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丹丹
摘要:《經行記》介紹了杜環所經過國家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農業牧業,商業,人文,怛羅斯戰役情況,還首次介紹了宗教信仰等諸多內容,其不僅為我國研究中西亞以及北非國家的人文歷史地理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促進了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相互交流。
關鍵詞:《經行記》;杜環;內容;價值
《經行記》由唐代杜環根據在中亞、西亞以及北非等部分地區的經歷所寫。全書雖已散佚,但其價值卻十分重要,殘存的《經行記》大多由其族叔杜佑引用在《通典》卷191-193中。
一、杜環及《經行記》成書背景
杜環,唐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市)人,生卒年月不詳,唐代名臣杜佑族子。唐天寶九載(公元750年),安西節度使高仙芝以石國王“蕃禮有虧”前往征討。石國王向唐投降,高仙芝先與石國約和,后來又背義負約,天寶十載(公元751年)以石國王為俘虜獻給朝廷殺害。并獲“石國大塊瑟瑟十余石,真金五六馲駝,名馬寶玉稱是。”“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欲共攻四鎮”。751年秋,高仙芝“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怛邏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余才數千人,右威衛將軍李嗣業勸仙芝宵遁,……詬曰:“避敵先奔,無勇也;全己棄眾,不仁也。幸而得達,獨無愧乎!”嗣業執其手謝之,留拒追兵,收散卒,得俱免。”怛羅斯之戰高仙芝兵敗,大食俘去兩萬多俘虜,作為隨軍書記官參加怛邏斯戰役的杜環便是其中一個。杜環公元751年7月被俘,帶至康國,再到阿拔斯王朝首都亞俱羅,后又隨哈里發使團考察北非,先后在中亞、西亞、北非十余國游歷和生存過,于公元762年附商船從海路回到廣州,他10余年間異域耳聞目睹,親歷親為的生活閱歷,真實地記入《經行記》中。這一經過,杜佑在《通典》(卷191)《邊防典》中有記載:“族子環隨鎮西節度使高仙芝西征,天寶十年至西海。寶應初(762年),因商賈船舶自廣州而回,著《經行記》。”
二、《經行記》內容簡介
因為是翔實、可靠的第一手資科,《經行記》被后來的《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等典籍著作征引。《通典》所引《經行記》共有7處,全集中在卷191~193,共1775字,杜佑視其為文獻依據放置到附錄,把其當做引證,主要記載的有12部分:拔汗那國,康國,師子國,拂菻國,摩鄰國,大食法、大秦法、尋尋法,波斯國,石國,碎葉國,大食國,末祿國以及苫國。
對這些國家的記錄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第一,介紹了途經各國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記錄了這些國家的位置、地貌以及與周邊地區的情況。如“拔汗那國,在怛邏斯南千里,東隔山去疏勒二千馀里,西去石國千馀里”,①既清楚的說明了拔汗那國的鄰國及距離,還點出該國的地貌特征東面有山;“碎葉國,從安西西北千馀里,有?(字左孛右攵)達嶺,嶺南是大唐北界,嶺北是突厥騎施南界,西南至蔥嶺二千馀里。其水,嶺南流者盡過中國而歸東海,嶺北流者盡經胡境而入北海。……其川東頭有熱海,茲地寒而不凍,故曰熱海。”在對碎葉國(今屬吉爾吉斯斯坦)的地貌特征介紹上更是十分清晰,如介紹了碎葉國的山嶺(今天山)是碎葉國與大唐、突厥騎施的分界,還詳細的描寫了河的流經地和注入地,并提及到熱海(今伊塞克湖)的特點。
第二,介紹了途經各國的農林牧業情況。如拔汗那國“國(主)[土]有波羅林,林下有球場。又有野鼠,遍於山谷。土宜蒲萄、馣羅果、香棗、桃、李。”;摩鄰國(今斯里蘭卡)“少米麥,無草木”;石國“土地平敞,多果實”;末祿國(在今土庫曼斯坦)“果有紅桃、白柰、遏白黃李。瓜大者名尋支,十馀人飧一顆輒足。越瓜長四尺以上。菜有蔓菁、蘿卜、長蔥、……又有黃牛、野馬、水鴨、石雞。”;碎葉國“宜大麥、小麥、稻禾、豌豆、畢豆。”都十分詳盡的介紹了各國的農業種植情況和優劣勢,還涉足到了部分國家的畜牧情況。
第三,介紹了途經各國商業情況。如拂鄰國(亦稱大秦即古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西海中有市,客主同和,我往則彼去,彼來則我歸。賣者陳之于前,買者酬之於后,皆以其直置諸物傍,待領直然后收物,名曰‘鬼市。”;大食國“四方輻湊,萬貨豐賤。錦繡珠貝,滿於市肆;駝馬驢騾,充於街巷。刻石蜜為盧舍,有似中國寶轝……”;苫國(敘利亞一帶)“米谷殊賤,有大川東流入亞俱羅,商客糴此糶彼,往來相繼。”這些記錄對各國商業情況有栩栩如生的描繪,同時也呈現出各國商業的一些規則,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國經濟發展狀況。
第四,介紹了途經各國的人文情況。《經行記》在人文情況介紹的頗為詳細:人的膚色、身材、服飾、打扮、生活習俗、飲食、技藝、醫學、宗教信仰等等。如拂鄰國“其人顏色紅白,男子悉著素衣,婦人皆服珠錦。好飲酒,尚干餅,多淫巧,善織絡……”,寫了拂鄰國人們喜歡的衣服,喜歡飲酒等特點;拔汗那國“從此國至西海,盡居土室,衣羊皮、疊布,男子婦人皆著鞾。婦人不飾(金)[鉛]粉,以青黛涂眼而已。”描述了人們穿羊皮制的衣服,人們大多居住土房,婦女們不愛打扮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還反映出了該國的畜牧業發展情況;對大食國的介紹尤為詳細,將伊斯蘭教的性質、禁忌教俗、習俗、道德倫理觀、衣食裝扮通俗形象的表達出來,是我國對伊斯蘭教的最早記載。如大食國“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無問貴賤,一日五時禮天,食肉作齋,以殺生為功德。系銀帶,佩銀刀。斷飲酒,禁音樂,人相爭者不至毆擊。又有禮堂,容數萬人。每七日,王出禮拜,登高座為眾說法,曰:‘法唯從寬,葬唯從儉。”而在人文方面多角度的描述,則把每個國家的人文情況悉數寫出,讓人一覽無余,這些介紹讓我們能夠深入了解各國不同的人文氣息及文化科技情況,并結合其他方面形成對各國完整的認知。
第五,具體介紹了大食法、大秦法、尋尋法。“諸國陸行之所經(山)[也]。胡則一種,法有數般。有大食法,有大秦法,有尋尋法。其尋尋蒸報,於諸夷狄中最甚。當食不語。其大食法者,以弟子親戚而作判典,縱有微過,不至相累。不食豬、狗、驢、馬等肉,不拜國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其俗,每七日一假,不買賣,不出納,唯飲酒謔浪終日。其大秦善醫眼及痢,或未病先見,或開腦出蟲。”法謂宗教也。大食為伊斯蘭教,大秦為景教即基督教,尋尋為祅教,亦稱摩尼教。通過對這些宗教的簡單描述,可以使我們對不同的宗教都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方便了學者的研究。
第六,介紹了怛羅斯之戰的部分情況。“天寶中,鎮西節度使高仙芝,擒其王及妻子歸京師。”為后人對怛羅斯戰役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信息。
其余還有提到國家的兵力、與其他國家的交往等。如拔汗那國“城有數十,兵有數萬。”“大唐天寶(十)[三]年,嫁和義公主于此。”《新唐書》二二一:“玄宗開元二十七年,王阿悉爛達干助平吐火仙,冊拜奉化王。天寶三載,改其國號寧遠,帝以外家姓賜其王曰竇,又封宗室女為和義公主,降之。”這個記載也為后來學者研究唐朝與西域各國的交往提供了一定的證據。
三、《經行記》的重要價值
經行記雖只存留了1000多字,但其史料價值是彌足珍貴的。它對研究中西亞風土人情,唐代中國和西亞、中亞諸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有很大 的參考價值,同時對于伊斯蘭教的介紹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一,介紹了中亞、西亞、北非諸國的地理概貌、風土人情,是一部研究中世紀中亞、西亞、北非國家歷史的重要地理著作。如前所述,杜環10年間歷經康國等12個國家②,并把各地的物產、風俗等知識傳入中國,使得中國對中西亞及北非有了較為全面的認知,推動了國家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也為我們研究他國歷史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第二,記錄了當時的幾大宗教情況。《經行記》對伊斯蘭教、基督教、祅教的介紹豐富了我們對的宗教的認知,也進一步促進了各宗教之間的交流。其中,對伊斯蘭教的詳細介紹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展。白壽彝先生在《中國伊斯蘭綱要參考資料》中講,杜環對“伊斯蘭教義有相當正確的知識,他把他所知道的教義記載在《經行記》里,遂成了伊斯蘭教義之最早的中文記錄,這在中國伊斯蘭教史上也是一件大書特書的事。”,并稱它是“伊斯蘭教法傳播東方之第一聲”。
第三,記錄了我國造紙術等科技西傳的真實情況。怛羅斯戰役后大食俘虜的兩萬人中有不少的工匠,中國的紡織、造紙等技術也就通過這些人傳了過去。《經行記》中“綾絹機杼,金銀匠、畫匠,漢匠起作畫者,京兆人樊淑、劉泚;織絡者,河東人樂闤、呂禮。”就證實了這一點。這些工匠們推動了國家間技術的交流,也改變了中西亞國家在造紙術未傳入時用樹皮、羊皮、貝葉等記載的原始狀況,進一步推動了造紙術從中國走向全世界的歷史進程。
第四,是最早記載非洲的地理著作。杜環的非洲之行,被稱為中西文化的一個謎,《經行記》云:“摩鄰國,在勃薩羅國西南,渡大磧,行二千里至其國,其人黑,其俗獷,少米麥,無草木,癉癘特甚。”摩鄰國由于可考資料稀少,難以定論。但《經行記》留下了記載北非的珍貴資料,因此無論怎樣,杜環是第一個確曾到達埃及和北非的中國人,是有文字可考的第一個訪問非洲的學者。
作為唐朝的一名軍人,杜環在被俘后跋涉數萬里,游歷阿拉伯帝國10余個國家,成為8世紀中葉中國著名的旅行家,尤其他的非洲之行,是“有史可考的第一個到達非洲的中國人”,“可以說是一位行程最遠且見多識廣的旅行家”。總之,《經行記》的史學價值十分豐富,對后世學者研究中亞、西亞地理形勢、物產風俗、宗教信仰等諸方面提供了便利,也進一步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注釋:
① 拔汗那國今屬吉爾吉斯斯坦,怛邏斯即今哈薩克斯坦塔拉茲城,石國即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疏勒今新疆疏勒縣
② 這12個國家大體相當于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斯里蘭卡、亞美尼亞、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吉爾吉斯坦、土庫曼斯坦、埃及、摩洛哥等地
參考文獻:
[1]余太山.西域通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司馬光.《資治通鑒》216卷[M].中華書局,1997.
[3]張一純.經行記箋注[M].中華書局,2000.
[4]杜佑.通典[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影印版.
[5]丁克家.陜西師范大學.《經行記》考論[J].回族研究,1991.1.
[6]張晶如.淺析怛羅斯戰役及其影響[J].貴州民族研究,2002.1.
[7]吳毅.寶雞文理學院.杜環《經行記》及其重要價值[J].西北大學學報,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