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倩
【摘要】排污許可是國際通行的一項環境管理的基本制度,美國是最早建立排污許可制度的國家之一,制度框架完整,內容詳實,并且與之配套的排放標準非常嚴格。本文對美國排污許可制度進行介紹,希望通過剖析國際先進經驗,對我國排污許可制度改革起到一定作用。
【關鍵詞】排污許可制度;美國
一、排污許可制度中污染物范圍廣
美國排污許可制度中對污染物的定義范圍很廣,包括排放至水中的任何類型的工業、城市、農業廢棄物,分為3類:常規污染物(BOD5、總懸浮固體、大腸菌群、pH、油和油脂)、有毒污染物(重金屬及人造有機化合物)以及非常規污染物(氨、氮、磷、COD等)。
二、排污許可制度公眾參與被高度重視
在公眾參與方面,美國排污許可證制度的許可條件中明確規定賦予公民參與的權利,可以通過提交公眾建議、參加聽證會或參與許可證修訂等方式,從整個授權過程的初始階段就可行使。第一,在許可證申請階段,排污者在申請許可證時通過填報申請表向管理機關提供大量法律所要求的信息。這些信息通常包括:申請人從事的需要許可證的活動;設施名稱;地點和通訊地址;反映設施的產品或服務的最佳標準工業代碼;營運人的姓名、地址、電話號碼、所有權狀況;設施是否位于印第安土地;列舉依照其他法律所獲得的許可證或建設批準書;點源及其周圍一定范圍的地形圖;對產業性質的簡單說明等。這些信息的復印件應向公眾公開。第二,許可證實施階段,美國法律規定了嚴格的排污監測和報告制度。
在信息公開的基礎上,美國許可證制度還規定了兩個著名的公眾參與程序,分別是公開評論和公開聽證會制度?!堵摪钏廴究刂品ā芬幎?,發證機關在審查完申請材料后,要先做出一個同意或不同意發證的暫時性決定。如不同意發證,則須發布一項否決意向通告。該否決意向要接受公開評論(包括公開聽證會)。如經公開評論程序后發證機關改變否決意向,可收回否決意向通告。如果同意發證,則開始編制許可草案,決定排放限制、執行的時間安排、監測要求等。排污者和公眾有機會評議和評論這一草案。法律設定一個不少于30天的期間讓公眾可以提交書面意見或要求召開公開聽證會。當某個或某批許可證的提議涉及相當大的公眾利益時,發證機關應當直接舉行公聽會。舉行聽證會的信息要提前告知公眾,利害關系人至少應該有30天的準備期。公聽會后發證機關根據公眾的意見對發證做最后決定。如果最終決定與先前公布的暫時性決定沒有實質性的改變,發證機關應該遞交一份決定的復印件給每一位提交了書面意見的人,如果發證機關的最終決定對暫時性決定和許可草案有實質性的改變,發證機關必須發布公告。最終決定公告后的30天內,任何利害關系人可以要求一個證據聽證會或司法審查來重新考慮這一決定。以上要求獲準后,許可的異議期持續。證據聽證會是準司法性質的過程,由一個行政法法官主持。聽證會做出的決定可以被上訴到聯邦環保局局長那里。如果聯邦環保局是發證機關的話,整個發證行為可以根據聯邦行政程序法進行司法審查。如果發證機關是州,則可能收到州行政程序法約束。完成了這些程序后,許可證才生效。
三、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詳細
美國排污企業排放的污染物要受到排放標準的約束,排放標準除了包括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濃度、排放速率等數值標準外,還包括涉及到污染源運營,尤其是環保設備的運行和保養等操作要求的運行標準。排放標準雖然涵蓋范圍廣,要求嚴格,但是還以遵循公平性和邊際成本有效的原則著稱。
美國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定遵循個案分析原則,即對不同固定源的技術經濟水平進行考察,結合聯邦環保署公布的控制技術清單和本州的空氣質量控制目標,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排放標準。另外,對于排放標準的制定機構也隨著污染源的不同而有所差別。美國排污許可制度中規定污染源按照常規污染物和有害大氣污染物進行分類。其中常規污染物,又分為新源和現源。新源是指在適合于該污染源的排放標準頒布后開始建造或改建的任何固定源?,F源又分為指定現源和一般現源。其中,指定現源是排放指定污染物的現源,這些污染物指的是尚未制定空氣質量標準且空氣質量基準文件尚未發布而又未列入有害空氣污染物名錄的污染物。一般現源由各州根據國家環保局的有關規定來制定排放標準。有害大氣污染物是指不適用空氣質量標準的,能夠引起死亡率增加或是能使嚴重的、無法治愈的污染物。其排放標準由美國環保局統一制定。
四、美國排污許可制度評價
美國排污許可制度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污染物覆蓋范圍廣。第二,公眾參與被高度重視,美國排污許可證制度的許可條件中明確規定賦予公民參與的權利,可以通過提交公眾建議、參加聽證會或參與許可證修訂等方式,從整個授權過程的初始階段就可行使。此外,特別規定了公開評論和公開聽證會制度,確保公眾參與的有效實現。第三,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詳細,對點源進行分類管理,遵循公平性和邊際成本有效的原則。
參考文獻:
[1]王曦.美國環境法概述[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2]See J.Gordon Arbuckle,etc.,Environmental Law Handbook,twelfth edition.Government Institutes,Inc.,U.S A.1993.p.161,pp.165-167,pp.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