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
“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有利于增強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和敬畏。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11月30日通過審議,批準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世界遺產再添“中國符號”。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二暑連。秋處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中國人熟知的“節氣歌”,暗含了“二十四節氣”的先后順序。對于“二十四節氣”申遺,我剛開始還是有些擔心的。“二十四節氣”屬于知識類和實踐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氣候的多樣性,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評委對于“二十四節氣”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好在,最后申遺成功了。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歷法的國家之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先民根據太陽在一年中對地球產生的影響而概括總結出的一套氣象歷法,它自秦漢時期至今已經沿用了2000多年。在沒有“天氣預報”的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響國人,指導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自然觀、生命觀、宇宙觀、哲學觀的顯現,也是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的體現。正是鑒于其重要性,200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十四節氣”順應了自然規律,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得到了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定。它的申遺成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可與尊重,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和傳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國人民通過它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的理想、準則和精神。“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不是終點,應該是傳承和保護的新起點。國家和地方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保護規劃和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