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卉
【摘要】全球證券交易所“會員制”這一傳統模式在世界經濟、金融一體化,電子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激烈競爭下,其壟斷地位受到猛烈的沖擊。在科學技術進步和外部經濟競爭的雙重壓力之下,交易所的“公司化”治理模式的改革成為了發展必然。我國證券交易要立足于我國國情,總結其經驗并根據相應制度和法律使我國證券交易所向“公司化”治理模式不斷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證券交易所;會員制;公司化治理
一、國外證券交易所公司化治理模式的發展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全球證券交易所治理模式普遍采用會員制模式。公司制之所以可以成為全球證券交易所改革的方向,不僅是因為傳統會員制不再滿足金融經濟活動的需要,更是因為公司化制度有其獨特優勢的。
證券交易所會員制的治理模式是初級階段最基本、最普遍的治理模式。會員制組織模式性質是非營利的互助性,即會員擁有共同組織。規定會員的資格,有資格的會員可以直接訪問交易系統和進行證券交易。證券交易資產的所有權、控制權是由會員控制和擁有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證券交易所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會員制”向公司化的改革。“非互助化”形式是證券交易所的公司化不同于會員制的獨特性質。
目前,全球證券交易所治理模式變革的主要趨勢之一是由“會員制”治理模式向股份制的“公司化”治理模式形式過度。公司化改制后的交易所進行上市,交易所的規模逐漸擴大,資金規模不斷增強。
證券交易所作為資本市場發展的核心環節之一,為直接融資服務和提供流動性的提供了主要平臺。我國采取的行政會員制治理下的交易所存在交易結構單一、創新不足、管理職能缺乏等一系列問題,將構成運營與監管的利益化沖突,這些問題都急需通過公司化改制解決此類問題。
隨著競爭的日益加劇,實力強的交易所與較弱的交易所的兩極分化日益加強。實力較弱的交易所將面臨著邊緣化的危險。我國的證券交易所面臨全球證券交易所公司化的浪潮,使得改革迫在眉睫。我國市場必將走向市場化和國際化,交易所的發展對資本市場的國際競爭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我國證券交易所公司化改革原因分析
我國采取特殊的行政會員制,看似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理模式,實則卻有許多弊端。首先我國證券交易所不具有獨立性,是由政府監管控制的,證監會對交易所有直接控制,另外由于在會員制形式令交易所缺乏對市場敏感性和競爭力的把握,交易所投資者基礎薄弱、籌資困難,并且缺乏產品創新,市場公共服務機構缺乏自主權和積極性,降低了證券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我國交易所應采取措施改變這一現狀。
(一)我國證券交易所行政會員制弊端分析
1.交易所結構單一、產品創新不足,缺乏有效的競爭環境
我國交易所治理結構單一、競爭動力不足,使得交易所產品創新緩慢、創新積極性不足。另外行政會員制下,上級主管部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產品創新,交易所新產品需要證監會批準才能使用,這便加大了交易所創新的難度,難以及時根據市場變化推出交易新產品,創新動力不足。
2.行政會員制壟斷交易市場、管理職能匱乏
證券交易所在行政會員制治理模式下,市場機制不能有效發揮。滬深交易所的上市資源不需要通過競爭獲得,憑借各自壟斷獲得利益,使得交易所之前缺乏競爭力。同時我國交易所的壟斷地位,可能會造成為了提高收入而對上市企業進行不合理收費。同時,證監會共同監管證券公司和上市公司,證券交易所處于政府監管的控制之下,證監會對交易所人事具有任免權。證監會監管內容的不斷擴大,使得證交所對交易信息、市場價格波動變化、以及及時發現上市公司問題,等職能不能有效發揮,在處理問題上必須首先得到證監會的授權,對證交所有直接管理權。證券交易所在選擇上市公司、股票證券發行、上市公司審批以及違規處罰上沒有自主決定權,必須服從于證監會決定,這一情況使得股票發行上市的周期大大增長,交易成本、運行成本增加,同時管理職能的缺乏使得交易所自律規范不可能得到有效遵守。
(二)我國證券交易所公司化改革必要性
1.證券交易所公司化改制使得交易所市場規模擴大、籌資能力增強,提高了交易所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2.證券交易所公司化改制后打破了傳統會員制下會員在交易所交易的壟斷地位,以盈利為目的的交易所提高了服務質量和設備質量,并積極進行產品創新,提高了交易效率和盈利水平,交易所收入增長,走上了全面競爭道路。
3.證券交易所公司改制后的公司治理模式,會員與公司之間的利益達到了平衡,實現雙贏。會員成為交易所股東,可以通過轉讓股票等方式追求股東利益的最大化,維護了股東利益。
4.證券交易所公司化改制后,因其公司上市使得資金籌措能力加強以及上市股票流動性加強,交易所在增長最大化和利益的推動下并購和聯盟成為可能,有利于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實現。
公司化改制后,證券交易所與證監會各司其職,避免了相互扯皮現象的發生。同時,交易所公司化后成為獨立企業,政府對交易所直接控制減弱,不能將其作為附屬機構進行監管。這使政府從管理監管職能向監督職能進行角色轉變。在內部形成規范的治理結構,對市場監管更有力,促使市場完善發展,加大了市場融資能力,促進了證券的市場化進程。
三、結語
綜上,公司制下的證券交易因其適應經濟全球化下的激烈競爭格局,從而成為全球交易所的主導治理模式。我國交易所行政會員制下政府控制的弊端,造成競爭環境缺乏、產品單一、創新不足等,不利于我國證券交易所的可持續發展。公司化的治理模式具有現實的必要性。我國公司化改制具有特殊性,這要求不能照抄照搬國外經驗,要取其精華、立足國情,探索一條適合我國證券交易所公司化改革創新之路。建立高效、透明、具有競爭力和活力的證券交易所是我們證券交易所不斷奮斗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謝增毅.我國證券交易所的組織結構與公司治理:現狀與未來[J].財貿經濟,2006.06:59
[2]袁秀明.我國證券交易所現狀與發展方向[J].中國金融,2012.02:1112
[3]于緒剛.交易所非互助化及其對自律的影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85
[4]施東暉.證券交易所競爭論:全球證券市場的角逐方略[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222223
[5]趙魁.關于證券交易所公制改革的法律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