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秀寶+趙軼
【摘要】導師指導模式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針對導師指導模式研究,本文按照導師指導模式的定義、導師指導模式的類型、與學生滿意度的關系以及指導效果的考核四個層面對目前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獲得對于當前教育工作的啟示。最終在分析現有研究不足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研究方向的展望。
【關鍵詞】導師指導模式;學生滿意度;研究生
1引言
高校博士生是許多研究項目的知識生產者,是一個國家未來科學研究的主導力量??梢哉f,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下統稱為研究生)專業知識的拓展,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最終學業的順利完成等方面都離不開導師的幫助和指導。研究表明,無法成功完成學業的博士生一般與導師關系差、及與導師沒能提供良好的指導有關,只有極不尋常的博士生才能在弱的指導下順利完成研究工作并畢業。筆者通過對“導師指導模式”進行重點檢索,整理分析了近年來的相關文獻資料,從導師指導模式的定義、導師指導模式的類型、與學生滿意度的關系以及指導效果的考核四個方面進行梳理。
2導師指導模式的相關研究
2.1導師指導模式的定義
高等教育的導師制度源于英國牛津大學,是作為一種側重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學術指導和教學的制度而產生,后成為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對于研究生指導模式確切是什么,我國學者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觀點,部分學者認為研究生指導模式就是研究生培養模式,也有學者則認為研究生指導模式是一種管理模式。許克毅等人提出,“導師的指導方法實際上指的是一種管理的寬嚴尺度?!焙鷷躁柼岢觥皩W生與導師之問的互動特點,以及導師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人才成長規律和社會需要,為學生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方式和過程,就構成了導師的指導模式”。通過對比,筆者發現這些定義的本質上并無巨大差別。無論是指研究生培養模式還是管理模式,它們在很大一部分上是相互滲透、難以分割的。因此,我們可以將其定義為一種涉及導師和研究生雙方,既有學術互動也有日常交往互動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關系體系。
2.2導師指導模式的類型
導師的學術指導和師生關系是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很多學者對導師指導模式的類別進行了劃分。英配昌、安桂清將導師指導模式歸結為兩種典型:“放任自流型和拔苗助長型”。Murphy通過訪談將指導模式歸納為四種取向:控制信念取向(帶學生做研究)、指導信念取向(對研究過程進行指導)、任務中心取向(指導過程更多關注所要完成的任務)和個人中心取向(更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這四個維度劃分的依據實則是導師指導的中心任務,現如今以最終學位論文質量為主要考核指標的評價方式是對任務中心取向的肯定。加拿大學者阿克(Acker)等將導師指導模式分為“技術理性(導師扮演管理者角色)”和“協商秩序(師生間存在互動、對話關系)”兩類。而更多的學者則沒有明確對導師指導模式的類別進行劃分,而是選取了能夠代表導師指導模式的幾個關鍵點去考慮。Severinsson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通過驗證式因素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指出導師指導模式有以下幾個關鍵方面:問題解決,研究準備程度以及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其認為導師進行指導的最主要的任務是監督研究過程并給予鼓勵和對于論文初稿重要的建設性意見。同時論文能否成功順利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關系。研究指導的質量在很大程度取決于導師對于研究課題的興趣和擅長程度。
2.3與學生滿意度的關系
何種指導模式、具有怎樣特點的指導模式可以對于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學位論文質量乃至個人發展有著更大幫助,令學生最為滿意,很多學者都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探索。
目前測度學術指導質量比較成熟的工具是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研究生經驗問卷和美國學者Rose的“理想導師量表”。與之前已有的調查理想導師模式的問卷(通過讓學生對自己目前被指導模式的特征進行評價,比如研究技能的指導等)不同,理想導師量表則是讓學生對他們認為理想導師所具備的特質按照重要程度進行打分。據這些量表進行的調查和訪談,盡管在調查地區、學科背景、樣本數量等方面不盡相同,但結果卻趨向一致。也有學者提出質疑,Dedrick通過測度選項的錯誤共變性發現理想導師量表中的個別選項相似性偏高,影響了最終結果的準確性。他認為應將這些相似選項合并或者剔除多余的選項來改善理想導師量表。盡管如此,Dedrick仍對理想導師量表的作用持肯定態度,他認為多數選項的荷載都是適度的,可以反映出博士研究生對于理想導師所具有特性的側重程度。Dedrick還創新性的探討了性別不同是否影響對于理想導師的判別。根據理想導師量表中各分項的調查結果顯示性別差異對于理想導師的度量并無顯著差異。在進行相關研究的過程中,不少學者也有了一些新的發現。周文輝在對不同學科研究生的評價的分析中同樣表明,工科研究生對師生關系的滿意度顯著低于其他學科研究生對師生關系的滿意度。綜合相關文獻的調查結果,筆者發現對學生學術指導越頻繁、指導內容越為具體和明確、師生之間的科研興趣點越契合、導師精力的投入越多,則學生的滿意度越高。筆者綜合多位研究者的調查結果發現,研究生對目前的導師指導模式及師生關系總體上還是滿意的。
2.4指導效果的考核
張華提出可以將管理學中目標管理的思想應用到指導模式當中,建立目標導向的研究生導師指導模式。他認為目標是導師期望和學生期望雙方相平衡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同時設置合理的目標會使雙方更具方向感,激勵其努力實現共同設置的目標。如今普遍存在的以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作為評價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結果習性指標的思想就是目標管理的體現。Severinsson同樣認為導師進行指導的最主要的任務是監督研究過程并給予鼓勵和對于論文重要的建設性意見,可以通過此類結果性指標去衡量指導效果。但施亞玲則提出對于導師指導工作的評價上應轉變為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即對指導過程進行全程性的考察評估。她指出可以通過對指導模式的組成要素的效果評價來考核指導過程的效果,這就使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效結合。
3目前導師指導模式相關研究的局限性
3.1針對現有指導模式存在的不足如何去修正、完善很少提及
對于目前導師指導模式的現狀(分類、與學生滿意度的關系、缺陷等)的研究相對豐富,但基于此之上進一步提出如何去修正、完善從而提高指導質量的研究卻很少見。當然這與現實中的指導模式千變萬化的現實情況有巨大的關系,我們無法去尋找一個在任何情境下都行之有效的指導。但提出一個相對指導性的準則是必要的。
3.2很少涉及到除師生外的其他因素對指導模式的影響
現存的有關于導師指導模式的相關研究所涉及的影響因素基本都集中在師生雙方上,而罕有去考慮學校政策制度、宏觀教育環境等外界因素對于導師指導模式的影響。雖然導師與學生作為直接主體,對指導模式的作用是重大的。但雙方同處在學校的相關政策下、社會整體教育制度之下,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這方面的因素研究很少涉及。例如國家若對教育足夠重視、積極引導和推行教育制度和方法的革新,則也會促進指導模式的完善和進步。師生所處的外部環境對于導師指導模式同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應該引起學者們的足夠重視。
4研究展望及啟示
在指導形式上,相較于早期的單一導師制,目前存在的雙導師制和導師組制就是在其基礎上的發展和創新??梢?,我國學者們正在積極探索教育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指導模式的多樣性和有效性。盡管雙導師指導模式、導師組指導模式目前都還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在運行機制上易于產生責權利不清晰的問題。但其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方面,多導師制克服了單一導師制中個人認識的局限性,特別是在面對前沿問題、復雜問題、跨學科問題時,使導師指導從獨立走向協作、從單一負責走向集體分工負責。當下,雙導師指導模式和導師組指導模式并未得到廣泛推廣,即使某些實行了雙導師和導師組指導模式的高校,其實際運行時仍然是單一導師在主要負責,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不過,筆者相信有了這樣一個開始,接下來在導師指導模式方面定會有更進一步的創新。
在指導模式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采用的問卷及分析方式都大同小異,因此也很難有突破性的發現。而且,各類問卷的質量良莠不齊,問卷中各選項設置的相關性和合理性也有待改進。因此更為完善的分析體系和獨特的分析視角是導師指導模式的相關研究接下來的一個方向。
碩士研究生在論文寫作和學術科研過程中可能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源于對于研究思路及研究過程設計的錯誤、不準確及不充足的數據收集和處理方法等。而這些根本上來自于學生自身經驗的不足和導師指導的匱乏。據調查,很大比例的研究生由于不充分的研究指導、研究支持和研究環境而最終導致未能順利完成他們的學業。對此我們應引起足夠重視,與此相關的研究更應該更多更深入的探討下去。
參考文獻:
[1]Thune,T.“Doctoral students on the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fac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Higher Education[J].2009,58(5):637-51
[2]余凱等.研究生視角下的指導關系探究——以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