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園


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綠色金融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也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2016年8月底,經中央深改組審核通過,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從宏觀層面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財政支持。9月底,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更是首次將綠色金融作為重要議題進行討論,綠色發展正當時。步入2017年,綠色金融作為國家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又將迎來怎樣的發展?金融工具將如何與綠色產業和環保項目對接?金融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又將如何引導經濟實現綠色化轉型?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綠色金融研究的先行者藍虹教授。
《人民周刊》:什么是綠色金融?綠色金融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呢?
藍虹:環境保護成為全球性問題是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1972年成立了聯合國環境署,隨后各國先后成立了環保機構。最初的研究集中在污染機理認識以及解決污染問題的工藝技術中,隨著末端治理的不斷深入,環境學的研究重點又延伸到源頭治理的環境經濟政策中。直至近年來,隨著環保項目不斷的涌現,環境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長久以來作為公共服務的環保行業,面臨著政府財政的資金短缺等一系列問題,于是綠色金融應運而生。
綠色金融有兩層含義,從環保的角度,是通過設計環境政策、行動、方案引導金融資金進入綠色產業,為資源節約、生態友好的環保產業進行融資。從金融的角度,是防范環境因素對金融運作和管理的風險,同時抓住綠色發展的機遇,實現金融的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是一個階段性口號,綠化所有的金融系統是我們的目標。
《人民周刊》:目前我國經濟處于下行階段,全行業蕭條,為何國家要在此時大力發展綠色產業?
藍虹:綠色產業涉及的市場是生活必需品,例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主要的特點是收益不高,但收益相對平穩,受經濟影響不大。經濟上行時期,高收益的行業很多,金融資本相對較少進入環保行業。而經濟下行時期,高收益的行業很少,綠色產業因其相對穩定的收益反而容易受到資本的青睞。此外,經濟下行階段,國家會將財政資金更多投放于公共服務領域,用以拉動經濟增長,而綠色產業恰屬于公共服務范疇。面對國家財政的投放,金融工具的支持,造福于人類當下以及未來生存發展的綠色產業勢必要面臨騰飛的機遇。
《人民周刊》:銀行是如何判斷項目是否綠色呢?
藍虹:銀行應該設立專業的綠色金融部門來判斷項目是否是綠色的。其判斷標準較環保部門可能更高。銀行在對項目進行分析時,考慮的不僅是項目是否符合目前的環境標準,同時需要考慮更長期是否存在環境風險問題。因此,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專家需要能夠對環境政策未來的變動方向及變動幅度進行預測。目前,銀行大多用“赤道原則”來評估項目的環境風險。90%的國際領先銀行都設置了綠色金融部門,國內銀行的環境風險管理也在發展中,興業銀行已經成為赤道銀行。
《人民周刊》:商業銀行在響應綠色發展號召的同時,將如何處理傳統的高排放高污染客戶的流失問題?
藍虹:商業銀行出現客戶流失現象反映了中國綠色金融推動不配套的結果。在國際市場上,對于綠色金融發展比較好的銀行,往往會增設綠色金融部門,將綠色金融作為一項技術,用來科學的預測環境因素帶來的金融風險,由于有規避環境風險的經驗,綠色銀行會吸引更多的企業前來。
而出現高污染企業獲利更高,究其源頭則是環保部門執法不嚴、縱容污染導致的。金融機構是不能替環保部門來承擔執法功能的。環保部門沒有從根源上對污染企業采取嚴格執法,綠色金融就無法順暢推動。環保部門嚴格執法,是綠色發展的根本保障。
此外,為了促進環保對經濟更配套,在制定環保標準和政策時,應廣泛地吸納環境經濟領域專家的意見,增加可行性論證的環節,從環境和經濟兩方面共同考量,促使環境與經濟更好的融合。
《人民周刊》:傳統的金融工具在環保領域的應用現狀是怎樣的?
藍虹:綠色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股票等,不同的金融工具有其不同的適用范圍。大多數環保問題例如PM2.5、粉塵、VOCs、汞污染、臭氧污染等等,都是近年來才產生的。環保企業也大多為中小企業,對于此類尚處于搖籃期的企業,金融債券、信貸等對企業發展程度要求較高的金融工具可能不是都適合。搖籃期的企業由于受發展所限,風險比較高,也往往缺少抵押擔保。綠色基金可能是比較合適這類企業的一種金融工具。但是,任何產業發展都需要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形成適合產業發展的融資組合。綠色金融技術,就是針對綠色產業的特點,探索適合其發展的融資工具和組合。
以人民大學綠色金融團隊目前正在設計的“PPP模式的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基金”為例,大氣污染是近年人們十分關注的環境問題,大氣污染治理的企業很多尚處在起步時期,風險性高,抵押擔保能力差,所以在此情況下引入基金作為其融資平臺是十分必須的。一方面,基金作為股權投資的方式不需要抵押擔保。直接入股,風險比較大,但是收益相對較高。另一方面,基金可以作為融資平臺募集資金,通過設計不同風險偏好的資金組合,將高收益高風險和低收益低風險的類型進行合理配比,可以把各種資金來源都吸納進來,在基金平臺上靈活地綜合運用多種融資工具。基金的靈活性優勢就顯現出來。
《人民周刊》:為什么在環保領域要引入PPP模式?如何看待現在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叫好不叫座”的情況?
藍虹:在環保領域要引入PPP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解決政府財政資金不足的問題,吸納更多社會資本。PPP模式的項目在國內推進需要有個過程,并非所有的項目都會落地,但從近些年來的發展情況看,PPP模式項目還是在不斷完善和逐漸成熟的。目前承擔PPP項目的大多是是資金力量雄厚的國有企業,由于還貸風險較低,而更受銀行青睞。而隨著近年來民營企業的快速成長,未來也希望通過諸如基金等金融工具的運用,分擔風險,提供擔保,孕育扶持更多的民營企業進入PPP領域,配合國家政策,實現拉動經濟增長。
《人民周刊》:請展望一下未來綠色金融的發展情況。
藍虹:習主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綠色發展作為重要的發展主題。隨著環保問題的日趨嚴重,環境已經不是鮮花海灘的概念,已經到了一個生存的概念了。而金融是國家宏觀調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手段,為了配合國家綠色發展的戰略要求,金融一定要走向綠色化。要實現綠色發展,環保部門和金融部門都要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去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一方面環保部門要排除重重阻力,嚴格執法,同時,金融部門要選好方向,協調好綠色金融與傳統理念的差異。一味的追求經濟利益,而輕視環境問題,只會帶來更多的污染和更慘痛的代價,國家倡導的綠色發展也終將淪為一個虛幻的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