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宇
摘要:美國黑人女性文學早在其誕生之日開始就被排斥在男性文學主流之外,長期處于一種弱勢的話語地位。從其發展歷程可以管窺到當時美國黑人女作家所面臨的雙重困境: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在這雙重壓迫下屹立不倒,經受住了十分困苦的磨難,最終在美國文學園地里占有一席之地。
關鍵詞: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女性意識;身份建構
自我畫像的萌生階段
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產生于17世紀初期,此時的作品以非洲民間歌謠、民間故事和當時女性的生存狀況為素材以口頭文學的形式展現出了當時黑人女性內心的壓抑情感。這時期的文學作品發揮了符合當時需要的社會功能,因為廣大黑人女性可以借此來安慰受傷的身體與心靈。到了18世紀40年代初期,真正意義上的美國黑人女性紙質文學誕生了。最早是以詩歌和女性自傳體小說為主要題材。最早被收錄的黑人女性作品是路西特麗在1764年創作的詩歌集《監獄斗爭》,它主要講述了白人聚集地遭受美洲印第安人襲擊的情景,在社會中引起了較大反響。到了19世紀,隨著廢奴運動的發展,出現了以陳述客觀事實為主要內容,描繪美國黑人女性悲慘生活的黑人自傳體文學,有人稱之為“黑人自述錄”。
在此階段,廣大黑人女性作品對自身的悲慘遭遇進行了真實客觀的描寫,為讀者還原了一幅真實的生活經歷自畫像。但在這一時期,她們還沒有明確的自我意識,大多數人還是處于忍受不公待遇的階段。從其作品可以看出,廣大美國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還沒有建立,或者可以說還處于比較早期的萌生階段。
自我找尋的復興階段
在美國內戰期間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從此步入了發展新時期。但是奴隸制只是在法律層面得到了廢除,在現實生活中美國黑人還是處于一種被壓迫的遭受種族歧視大環境中。到了19世紀末期,美國南方的種族關系惡化加速,許多黑人族群開始遷移到北方生活。這批人后來成為了具有自我獨立意識的自由人,逐漸融入了美國都市社會生活之中。在此階段,美國黑人女性群體仍然面臨著雙重困境: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黑人女性也像其他群體一樣,同樣需要自由、平等與幸福,因此她們也在不斷的抗爭中。在這場抗爭中,美國黑人女性群體不斷尋找自我,努力追求理想、愛情和尊嚴。在美國黑人女性作家的一些作品中也反映了此現象。在這時期,黑人女作家非卓拉·尼爾·赫斯頓的代表作《她們的眼睛望著上帝》抨擊了當時的種族歧視問題。這篇小說主要關注了主人公珍妮的婚姻問題,珍妮通過不斷自我找尋從一個涉世未深的姑娘逐步成長為具有女性意識的成熟婦女。
在此階段,廣大黑人女性作品直擊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兩大問題,并描寫了許多為自己的平等權利、幸福生活而英勇抗爭的新女性。她們具有不同于傳統女性的自我身份意識,不斷地尋找自我。這一階段見證了廣大黑人女性的成長,至少首先在思想上逐漸成為了人格獨立的自由人。
自我定義的巔峰階段
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發展促進了美國黑人女性文學意識的轉變。美國黑人婦女在該階段對自我的認識不斷深化并且開始明白自己可以變得強大。這種思想意識將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發展推向了巔峰。在此階段,以莫里森為代表的美國黑人女性作家對黑人女性的成長和自我定義進行了研究,對各種黑人社會關系進行了分析,把黑人婦女們遭受到的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其他社會問題暴露無遺。黑人女作家為當時的廣大黑人女性指出了一條實現自由獨立的光明道路。她們指出,所有黑人女性群體要培養一種親密的情感,并且保持完好的黑人文化體系,在這樣的文化中扎根,深入了解自我價值,徹底掙脫白人與男人的禁錮與束縛,最后實現徹底的自由與獨立。在這時期,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秀拉》以女主人公秀拉和女友奈爾的友誼及秀拉的成長經歷為主線,向讀者展現了敢于挑戰社會習俗的黑人女性形象。
在此階段,廣大美國黑人女性的身份自我建構達到了巔峰階段,她們不僅完全意識到了社會的種種不公,而且有了一條實現自我價值,自由獨立的道路。她們之間不僅培養出了一種姐妹情誼,而且保持住了屬于她們自己種族的黑人文化。由此可以看出,美國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最終建立了起來。
結語
美國黑人女性作家從最初受到雙重壓迫到被當代美國文壇所接受,表明美國黑人婦女的社會地位實現了質的提高。當代美國黑人女作家將社會中的黑人女性群體真實地描繪出來,具有強烈的真實性。她們的文學創作客觀真實地反映出社會中黑人女性群體的社會經歷與情感經歷,研究這種文學體系的發展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黑人女性群體所關注的領域,挖掘被壓迫的黑人女性的歷史與吶喊。同時,研究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發展歷程對研究黑人女性的身份自我建構過程有著極大的幫助,它能夠使我們了解到廣大美國黑人女性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自我賦權之路的。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唐紅梅.種族、性別與身份認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8.
[3]唐紅梅.自我賦權之路[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
[4]嵇敏.美國黑人女權主義批評概觀[J].外國文學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