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
摘要: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年代久遠又博大精深,是中華5000年傳統文化的核心,而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思想的精神核心。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并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它們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
關鍵詞:傳統哲學;五行學說;相生相克;相制相化
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并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它們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五行學說的這一系列原理對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和思想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五行學說的原理中最基本的是五行生克學,五行生克學說產生于春秋年間,成熟于戰國中后期,它標志著人們對五行認識已從表象深人到它的內部結構和交互作用,人們力圖依據某種特定的原則或機制,探求五行之間的相互依存或相互排斥的關系。
第一,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原理。
人們通過在生產和生活中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形成五行的“相生”和“相克”之說,“相生”是指“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互相生成、促進和化育,“相克”是指“互相克制”的意思,表示互相反駁、戰斗和制衡。
關于“五行相生說”的起源,是人們從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的,如:
“水生木”:樹木的生命需要水滋潤才能成長,故“水生木”;
“木生火”:人類最早取得的人造火種是鉆木取火,故“木生火”;
“火生土”:生命在于運動,生命運動過程亦即能量釋放過程,亦即火的生成過程。“火曰炎上”指能量釋放,在能量釋放殆盡時,生命也走到盡頭,只剩下一堆灰燼,生命歸于一抔黃土,故“火生土”。
“土生金”:土屬中性,是向上、外向、擴張發揮到極致的轉折點,蘊藏著盛名氣機,以及向下、肅殺、收斂之力,故“土生金”。
“金生水”,古人認為地藏氣,氣升化為云,降為雨。
“五行生克說”起源于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實踐,如人們拓荒開地,首先要用火燒荒,于是木燃燒為火,火過之后宜于耕種的灰燼沃土;礦土煉出金屬;金屬溶解為水;水滋潤了樹木,這就出現了“五行相生”的循環: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除了“五行相生”說,人們在五行相生現象的基礎上深入發展,觀察到五行之間還存在著相互克制、相互制約的現象,如水能滅火,火能熔金,金能伐木,木能墾土,土能塞水,因而產生了“五行相克”的循環: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第二,五行的相制相化的原理。
“相生”和“相克”是有相互關系的,人們發現五行之間的“相生”和“相克”存在“相制相化”的作用,“相生”和“相克”通過“相制”和“相化”產生交互機制。
所謂“相制”,是通過相生之物來制服克我之物,這是一個克服與反克服的循環,反映出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的生物鏈,如:
金能克木,但木能生火以制服金;
火能克金,但金能生水以制服火;
水能克火,但火能生土以制服水;
土能克水,但水能生木以制服土;
木能克土,但土能生金以制服木。
所謂“相化”,即通過相生之物來解化相克之物的矛盾,如:
金克木是一對矛盾,但金通過生水,水能生木,來解化金與木的對立立場;
水克火,但水能生木,木能生火,故木能調解水火的對立;
木克土,但木能生火,火能生土,故火便充當了木與土之間的調解者;
火能克金,但火能生土,土能生金,土便是火金矛盾的化解者;
土能克水,但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故金又化解了土與水之間的矛盾。
這就是我所克者實乃我所生者之子,所以我與我克者又存在一種間接的依存關系。
第三,五行的相乘相侮的原理。
五行的相乘與相侮,是五行關系在某種因素作用影響下所產生的反常現象。
乘,即乘虛侵襲。侮,即恃強凌弱。
相乘,即相克的太過,超過了正常制約的力量,從而使五行系統結構關系失去正常的協調。此種反常現象的產生,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襲者乘其虛而凌其弱。二是乘襲者亢極,不受它行制約,恃其強而襲其應克之行。
“相克”與“相乘”是有區別的,相克是正常情況下的制約關系;相乘則是正常制約關系遭到破壞以后的過度克伐,是反常現象。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統結構關系失去正常協調的另一種表現。同樣也有兩種情況:一是被克者亢極,不受制約,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應克木,若木氣亢極,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氣虛衰,則木因其衰而侮金,即為木侮金衰。
五行學說的這一系列原理對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同時,它又為中國其他傳統科學借作理論基礎,并在中國傳統學科的發展流傳中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因此,五行學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骨架,是一個極富魅力的學科,吸引了近代以來中國眾多文化哲人的心力和目光。
參考文獻:
[1]任應秋.陰陽五行[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2.11.
[2]劉筱紅.神秘的五行[M].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1.
[3]玉昆子.陰陽五行里的奧秘[M].華夏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