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公司設立、生產一樣,經營環節也是納稅籌劃的重要環節,如何在合同訂立的環節認真籌劃,為企業爭取最大利益,并且最大限度地規避稅收風險是公司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對經營工作中如何進行納稅籌劃降低涉稅風險進行了具體闡述。
【關鍵詞】經營工作;納稅風險;納稅籌劃
經營環節是企業賴以生存的重要環節,也是稅收產生的重要環節。因此,企業對經營工作都很重視,并制訂出各項管理制度來規范銷售行為,以期達到規避經營風險的目的。雖然大多數企業認為自己對經營工作的方方面面已經足夠重視了,但實際上,他們卻常常忽視經營工作可能給公司帶來的稅收風險。比如企業在銷售時間的確立上,很多企業都誤認為“發貨就要繳稅”或者是“不管什么時間交貨,反正不給錢就不能開發票”。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是不正確的。發貨就要繳稅會提前占用企業的資金,而不付款就不確認收入,更會增大企業的涉稅風險,一旦稅務機關查清,是要以偷稅罪來處罰的。
沒有及時開具發票這一問題是眾多企業存在的普遍問題,一般是限于財務部門對口稅務部門來解決。但分析其根源,在于經營工作中的稅收籌劃沒有被重視,造成了一定的涉稅風險。而這一風險,從根本上來說,是會計法規和稅收法規在收入確認上的差異所造成。
一、涉稅風險產生的原因
隨著企業“合同簽訂、生產、發貨、客戶驗收、結算”的經營活動,產生了企業增值稅和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但是到底在哪一個時間點上產生了納稅義務?會計法規和稅收法規存在一定的差異,會計準則強調會計核算的目的是向投資者、管理者、債權人和潛在投資者全面、真實、準確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其變動情況。因此,會計核算要遵循客觀性、實質重于形式和謹慎性原則,注重收入實質性的實現。稅法的目的是對納稅人在一定期間內所獲得的經濟收入進行測定,從而對此課征一定量的稅收,因此稅款的征收遵循法律性原則和確保收入原則,注重界定和準確計算應納稅額的計稅依據,不考慮企業的經營風險。那么如何盡量的規避會計準則和稅法在收入確認上的差異,減小企業的涉稅風險,是我們在會計實務、稅收實務和經營工作中必須研究的問題。
二、風險應對措施
(一)規范經營活動中作為證明經營活動的法律要件的內容。
1.訂單類合同
訂單類合同往往價款不確定(約××萬元),結算方式簡單(貨到付款、帶款提貨、預付款結算),交貨時間不確定,沒有對方的公章、授權訂貨人簽字等。根據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這類業務不能確認銷售收入,但從稅法規定判斷,這類業務屬于直接收款方式銷售,不論貨發出后是否收到貨款,出門證、發貨單據、客戶的數量驗收單據都視同是索取銷售額的憑據,增值稅納稅義務已經產生,到年度末,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也隨之產生。
2.分批交貨合同
對于分批交貨合同,尤其是跨月份和跨年度交貨合同,要區分不同情況,在合同上明確記錄驗收和結算事項。對于分批發貨,待合同全部履行完畢才能結算的合同,在合同的驗收條款上,應明確客戶每次收貨驗收和最終驗收的區別規定條款,在結算方式上應明確合同全部交貨完成,最終驗收后再結算的條款。對于分批發貨,分批驗收結算的合同,應在驗收和結算條款上詳細說明分批驗收條件和結算條件。如果不加區分,只籠統以“貨到付款”作為結算條件,稅務部門可以認定為每批發貨時,就產生了納稅義務。
3.結算條款為“貨到付款、帶款提貨、預付款方式結算”類合同
根據對一些企業的了解,在企業的合同中能夠做到貨到就付款或是帶款提貨的很少,往往是以賒銷結局。前面也已提到,這類合同屬于“直接收款方式銷售”,發貨后,無論你是否真正收到貨款,納稅義務就已經產生了。還有采用預付款方式結算的合同,屬于預收貨款方式銷售貨物,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貨物發出當天。對于這兩類合同,在企業沒有把握客戶能嚴格按照合同結算條款執行的情況下,盡量慎用此類結算條款,而改用適當的賒銷條款。
4.負有協助安裝、調試義務或應用于工程施工的合同
這類合同有一個共同特點,從貨物發出到貨物驗收合格,中間環節很多,時間間隔也較長。對于這類合同,一定要在驗收和結算條款中反映出企業的實際情況,要取得客戶的驗收資料,作為企業的法律要件。否則稅務部門會以發貨憑據作為判定納稅義務是否產生的法律要件。
5.注意保存與客戶的往來資料。
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可能存在一系列就設計、質量、制造、交貨期、交工文件等方面與客戶聯系和變更資料,這其中涉及交貨、驗收和結算的變更資料都是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法律要件,也是說服稅務部門的依據。
6.要求客戶給企業提供有關的驗收文件資料。
在經營工作中。企業也有大量的比較嚴密的合同,一般是一些大額合同,招標方的運作規范、合同內容規范,驗收條款和結算條款非常詳細,合同變更資料也很規范。如:結算條款上詳細注明“標的物所有權自驗收合格之日起轉移”,款項支付的規定條件等等。這類合同的法律要件是比較規范的,也是企業據以結算的重要依據。在實際業務中,企業應該要求客戶提供產品的驗收資料。
(二)會計核算中需改進的問題
在規范經營管理工作的同時,會計人員應改變工作思路,將會計核算工作同經營管理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要了解不同業務特性,設計業務流程,充分運用經營工作中形成的法律要件。將客戶的正式驗收資料等作為同發票同等效力的確認收入依據。并且要經常性關注完工時間比較長的合同,查詢經營記錄資料,掌握合同履行狀態,為職業判斷提供客觀依據。
參考文獻:
[1]季松.新稅制環境下企業流轉稅納稅籌劃探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2,(2)
[2]蔡文建.合理訂立合同降低稅收成本[J].現代商業,2012,(9)
作者簡介:
張琳琳(1978.07-),女,漢族,河南洛陽人,本科,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方向:投資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