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劉開太同學的書稿,我的腦海里先閃出這樣一些畫面:
二年級班主任郝曉青老師說她的班里有一個小男孩,癡迷于各種蟲子,他的名字叫劉開太;
小學科學教師王娜說劉開太對生物學的研究遠遠超過了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認知水平;
四年級第二學期,劉開太發現所學數學教材上有一個錯誤,得到中科院動物學家和北師大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工作人員的認可,中央電視臺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
2015年3月,我在升旗儀式上宣布要為劉開太修建“昆蟲研究實驗室”時,他興奮得只能說“謝謝”;
2015年十一假期,劉開太父母請了搬家公司把家里所有的動物、標本、研究器材都運到了學校新建的“劉開太昆蟲研究實驗室”;
現在,劉開太和他的“蟲迷”們在實驗室里一待就是幾個小時。
……
這些畫面讓我們看到了成長的意義,包括孩子、家長和學校。
成長需要迷戀
四歲的劉開太與昆蟲“結拜兄弟”;四年級的劉開太開始發表文章,迄今已多達20余篇,其中《光照對白星花金龜3齡幼蟲生長速度的影響初探》《環境色對鐮尾露螽體色影響探究》兩篇論文都獲得北京市金鵬科技論壇一等獎;他對生物學的研究已經持續了8年,并在不斷地深入……這是成長的迷戀,這是劉開太對生物學的迷戀。
莫言說:最深的喜歡,就是愛,就是生命內里的黏附和吸引,就是靈魂深處的執著相守與深情對望。劉開太和他的生物科學夢想就是這樣一種意境。所以,他可以找尋北京各處的蟬進行分類研究;他可以用兩年的時間進行人工孵化螳螂;他可以親手接觸到上千種昆蟲……這對一個年僅13歲的孩子來說,需要智慧、需要勇氣,更需要堅韌的意志。
成長需要同行
有人說,孩子是上天賜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因此,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教育孩子是每個家長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綜觀眾多優秀家庭教育案例,我們發現的共同點之一是:這些家長都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和同行者。看看開太的爸爸媽媽,他們也向我們呈現了這樣的事例。
因為熱愛,所以癡迷。劉開太一度把他的家變成了動物園,其父母選擇的是接受與陪伴;一家三口數次國內外旅行的目的都是為了研究各地的動物;節假日全家外出尋找昆蟲,一起學習相關知識;旅途中全家共同撰寫了《三支筆的家庭旅行》……開太爸爸在《爸爸教子說》中提出了“價值教育”的5種方法,概括起來是5個關鍵詞:癡迷、專注、挑戰、表達、堅守。在這些詞語的背后,我們看到了三人同行的身影。
成長需要助推
2015年10月,育英學校為劉開太修建了昆蟲研究實驗室,并以他的名字進行命名。至此,劉開太和他的“動物兄弟”們有了專業的“家”。在這里,與劉開太有著同樣愛好的同學走到了一起,組建了“昆蟲社”“爬行社”等社團,一群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在育英的校園里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對此,劉開太這樣說:“我要讓所有喜歡生物學的同學在這里進行新課題的開發和研究,開一些交流會,分享研究成果或探討生物學的前沿問題……一定要把這間實驗室變成學校生物成果的培養基地。”這是個人實力的體現,是責任擔當的外顯,也是我校育人的價值追求。
社會性和個性是一個人成長的兩大屬性。近年來,育英學校通過課程建設、課程資源開發,努力促進學生個體的社會化發展,同時促進學生個體的個性健康成長。在這個彰顯個性的時代,育英學校更多的是關注、發展學生的學術個性與學養個性,希望學生在當下的校園里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努力使自己成長為“行為規范、熱愛學習、陽光大氣、關心社稷、勇于擔當的國家棟梁”。開太同學的學術個性在育英學校得到了充分的彰顯,這是開太同學的個人追求,也是育英學校育人價值的體現。
感謝開太同學及其父母,為我們奉獻出《我是昆蟲王——特長少年成長啟示》這本書。這不僅是一本生物學的科普故事書,還是一本家庭教育啟迪書,更是一本學校教育探索書。謝謝!
北京育英學校校長 于會祥
2016年6月3日
名人推薦
劉開太用自己的特長帶動各門文化課,又有一副好文筆,這個少年不尋常!
——曹文軒(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著名作家、北京大學教授)
這不僅是一本生物學的科普故事書,還是一本家庭教育啟迪書,更是一本學校教育探索書。
——于會祥(北京育英學校校長)
一個癡迷于昆蟲與自然的孩子,他對昆蟲的癡迷,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出乎意料的收獲。
——劉曄(本書生物學顧問、中國科學院昆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