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能源結構的變化是非常顯著的,能效的變化也日新月異,而這些都是我國未來的突破點。
從全球治理的角度來談氣候行動,需要回顧一下全球治理的來龍去脈,要關注幾個客觀基礎,那就是交通、通訊、經濟、文化、政治以及安全等活動已經在全球水平上顯現出來了。當前,有很多問題都是全球的問題,全球氣候治理就是其中之一。
為什么要執行《巴黎協定》,我們需要識別5個方面的基本利益:
第一,排放空間的利益。我國碳排放和經濟增長脫鉤需要一定時間。現在馬上脫鉤,脫不了;立即過渡,太激進,要出亂子,所以這需要一段時間。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還得有一段時間,在這個階段,中國的排放繼續增長是合理的,我們有這個權力。
第二,我國的碳競爭力。我們要有一個基本判斷,在未來幾十年里,世界經濟面貌會發生巨大變化。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是從技術上和經濟上朝著低碳綠色的方向發展,而且一定會出現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推動新競爭力市場準入標準的出現。因此,中國要有一個華麗的戰略轉身,要尋求做一個低碳轉型的倡議者、推動者,而不是阻礙者。
第三,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氣候變化主要原因確實是人為的,這一點有科學的觀察和推理。無論是國土面積、人口數量還是人口分布,中國是暴露度最高的國家,如果氣候變化風險發生,中國會是最大的受災國之一。因此,國家應該考慮不要讓人民以及子孫受到這樣的災難,要把這種風險降到最低,要影響氣候變化。
第四,影響力。這個影響力其實是一個間接利益、二級的利益。要影響力,不是為了顯擺,而是為了實現更多的利益。如果沒有力量、沒有影響力,光靠喊口號,實現不了價值,中國會在世界體系中吃虧、受欺。
第五,國家的形象。中國現在在海外有上萬億累計的投資,有上億人到海外留學、旅游和經商,環境問題關系著國家的形象。認真執行《巴黎協定》,我們當然會付出代價,但我們要用特定的政策機制、政策手段,把這樣的代價降到最小,要有組織地通過轉移支付體系和分配體系,保障受損群體的安全和尊嚴,要讓我們的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營造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
全球治理中,我們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到底是什么?無論是在氣候圈里還是跳出氣候圈,最大的挑戰就是,全球什么時候能夠真正進入到一個全面復蘇、可持續繁榮的階段,這也是一個最綜合、最全面的挑戰。這次危機已經持續了8年,而且這次重新復蘇還非常脆弱,以至于在很多地區,下行壓力還非常大。而這恰恰也給了我們一個警示,這次全球的調整,可能又是一個簡單周期的問題。我們要重新定義諸多的費用和效益,這個費用和效益包括財務層面和國民經濟層面,并形成新的費用觀、效益觀或者價值觀。我們的挑戰就是要找出或者形成新的引擎、新的動能。比如,提高綠色低碳轉型的效益,具體可以分解為能源效率、環境質量效益等,如果要在這些方向有所突破,還要寄希望于技術進步。當前,我國能源結構的變化是非常顯著的,能效的變化也日新月異,而這些都是我國未來的突破點。
(本文系《中國城市報》記者何玲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在“新形勢下全球治理與氣候行動展望”活動上的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