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亮+趙青
摘要:基于當前數字化時代,運用數字化技術對西藏傳統建筑進行保護已經成為必然手段。以傳承我國民族文化為前提,從數字勘測技術、三維數字修復技術、數字記錄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四方面,對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西藏傳統建筑的手段進行了分析,對西藏傳統建筑文化傳承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關鍵詞:數字化 西藏 傳統建筑 保護
西藏具有十分豐富、獨特的文物資源,尤其是西藏地區的建筑,更是風格迥異。西藏建筑特點來源于該地區傳統的文化與歷史,并在建筑實踐的過程中與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相結合,運用當地素材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西藏傳統建筑。藏式傳統建筑風格與形態極為獨特、優美,和雪域高原融為一體,呈現了古樸、粗獷的自然美特點,由此可見西藏地區傳統建筑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基于當下數據化網絡時代,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傳統建筑保護是一項十分先進的技術,突破了傳統工作形式的限制,通過科學、信息技術等對傳統建筑這一文化遺產進行了保護,進而實現了西藏地區傳統建筑的傳承。所以,文章中基于數字化視角下,對數字化技術保護西藏傳統建筑的幾點措施進行了分析。
一、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傳統建筑意義
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實現了飛速發展,數字化技術也被應用于各行各業,尤其是文物、傳統建筑的保護工作,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也發揮了重要的意義。西藏地區的傳統文化與建筑經過歲月的洗禮一直保留至今,雖然之前保存的也十分完好,然而也無法保證經過風吹雨淋后的建筑質量,如果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必然會使其面臨消失的危險。在科學技極速發展的當下,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不僅可以保證傳統建筑完好性,同時也可以對其所蘊含的精神意義進行傳承。當前我國在數字化傳統建筑保護方面已經實現了突破性進展,例如西藏大昭寺佛像唐卡數據庫這一工作,傳統建筑是我國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證,同時也是開展旅游業發展的關鍵內容,所以運用數字化技術對其進行保護已經成為當前主要趨勢。
二、西藏建筑特點
(一)裝飾手法極為華麗
西藏傳統建筑在裝飾方面體現了西藏地區特有的宗教藝術與文化,西藏傳統建筑的裝飾多用平衡、韻律、對比以及和諧和統一的審美觀念與構圖規律,從中給蘊含了深厚的藝術造詣,也體現了極高的工藝水平。西藏傳統建筑的裝飾藝術形式與手法主要包含了泥塑、銅雕、石刻以及繪畫等元素,室內主要運用雕刻與彩繪的手法,而室外的屋頂部分則多采用掛置經幡、經幢、法輪以及寶傘等體現宗教文化的元,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常見的如意頭、松格門框、角云子、銅門環、窗格、窗楣、窗套等,以上種種都是西藏傳統建筑中的裝飾藝術元素。雖然整體看來西藏傳統建筑多呈現粗獷的風格,但是也有璀璨生輝、精雕細琢的一面,更加體現了藏式傳統建筑的藝術感。
(二)顏色多樣化
西藏傳統建筑在色彩的運用方面,其手法十分細膩,色彩的構圖多以大色塊為主,重點體現了簡潔、清爽的效果。一般在顏色的選用上主要以黃、黑、紅等為主,不同的顏色與構圖均被賦予了西藏地區獨有的宗教文化藝術。例如黑色代表驅邪、黃色代表脫俗、紅色代表護法等。建筑外墻的色彩主要以白色調為主,例如普通的民居、宮殿等;寺院的外墻則多選黃色與紅色兩種顏色,體現脫俗、護法之意;一般民居、宮殿以及寺院的窗子多選用黑色,但是在門楣、窗框、門框、窗楣、墻面等部位卻運用了不同的多種色彩,在色彩的選擇上盡顯體細膩、華麗之感。
(三)給人感覺滄桑、古樸
通常我們觀察西藏傳統建筑,總有一種沉悶之感,第一視覺體驗便是古樸、滄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二:其一在于建筑年代極為久遠。例如西藏大昭寺、桑耶寺至今已經千余年,布達拉宮自7世紀至今也已經建成1400余年,由此可見其歷史積淀;其二在于修建時取材較為原始,一般土房、石房、木房都是極為普遍的建筑形式,而石頭也并非是現如今經過打磨的片石,而是未經雕琢的毛石;地面是被當地稱為“阿嘎的土打平”的土地,由此可以想見為何藏式傳統建筑多給人已滄桑、古樸之感了。
(四)體現宗教氛圍
西藏地區的傳統建筑中,從里至外都體現了宗教的氛圍,不難發現,西藏傳統建筑和宗教思想二者已經合二為一,宗教思想是建筑的靈魂,而建筑則是宗教思想的表達。西藏傳統建筑的布局方面,主要彰顯了隨意性的特色,這也意味著佛陀是無處不在的;而居室內的柱子指代的是人們對于世界中心的崇敬。屋頂處懸掛五色經幡,其含義是人們心中對于宇宙萬物所含有的敬仰之情;建筑內墻壁的壁畫,也更為確切的表達了西藏人民對于神明的敬仰之情。一般在多層建筑中,經常會設置靜謐房間,而這一類房間主要是作為經堂之用,由此也彰顯了藏式傳統建筑中對于宗教思想的表達。由此可見,無論是建筑布局還是建筑功能,無一不體現了宗教思想,尤其是在佛教圣地西藏,通過建筑的形式對宗教思想進行傳達,這也是藏式建筑最為獨特的一點。
(五)具有鮮明的風格
西藏傳統建筑由立面角度觀看,分為有邊瑪墻、門窗以及看廊和梯三個特殊要點,其中在窗這一因素中,一方面窗套是一個極為特殊的部分,而另外一方面則是窗子的排列。在建筑的整體結構中,窗屬于立面的重要構成部分,但是在藏式傳統建筑中,窗子的排列極為有趣:其一,窗子的大小并不相同,有大小不一的很多規格,體現了一定的隨意性;其二,在墻面上,窗子位置的設置并沒有什么規律性,任何位置都有,且不存在同一水平線,這也重點體現了設計的不規劃美。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在于窗子的大小與位置排列是依據房間實際功能確定的,臥室在采光的要求上比較高,所以窗子也就比較大,但是一些非主要房間的窗子尺寸便比較小。這也著重體現了藏式建筑在風格上的鮮明和不拘一格。
三、數字化技術在傳統建筑保護中的運用
(一)數字勘測技術
數字勘測技術中包含了多光譜遙感考古技術、衛星遙感考古技術、超光譜遙感技術、航空攝影考古技術等。以航空攝影考古技術為例,這一技術的運用,主要是通過航拍的形式,對傳統建筑的破損情況進行了解,設備會將掌握的信息發送至計算機中,有關人員通過觀察了解建筑的哪一處存在破損,從而進行維修。這一技術的合理運用,對傳統人力勘測的缺陷進行了優化,減小了工作量,縮小了傳統建筑的保護難度,在不破壞傳統建筑的前提下,及時對其進行維護,以免出現損壞影響其使用價值。
以故宮古建筑的修復為例,當時故宮在修建時,主要以自然、人工建筑材料為主,但是經過歲月的侵蝕也逐漸褪色,相同的材料在室內和室外所呈現的效果截然不同。所以修復人員只能針對每種材料,結合所處的不同環境進行分類分析。在修復時故宮已經對彩畫、內部裝修等文物進行了保護。首先技術人員根據需要保護的文物進行了分類,并進行現狀記錄;隨后,通過實測圖與二維圖片的形式將被保護文物進行再現,針對出現損壞的部分再次分類,并標注設計圖標;之后結合勘察所得結果對損壞原因進行剖析,最終制定合適的保護方案。
(二)三維數字修復技術
三維數字修復技術主要是利用3D信息技術,對已經出現破損的傳統建筑進行修復,其中比較常見的三維數字修復技術包括破碎文物修復與復原技術、3D數字掃描考古技術、三維數字模擬技術等。例如2016年3月份,上海青浦練塘古鎮核心保護區的部分歷史建筑被拆除,這時,有關人員便通過照片建模技術將已經被毀的古鎮建筑進行復原,利用計算機軟件,在二維圖像的基礎上對傳統建筑進行復原,并通過計算機展示已經完成復原的模型,這樣一來便可以對傳統建筑破損狀況進行模擬,進而開展修復工作。
(三)數字記錄技術
數字記錄有二維數字化記錄、三維數字化記錄兩種形式,其中二維記錄技術一般運用于平面的古書、壁畫的修復。在進行修復時主要使用數字化攝影技術的形式,通過數碼相機、等2D掃描設備,對古書進行信息化儲存。而三維記錄技術則是針對一些立體的建筑、雕塑等。一般在使用時,多采用測量、計算機視覺以及三維掃描系統幾種常見的形式。其中三維掃描系統在運用時,主要分為數據的采集與處理兩部分,運用手持式、機載、地面等不同形式的激光掃描儀,對需要修復的建筑進行數據采集,再利用計算機將數據整理后通過三維效果的形式展示出來,從而獲知建筑破損之處。例如內蒙古地區對元上都遺址進行復原時,便采用了這一技術,技術人員運用測繪設備進行了元上都宮殿重要殿閣——穆清閣的全方位立體掃描,將掃描所得數據進行處理之后,結合當下遺址考古發掘實際情況,通過三維模型的形式將穆清閣完整的再現。三維掃描技術在元上都遺址測繪中得以運用,可以通過數據采集將元上都遺址情況進行準確地記錄,之后利用相關數字化技術可以完成數字化博物館的施工,這也體現了我國科學技術的先進性,通過3D技術便可以觀看古代建筑。
(四)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在傳統建筑中的應用,體現了綜合性的特點,因為這一技術中涉及到了諸多信息處理形式,例如多媒體、數字圖像處理、人工智能、計算機圖形學、傳感器、并行處理等。該技術的運用中,是通過計算機形成虛擬的環境,同時連接多種專用設備,生成直觀的三維立體化建筑模型,技術人員可以通過這一模型的觀察,通過和環境的直接交流,在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刺激下,獲得真實的感知。隨后在生成的建筑虛擬環境中,可以真實的了解到傳統建筑環境實際情況,生成虛擬環境,通過計算機進行信息共享,使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觀看到西藏傳統建筑的風采,從而開展西藏傳統建筑的保護工作。
四、結語
經過分析可知,基于當前信息化時代的大環境下,數字化技術不僅可以運用于教學、生產等領域,也可以將其運用于傳統建筑、文物的保護。文章中針對數字化視角下西藏傳統建筑的保護,從數字勘測技術、三維數字修復技術、數字記錄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四個方面,重點分析了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并通過文章的分析了解到,運用數字化技術是保證西藏傳統文化不受侵蝕的重要舉措,因此我們必須要對其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1]鄧傳力,蒙乃慶,賈彬.西藏傳統建筑的營建和材料調查分析[J].蘭臺世界,2016,(22).
[2]康淵,靳亦冰,李鈺.青藏高原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策略研究——以青海省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6,(06).
[3]趙毅,黃林.西藏地域民族文化資源與創意文化產品生成——基于知識管理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6,(12).
[4]趙亮,單彥名,何小娥.基于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意識思考——以西藏林芝地區錯高村保護與發展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6,(07).
(作者簡介:[1]李欣亮,西藏民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西藏民族大學西藏光信息處理與可視化技術重點實驗室,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藏民族文化保護研究;[2]趙青,西藏民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西藏民族大學西藏光信息處理與可視化技術重點實驗室,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藏民族文化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