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姝怡
摘要:《雪國》、《古都》、《千只鶴》并列為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系列代表作,其主要風格便是融合了西方的文學創作方法,將其與日本古典傳統融為一體,以表達出其自己獨有的日本式唯美風格與深刻內涵。本文將具體以《千只鶴》這一文本為研究對象,從西方心理分析文學批評角度出發,結合川端康成的寫作特色,剖析《千只鶴》這一部文學作品想要傳遞出的主題,以及其深蘊的心理層面表達。
關鍵詞:川端康成《千只鶴》;心理分析;弗洛伊德;美學意義
一、緒論
心理分析批評是指運用心理學的觀念、理論、方法對文學藝術現象進行研究、評述的一種批評流派,其理論主張從人物的精神心理活動的角度出發,從而對作品進行更深層意義上的理解和認識,在看清作家寫作內涵的同時,深化出文學作品所蘊含的主題。川端康成的《千只鶴》作為一部“意識感”突出的文學作品,文本中對于人物心理層面上的刻畫總是夾帶著一種別具美感的內指性,使得整個作品在美學特征的觀法下構成了一部心理沖突疊加而成的悲劇。因而在把握這部小說的時候,應重點的從心理分析批評角度,系統化的對各個人物的心理活動與意識想法進行分析,由此更好的理解《千只鶴》所提供的獨特的審美角度。
二、心理分析批評簡述
心理學這一學科自身源于西方哲學,早期上溯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人,都把“心”的探討,視為哲學的主要問題之一。到了世紀末,受生物科學的影響,心理學才開始脫離哲學,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從隸屬于哲學到開始被視為科學,心理學在內容上只涉及了人的精神或心理方面的問題。心理學方法運用于文學研究后,使文學研究的基本功能由對傳統文學批評的價值判斷和評價轉向了對文學心理現象的描述。
心理學研究遵循客觀性原則,主張客觀如實地、不涉及個人主觀趣味的描述,它拋開傳統方法的價值評價,從豐富的文學心理的事實材料出發,運用心理學的概念術語把文學活動中心理現象的形式及發展明確具體地描述出來。
文學領域的心理分析批評包含著一系列理論假設。第一,藝術主體都是神經病患者;第二,藝術作品都是隱秘欲望的物化;第三,藝術文本皆可以像解釋夢境一樣地被解釋;第四,“解釋”就是穿越“顯意”直達“隱意”。奧地利精神心理學家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作為這一理論的開創者,他主張“文學是被壓抑的無意識欲望的升華”,提出了與此相關的系列文學研究方法。從“創作動力研究”到“作品內在心理學研究”;包括神話或原型研究、讀者與作品關系研究以及三角結構的審美分析研究,心理分析批評的基本宗旨便是建立文本“顯意”與“隱意”的總體語法結構上,以發掘文本“隱意”為批評的基本宗旨,從而在這一理論提供的視野中探索讀者和文學作品之間的反應動力。
(一) “人格理論”和無意識
弗洛伊德曾首次斷言,支配我們的行動的不是意識,而是無意識。這個術語是指代人類心理的非理性部分,如隱藏的欲望、野心、恐懼、激情以及不合邏輯的思想等。在弗洛伊德這里,他從根本上將無意識規定為一個動力系統,它不只是對心理活動神秘性質的描述,而是一種具有精神價值的符號。而他在1923年發表的《自我與本我》中也詳盡的論說了“人格心理結構”這一人類心理地形圖:即人的內心世界是由最原始,由本能和性欲組成的“本我”、受理性與常識調節的“自我”和理想化道德和良知象征的“超我”組成?!俺摇币龑А白晕摇币种啤氨疚摇?,這是人類心理圖景構成的基本活動范式。而“本我”要想滿足快樂,“自我”要延續生存,就必須升華無意識,從而轉向文化世界的高尚境界尋求生命的救贖。
(二)夢的理論
“夢”在弗洛伊德看來,是一種伴隨著語言活動的“擬語言”,擁有著“顯意”和“隱意”兩個層次,而心理分析的使命,便是透過“顯意”去追尋“隱意”,穿越表層結構去追溯深層的無意識。其次,弗洛伊德把“隱意”化裝的語法規則歸納為四條:凝縮、移置、再現和再度修飾。他總結,夢是一個像漢語文字一樣的象征結構。構成人夢境的每個元素都是無意識心理的象征,其中“隱意”通過自由聯想自我展開,而“顯意”則成為“隱意”的隱喻。
三、結語
川端康成對《千只鶴》題詩曾曰:“春空千鶴若幻夢”,即指美的轉瞬即逝性和難以捉摸的脆弱之感。而他筆下塑造的每個精致的人物也都在這場于“美“的追逐中奔勞,在不滿中歸于平順,在遺憾中回歸生活。從心理分析批評的角度去品評小說中刻畫的人物,不僅是對這部文學作品想要傳遞的主旨進行認識感悟,同樣的也能夠在審美層面去認識到一切美的憧憬的虛無縹緲性。這種純粹主題的追求或許就是川端康成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也是他成為一代大家,被眾人景仰的根源。萬事萬物皆源于其本心,發掘好心之所念,想好心之所想,從而在文字中感悟“美”的主題,或許這就是每一個閱讀《千只鶴》的讀者所要做的。
參考文獻:
[1]王一川.文學批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川端康成.千只鶴[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 2013.
[3]田靜.川端康成《千只鶴》中女性形象之美的剖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 26(09): 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