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琰
【摘要】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勞動力,當今我國農村勞動力占整個勞動力資源的一大部分,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上漲、生產技術的進步,農村勞動力逐漸出現了大量剩余,他們漸漸離開土地,走向城鎮。可以說,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的必然現象,更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探討國內外研究者對該問題研究的理論基礎,第二部分探討我國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剩余勞動力;轉移;建議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研究受到國內外越來越多人的廣泛關注。與國內這一理論的研究相比,國外對該理論的研究比較成熟,從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并且形成了許多比較經典的理論和模型。
一、我國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現狀
在國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研究理論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劉易斯模型。他提出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型,將經濟增長和勞動力流動進行了有效結合,并且它將發達國家的經驗進行總結,強調現代部門與傳統部門之間的差異。毫無疑問,雖然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有所不同,但在當前農業勞動力轉向工業勞動力的大形式下,劉易斯關于農村勞動力的研究理論,在發展經濟學史上占據了及其重要的地位。另外拉尼斯和費景漢在劉易斯模型的理論基礎上進行研究,提出拉尼斯一費景漢模型,他們對劉易斯模型進行了改善,強調加強技術與創新水平是解決糧食短缺的關鍵問題。然而依舊提出城市會持續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前提是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高于農業部門。后來,為了適應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目前的勞動力市場的狀況,托達羅模型明確解釋了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遷移以及城市的失業。因此,托達羅模型已經被發展中國家廣泛使用,而且為發展中國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雖然國外研究者已經進行了大量分析。但并不能與我國實際情況完全吻合。因此,必須探尋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理論框架。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日益加劇。我國學者紛紛投入該問題的研究。并且產生了一些獨到見解。例如蔡昉和林毅夫在《中國經濟》一書中提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以省內的遷移為主具有地域特性。剩余勞動力的流動與轉移,有利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能促進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體制的飛速跨越。韓俊則認為為減輕大城市的壓力,應大力推進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從大城市往小城鎮轉移的進程,同時減少向剩余勞動力向大城市的流動。盡可能避免大城市中由于農民工的大量涌入而引發的各種矛盾。另外,陳吉元提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有著深遠意義,同時,盡可能促使我國農村勞動力的高效合理流通。充分認識到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價格優勢,適當進行國際間勞動力的流動與發展。
二、我國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的相關建議
(一)政府要盡可能推進農村教育體制改革,完善農村培訓制度,以此來提升農民素質。
可以說,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難的根本途徑就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對此針對我國農民培訓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做出了明確的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有明確的指出。具體而言,我國政府首先應重視農村的基礎教育。農民作為農業生產中最活躍的基本因素,其素質的提高,將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我國農業人口的轉移。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大農村基礎教育的資金投入,轉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狀。盡可能減少農村孩子的輟學現象;通過開展就業指導活動來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其次,政府要增加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術培訓。
人口眾多尤其是農業人口眾多是當今我國的基本國情。加快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前提條件就是解決農村人口壓力過大問題。然而,由于城市中缺乏的并不是普通農民工,而是擁有一定技能的技工。因此,必須增加對農民的職業技術培訓。具體要做的是,提高他們的自覺性;重視職業技術方面的教育;提高技術指導人員的綜合素質;充分利用各種有效資源;有針對性的進行該培訓;多種形式多方法進行該培訓。
(二)政府要完善戶籍管理制度以及土地流轉制度,從而使城鄉達到統籌就業的局面一是要推進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使我國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從而消除城鄉差別化。二是要,探求土地流轉新途徑,發現土地流轉新思路。三是要改進就業政策,保證求職者能夠享受相同待遇實現就業機會面前實現人人平等,建立健全就業體制。
(三)要促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的進程,大力發展我國的鄉鎮企業。具體而言,我們首先應建立健全適合我國鄉鎮企業發展的現代化體制,對鄉鎮企業的產業結構進行比較合理的調整,探索鄉鎮企業技術創新的途徑,發揮鄉鎮企業就業的優勢,挖掘鄉鎮企業就業的潛力。從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要堅持正確的指導原則對小城鎮進行建設發展,重視專業化特色化小城鎮的發展,增加吸引力,從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近轉移。最后,必須增強大城市的輻射作用,加快城鄉之間的發展,積極開發中間地帶,增加就業機會,接納勞動力,從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四)要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改革,樹立正確的觀念,深入發現農業優勢,發揮農業潛力,改進傳統的生產方式,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以吸引更多剩余勞動力的內部就業。
(五)要從實際出發,結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建立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醫療制度、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深入貫徹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政策。
(六)是要盡可能完善我國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創新性的推進城鄉就業信息服務網絡的覆蓋,同時發揮當下比較流行的中介的力量,促進中介組織的發展,建立健全相對的法律法規體系,并且從根本源頭上,保障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維護勞動力市場體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中譯本
[2]蔡昉,林毅夫.中國經濟[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3]陳吉元,胡必亮.中國的三元經濟結構與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J].經濟研究,199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