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瀟
【摘要】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過程當中,上市公司的產生主要是在改造計劃經濟企業制度的過程中被嫁接到企業中去,并被賦予改革國有企業的使命。因此,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和債權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產生,在彼此強化、沖突和博弈的過程中,最終他們形成了企業資本結構的結果。本文主要就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將有關學者的觀點進行了整理和歸納。
【關鍵詞】資本結構;影響因素
本文就資本結構構成因素學派這一學派觀點回顧和梳理了國內有關學者的研究結果,并且具體分析了資本結構構成因素對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機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現實意義。
一、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
自上世紀資本結構影響因素學派創立以來,國內外學者在繼承前人的理論的基礎上,對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做了許多實證研究他們認為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企業規模
我國國內學者關于企業規模與負債比例相關關系的觀點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企業規模與負債比例呈正相關
洪錫熙、沈藝峰用列聯表行列獨立性的卡方檢驗法對1995年到1997年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221家工業類公司進行檢驗,證明了企業規模與負債比率存在正相關。
趙冬青、朱武祥選取了376家上市公司2000—2003年的數據為樣本,取總資產的自然對數為解釋變量,使用時間序列橫截面回歸分析的方法對資本結構影響因素進行檢驗,發現企業規模與負債比例呈正相關,且在0.01的水平下顯著。
張晴、任建雄等人收集了寧波24家上市公司2007年到2010年的數據,構建面板數據模型,對影響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狀況的主要內部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同樣發現公司的規模與負債比例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2企業規模與負債比例呈負相關
王娟、楊鳳林以總資產對數和資產擔保價值為解釋變量,采用截面法對845家上市公司進行統計回歸,發現隨著企業規模的增加,負債的比例不增反降了。
3企業規模與負債比率相關關系不顯著
陸振飛、辛宇就滬市1996年上市公司按行業分組,取主營業務收入之自然對數為解釋變量,運用多元回歸統計法分析得出企業規模與負債比率正相關,但相關關系不顯著。
目前,學術界的看法主要還是企業規模與負債比例呈正相關。首先,當企業規模擴大時,企業的資金需求量就會增加,這時候往往靠權益資本融資是不夠的,所以企業會加大負債的比例;其次,規模大的企業往往信用狀況良好,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獲得更多的負債,這也為企業增加債務融資提供了可能;再者,大規模企業往往是國家政府重點扶持的對象,在貸款政策方面能給予他們很多福利,讓他們更有可能提高企業的負債比例了。
(二)成長性
成長是影響公司資本結構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是究竟如何影響,學術界尚無統一定論?,F如今學術界主要存在四種觀點。
1成長性與負債比例呈正相關
蘭峰、雷鵬運用多元回歸模型,以(年末企業資產—年初企業資產)/年初企業資產為解釋變量,對滬深市57家房地產公司進行實證分析發現,企業成長性與負債比例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個結論與大多學者的結論是一致的。
2成長性與負債比例呈負相關
肖作平、吳世農選取了深市117家A股上市公司1996年的數據為樣本通過SPSS軟件實證分析,他們發現公司的成長性與負債比例呈顯著的負相關,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中國高成長的企業大多是新興和民營企業,不能得到政府貸款政策上的支持;另外根據企業資本結構代理理論和自由現金流理論,管理者往往有追求規模、擴大投資的傾向,這時他們投資決策是次優的。所以,高成長性企業代理成本更高,投資的選擇性更強,他們就會減少負債的比例。
3成長性與負債比例相關性不顯著
洪錫熙、沈藝峰通過對卡方檢驗法,以企業過去三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的平均數為解釋變量分析企業的成長性對資本結構的影響,發現成長性對企業負債比例沒有顯著影響。
總的來說,我國的學者還是比較認可第一種觀點的,他們認為成長性越高的企業往往越傾向于債務融資,因為債務資本相對于其他融資渠道來說更容易獲得,融資成本較低,且不會稀釋控股股東的控制權,所以負債往往成為這些企業的第一融資來源。
(三)盈利能力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盈利能力與負債比例的關系的觀點主要還是有兩種。
1盈利能力與負債比例呈正相關
2盈利能力與負債比例呈負相關
(四)資產擔保價值
顧名思義,資產的擔保價值指的是企業在破產清算的時候的價值,主要包括有形資產的價值。由于無形資產只有在企業生產經營中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所以無形資產的價值并不包括在內,關于資產擔保價值與企業資本結構的關系國內學者主要有兩種觀點。
1資產擔保價值與負債比例呈正相關
2資產擔保價值與負債比例呈負相關
二、研究結果差異的原因
目前,我國國內對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不同學者對同一因素對資本結構的影響,得到了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結果。我們認為可能是以下原因導致的。
一是研究方法不同,大部分研究者選取的是上市公司的截面數據為樣本,運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法進行實證檢驗,還有一些學者在模型檢驗中引入了卡方檢驗法、雙向效應動態模型、隨機效應模型和因子分析法,方法不同可能造就了研究結果的差異;二是選取樣本不同,一些學者選取的是深滬市的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樣本,而另一些學者主要選取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同一行業或者兩個行業的上市公司為樣本;三是衡量指標不同,不同學者對同一因素采用了不同的衡量指標,選取衡量指標本無對錯,有些學者在分析某一因素對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時,采用不同的指標卻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四是數據本身的原因,學者在設計模型時,模型中的變量本來就相互影響,極容易出現多重共線性;而且不同企業資本結構決定因素對資本結構影響程度不同,模型隨機誤差項很有可能出現不同的方差,出現異方差性。
三、結語
隨著研究的深入,在優化企業資本結構的過程中,管理者們也逐步認清了形式,嘗試從多方面的因素考慮如何將企業的資本結構管理好。眾多研究者從多方面對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索,國內外已經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但是對于部分影響因素,眾多學者并沒有達成一致的結果,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還存在繼續探索的空間。我們也希望國內外學者也繼續保持探索求知的精神,不斷豐富資本結構的理論和實踐,為上市公司合理的規劃資本結構提供更有力的證據。
參考文獻:
[1]洪錫熙,沈藝峰.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2000,32000:114-120
[2]趙冬青,朱武祥.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經驗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6,2:11-18
[3]張晴,任建雄,徐珍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寧波為例[J].浙江金融,2011,7: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