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玲
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故鄉,在希臘哲學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后西方哲學各種觀點的胚胎和萌芽。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古代最博學的人物。他的觀點在后來對許多領域長生了較深的影響。 本文主要從亞氏的范疇論,來談實體范疇觀與認知語言學上的范疇等級結構之間的關系。
一、亞里士多德的范疇論
(一)亞里士多德的范疇論的概述
“范疇”一詞來自古希臘語,由兩個詞復合而成:Kata+agora。該詞從構詞角度來看乃指“與集合或集會相對立”,那就意味著“分散”,“分解”,進一步引申,就是“劃分”,“分類”。在亞里士多德把這個詞引入哲學領域之前,它原本是一個法律術語。亞里士多德從法律中借用了這一術語, 第一次賦予了它以哲學意義,構造了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范疇表。而且,他還最先從詞語學﹑邏輯學﹑認識論和本體論等多方面對范疇進行了自覺的理論探討, 創立了系統的范疇理論。
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應該區分一個范疇的本質特性和它的偶然特征,前者是指使一個個體成為某范疇的一員的基本屬性,后者的存在與否則不能影響某實體是否為范疇的成員。以“人”為例,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這一范疇的本質特征是“兩足動物”,而其他諸如膚色﹑受教育程度等則屬于偶然特征。亞里士多德的范疇觀主要可以概括為:(1)范疇由一組充分必要條件決定;(2)范疇的所有特性均為二元的;(3)各范疇有自己界定清晰的邊界;(4)范疇的所有成員均地位平等。
(二)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分類原則
亞里士多德在《范疇篇》構建起對事物(“是者”)本身進行分類的兩個原則:(1)表述主體;(2)在本體(即實體)中。然后根據這兩個原則將事物本身分為四類。
首先,我們來看兩個原則的含義。“表述主體”,在“B是A”這樣的判斷中,B是主詞,是主體,A是謂詞。是表述B的。以亞里士多德的論述來看,普遍的東西可以表述主體,個別的東西不能表述主體。這就是說,他以是否“表述主體”這一原則區分出普遍和個體。“在本體中”,“不在本體中”的東西就是本體自身。實際上,亞里士多德根據是否“在本體中”,即事物的獨立性,區分出本體和屬性。
這樣,我們再來看亞里士多德依據這兩條原則的肯否形式排列組合得到的四類事物。
表述主體,但不在本體中的事物,是普遍實體或第二實體,如“人”﹑“動物”等。在邏輯上表現為個別實體的屬﹑種,普遍實體表述個別實體,但不存在于個別實體之中,因為它自身也是實體。在本體中,但不表述主體的事物,是個別屬性或偶性,如“某個特殊的白色”。它們不能表述別的東西,因為它們只能做主體;它們可以存在于實體中,因為它們是屬性。表述主體,又在本體中的事物,是普遍屬性,如“知識”、“顏色”等。在邏輯上表現為個別屬性的種﹑屬。它們既能表述個別屬性,又存在于實體之中。不在本體,又不表述主體的事物,是個別實體或第一實體,如“個別的人”等。它們是永遠的主體,所以不表述其它東西,它們也是永遠的實體,所以不存在任何其它實體中。
(三)十大范疇的提出
從范疇分類原則可以得出,普遍屬性存在于普遍實體之中,個別屬性存在于個別實體之中;普遍屬性表述個別屬性,普遍實體表述個別實體。在這種關系中,普遍離不開個別,個別也離不開普遍。每一種個別總是隸屬于某種普遍的個別,沒有純粹的個別。由個別向普遍的上升不是一個無限的序列,而是一個有限的階梯。這個階梯的最底層乃是被學者稱為“零點實在”的個別實體和個別屬性。階梯的頂層就是最普遍的“是者”類型,即“范疇”,也就是邏輯上的“最大的種”或坐高的謂詞。亞里士多德把“是者”的階梯分為十種類型,即十大范疇。一種是由個別實體→普遍實體→……最普遍實體逐級而上的階梯,如由“蘇格拉底”→“人”→“動物”→……“實體”;另外九種都是從個別屬性→普遍屬性→……最普遍屬性逐步上升的階梯。這九種屬性階梯分別是“數量”、“性質”、“關系”、“場所”、“時間”、“姿態”、“具有”、“活動”和“遭受”。這樣,十大范疇就提出來了。
二、認知語言學上的范疇等級結構
(一)認知語言學上的范疇論
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在對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進行的實證研究中發現,在范疇化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原型”,從而建立了現代范疇理論-原理理論。我們也可以用四點來概括原型理論的范疇觀:1.原型理論不能通過一組充分必要條件來定義;2.特征是分等級的,原型范疇體現家族相似性結構;3.原型范疇體現成員隸屬度差異:4.有的原型模棱兩可,表明有的范疇邊界模糊。
(二)認知語言學上的范疇等級結構
在認知語言學上,把范疇分為三個等級,即為基本范疇﹑上位范疇和下屬范疇。認知科學發現,基本等級范疇是人類對事物進行區分最基本的心理等級,是認知的重要基點和參照點。在此層面上,人們的分類與客觀主義的自然分類最接近,人們處理自然的事物最有效﹑最成功。也就是在此層面上,人們區分事物最容易。
上位范疇是寄生于基本范疇之上的,因為它依賴基本范疇獲得完型和大部分屬性。上位范疇具有兩個功能:一是聚合功能,即集合下級范疇成員。構成范疇等級,二是突出所屬成員明顯的共有屬性。上位范疇依賴于基本等級范疇,所以成為寄生范疇。
下屬范疇是在基本范疇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切分,也是寄生范疇。只有當人們需要更加細致的區分時,才進行下屬范疇切分。下屬范疇語言也是晚于基本范疇詞語產生的。
三、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范疇觀與認知語言學上的范疇等級結構
我們在第一部分中,談到亞里士多德把“是者”的階梯分為十種類型,即十大范疇,其中一種是由個別實體→普遍實體→……→最普遍實體逐級而上的階梯,如由“蘇格拉底”→“人”→“動物”→……“實體”。
我們在第二部分中談到范疇等級結構,下屬范疇,突顯個別屬性,如獵狗﹑哈巴狗;基本范疇,多泛范疇屬性,如狗;上位范疇,起作概括屬性的作用,如犬科。這三等級范疇之間的關系是,上位范疇包括了基本范疇和下屬范疇,基本范疇包括了下屬范疇。它們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用逐級而上的階梯來表示,如下屬范疇→基本范疇→上位范疇,具體的例子,如“獵狗﹑哈巴狗”→“狗”→“犬科”,如果對此例進行延伸一下,可以得到“獵狗﹑哈巴狗”→“狗”→“犬科”→“動物”→“物體”→……→“實體”。
通過比較發現,我們不難發現認知語言學上的三個的范疇等級結構之間的關系與亞里士多德的由個別實體→普遍實體→……→最普遍實體逐級而上成階梯狀的實體范疇觀有極大的相似性。亞里士多德的范疇論是在2000多年前由他本人提出,而認知科學是最近才興起的一門學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認知語言學上的范疇等級結構師源自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范疇觀。
四、范疇理論對英語詞匯學習的影響
按照范疇理論,語言詞匯也可以分為三個范疇等級,即上位范疇詞匯﹑基本范疇詞匯和下屬范疇詞匯。其中上位范疇詞屬概括詞,沒有單一的完型,基本范疇詞由有單一的完型,而下屬范疇詞往往突顯事物的某一具體屬性,從而獲得更加具體的含義。在學習詞匯的過程中,要遵循學習規律,做到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由基本詞匯到上位范疇詞和下屬范疇詞,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將基本范疇詞匯作為學習的重點和首選,掌握基本范疇詞匯對詞匯學習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五、 結語
本文從亞里士多德的范疇論和認知語言學上的范疇論,分析了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分類原則以及十大范疇的提出和認知語言學上的范疇等級結構,比較了它們之間的相似點,發現它們都是成階梯狀逐級而上升的,得出認知語言學上的范疇等級結構是源自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范疇觀。最后把范疇理論應用到英語詞匯學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