把這項工作向前推進?!?/p>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改革落實,釋放出堅定的改革決心。
伴隨著國家政策、改革措施的推進,效果逐步顯現,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打破連續54個月的下降走勢,連續正增長,民間投資增速連續3個月正增長。2016年前三季度原煤產量同比下降10.5%。產業結構繼續升級,工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2016年11月,中國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6%和10.5%,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4和4.3個百分點。需求結構繼續升級,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繼續提升。2016年前三季度,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1%,比上年同期提高13.3個百分點。同時在去庫存上,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9個月減少;去杠桿上,2016年10月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1%,比上年同期下降0.7個百分點;降成本上,全面推行營改增,全年減稅預計5000億元,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同期減少0.17元;補短板上,精準扶貧發力,貧困人口減少1000萬以上,尤其是圍繞中小城市補短板,大城市地下建設補短板,對中國經濟轉型的正能量正在凸顯。
歷盡天華成此景 人間萬事出艱辛。
平穩、出新、向優,“穩”字當頭,“新”字顯效,優”字發力,中國經濟通過塑身強體,降脂增肌,在新的發展態勢之中,展現出更有質量、更有活力、更加健康的“新氣質”,展現出勃勃的生機,也預示著美好的未來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