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宇

二十四節氣與人們四時相隨,許多人藉由此預知四時美景,許多人藉由此調整穿衣飲食,許多人藉由此安排耕作,它是為數不多的集農學、天文學、民俗學于一體的文化瑰寶。“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許多小學生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歌。“驚蟄聞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處棉花豆麥佳。”“端陽有雨是豐年,芒種聞雷美亦然,夏至風從西北起,瓜蔬園內受熬煎。”這是許多農民脫口而出的節氣順口溜。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使二十四節氣成為我國的第39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也進一步夯實了我國世界上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的地位。
不明就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什么新鮮的名詞。許多人甚至能對我國的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作列舉一二。但是,確切的概念卻很少有人能夠和盤托出,以至于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義務的我們欠缺足夠自覺的意識去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舉薦。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根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其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其主要的表現形式包括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間的音樂、舞蹈、禮儀、手工藝、傳統醫學、建筑術以及其他藝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由于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民族眾多,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常豐富。我國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結果顯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近56萬項。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遺產,法律方面,我國除了嚴格地貫徹執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等聯合國及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制定的公約之外,還制定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及各種文物保護規定,從法律角度激發社會組織及個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降低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破壞的可能;體系構建及基礎設施配備方面,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在全國各地陸續建立了一定數量的非遺博物館,同時,設立了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人力資源建設方面,文化部先后公布了4批198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各省市也在孜孜以求地發現、確認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政府除了給予這些傳承人一定的生活補助(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20000元,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幾千元不等)外,還為這些傳承人提供開展傳習活動的必要場所,資助他們開展授徒傳藝,對學藝者采取助學、獎學的鼓勵方式,以培養更多的后繼人才。
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以戲曲劇種為例,據中國藝術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國當時有367個戲曲劇種,但時至今日,仍在演出的劇種僅為267個,也就是說,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各類劇種消亡了100種之多。
非遺保護任重道遠
消失的文化與文明不能再生,我們認知世界、認知歷史、認知特色文化的窗口不斷關閉。鑒于此,每一個公民都必須竭盡全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一是,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信息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存在形式多樣且具有隱匿性,這些特點給其保護工作增加了難度,公民提供信息支持,一方面可以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及時性、全面性;另一方面,從為政策法規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的角度而言,可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性、有效性;二是,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專業技術支持,每一位公民都是某種或某幾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有者、傳承者或見證者,因此都可以習得專業保護技術以保護自身熟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是,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進一步落到實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具體而細致的微觀性工作,是一項草根性治理工程,相關保護政策的執行最終需要依托于公民;四是,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治理結構主體之間提供溝通互動的橋梁,使政策執行得到強有力的監督,使政策執行環節中暴露的一些問題能夠得到及時地反饋與修正。
在12月6日召開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新聞發布會上,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翟德玉介紹,我國于2011年初向教科文組織提交了首個履約報告,報告了自批約以來在國家層面為保護非遺制定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列入代表作名錄的26個項目的保護情況。
“2016年5月,我們向教科文組織提交了7個列入急需保護名錄項目的保護情況報告。我們還正在撰寫第二次履約報告,包括自首次報告以來的政府保護措施以及30個列入代表作名錄項目的保護情況。”翟德玉表示,“‘二十四節氣列入代表作名錄已經邁出國際合作的第一步,接下來如何在國際化語境下,扎實做好各項保護工作,履行申報時的承諾,我們還任重而道遠。”
這一次為讓“二十四節氣”更好地融入到當代生活,促進不同民族和群體之間的對話和包容,文化部還會聯合各地相關部門制定了“五年行動計劃”,包括定期在社區內組織交流,舉辦培訓班;建立一批傳習基地;開展調查和記錄,實施數字化建設;保護和修繕相關實踐場所;開設專欄以及編寫教材讀物等。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巴莫曲布嫫指出,在申遺紀錄片中特意播放了年輕人利用互聯網軟件“節氣”了解節氣知識,意在呼吁以新穎獨特創作形式和表現形式來傳承傳統文化,讓青年人成為非遺保護的主力軍。青年人應養成高度的文化自覺,對身邊的文化傳統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充分的自信和愛惜。青年人應不遺余力地施展創意,或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抽取出藝術元素和圖案紋樣,進行創新設計,形成新的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創意產品,或通過放大或改變其題材和內容,使其具有現代氣息,賦予非遺項目新的活力。只有青年人熱愛和繼續自己的傳統,非遺才能有真正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