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露露
【摘要】隨著九年義務制教育的貫徹和有效實施,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輟學兒童在逐漸減少,然而,完成九年義務制教育之后未接受繼續教育的青少年仍占很大比例,尤其在農村比較普遍。這部分青少年的生活現狀和以后的發展方向對我國社會經濟及現代化水平會產生重大影響。本文首先介紹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未接受再教育的青少年的生活發展現狀,再分析未接受再教育的原因所在,接著分析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最后從政府、社會和個人三個角度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青少年;再教育;社會經濟發展
一、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未接受再教育青少年生活發展現狀
九年義務制教育雖在我國得到很好的貫徹實施,但很多完成九年義務制教育后的青少年(尤其在廣大農村)并未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或繼續教育,而是選擇直接踏入社會,賺錢謀生。這部分青少年大多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制造產業和服務業,通過出賣非腦力勞動力的方式獲得收入來源。且他們中的大多數從事的工作工資收入較低、工作條件苛刻、醫療保險低、生活質量不高,也未對自己的未來發展道路進行很好的規劃,而僅僅把目光停滯在當前。
同時,隨著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順應經濟大趨勢進行轉型升級,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轉型升級后大量裁員,眾多體力勞動者面臨失業,而近年來出現的“用工荒”和“就業難”的矛盾問題也一直丞待解決。完成九年義務制教育后未接受再教育的青少年的長遠生活發展問題,直接影響到社會秩序的安定和經濟發展的整體進程。
二、這部分青少年未接受再教育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因素
一方面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未接受繼續教育的青少年大多來自農村,我國城鄉差距雖在不斷縮小,但相對于城市,農村家庭年收入仍遠遠低于城鎮地區,供養孩子完成職業技術培訓或高等教育壓力較大;另一方面更為主要的家庭原因是父母的文化水平,百分之七十未接受再教育青少年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他們中大多數被或多或少地灌輸過上學無用的思想,這對孩子是否接受再教育的選擇有極大影響。
(二)社會因素
當今社會雖在不斷加強對知識和科技的重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但仍有很多人通過非正常渠道走上成功之路,這就加深了部分人對知識無用論的認可,社會風氣每況愈下。同時,很多農村地區教育設施和師資殘缺、教學水平低下,且常常興起各種打工熱潮,再加上青少年的跟風心理,導致眾多青少年不再接受繼續教育甚至直接輟學踏入社會,出賣勞動力謀生。
(三)自身因素
根據相關數據表示,拒絕接受繼續教育的青少年中近80%是自愿放棄接受再教育的,主要原因是認為學業壓力大、學不會、失去學習興趣等。此外,過多的學生過早接觸社會,思想意識薄弱,面對社會上種種誘惑,很容易被其吸引而放棄學業。
三、拒絕接受繼續教育青少年的生活發展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一)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的發展是國家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且英格爾斯等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受教育水平與其現代化水平成正相關。”如果拒絕接受繼續教育的青少年人數比例過高,將直接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影響我國國企改革進程,加深我國“用工荒”和“就業難”之間的矛盾,加大我國經濟下行壓力。
(二)影響社會穩定
拒絕接受繼續教育青少年比例過高會增多社會不穩定因素,提升犯罪率,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運行,也不利于為我國經濟社會穩健長遠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三)造成國家人力資源和教育資源的浪費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領導人就一直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家和社會等相關部門為促進社會經濟長遠發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然而眾多青少年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拒絕接受繼續教育,甚至存在大量輟學兒童,這無疑是對我國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浪費。
四、從政府、社會和個人三個角度提出相關建議
(一)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應當處理好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提供更多利民便民的教育配套設施,制定相關鼓勵教育發展的政策,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積極鼓勵引導幫助青少年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繼續接受一定職業技能培訓或高等教育;此外,對于社會上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機構和接受繼續教育的青少年,政府可以為其提供一定資助,也可以鼓勵企業建設職業技術培訓和相關工作崗位一體化的部門,從而有利于緩解企業“用工荒”和青少年“就業難”的矛盾問題。
(二)社會方面
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應當更加注重社會風氣的進步,努力加深對知識教育的重視程度,引領社會公眾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另一方面,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進程中,應當從長遠角度出發,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積極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和實習機會。
(三)青少年個人方面
針對于拒絕接受繼續教育的青少年個人來說,首先應當樹立起對待知識和教育的正確態度,積極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或高等教育,并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升自我的綜合能力,以適應企業的用人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從自我做起,幫助國家變人口壓力為人口紅利。
我國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未接受繼續教育的青少年生活發展問題一直是丞待解決的,政府、社會等相關部門以及青少年個人都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共同努力提高我國的國民綜合素質,變我國人口壓力為人口紅利,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和國民幸福指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玥.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影響[A].G626,2016(9)
[2]廣少奎.農村中小學生輟學原因分析及對策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