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蘇州工業園區一所非常年輕的自覺實踐葉圣陶教育思想的現代化小學。校園中心及其他重要位置的大石上鐫刻著葉圣陶“啟蒙”等題詞。2012年我們申報了“‘教是為了不教教改實驗學校”,項目初擬為“學科教學中指導學生自學策略的研究與實踐”。隨著實驗的展開,我們發現該項目看似目標具體,但容易造成學科間的各自為政,主線不明。在專家的指點下,我們根據本校學生實際,且研且行,互鑒互促,逐漸將實驗主題定位于“自主體驗學習”,進行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整體設計,并貫徹落實到各門學科,努力踐行葉圣陶“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探索構建“基于兒童生命成長的自主體驗教學模式”。
一、自主體驗:基于兒童的“為了不教”之教
葉圣陶指出:“教是為了不教。”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價值是育人,將學生培養成為“自覺的,自動的,發展的,創造的,社會的”現代人、現代公民。因此,讓學生“光記住些什么是遠遠不夠的。必得把某些精要的東西化為自身的血肉,養成永久的習慣,終身以之,永遠實踐,這才對于做人真有用處。”
同時,他又指出,作為教育對象,兒童是“有生機的種子,本身具有萌發生長的機能。”“兒童的天性本是注重事實的,歡喜自己去做的。”兒童又固有文藝家的宇宙觀,“以直覺、情感、想象為其生命的泉源。”
本著“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根據本校學生和教育的實際,我們提出了基于兒童生命成長的自主體驗教學的教改實驗假設:學校和教師致力于創設適合兒童自主學習實踐的環境與活動,讓學生沉浸其中,身體心悟,喚起強烈的探究動機和豐富的情感想象,內化、運用和創新課程蘊含的知識經驗,促進主體精神、能力以至整個生命的自然成長,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二、自主體驗教學的實驗探索
依據本實驗的理論假設,按照小學課程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我們開辟了“體課前、體課堂、體課外”的“三體”模塊,進行了自主體驗教學的實驗探索。
1.“體”課前:引導學生嘗試先學,自發探求,在好奇中樂學
“教是為了不教”的自主體驗教學,注重在課前引導學生嘗試先學,自發探求,讓學生在對學習對象的好奇和學習活動的初步體驗中產生樂學勤學的內在動力。
語文學科誘導“趣學”,采用自主預習六步法(讀課文正字音—描紅文中生字—解釋詞語意思—感悟課文內容—體會寫作特點—思考質疑解疑),以及經典每日誦讀、楷體書法習字、班刊發表平臺等輔助方法;數學學科激發“活學”,開展了口算心算三分鐘、生活數學小日記、專項調查統計單等嘗試自學活動;英語學科游戲“樂學”,讓學生自編情景劇、英語口語角、一起作業網,在嬉樂中進入英語的學習情境……
為了引導學生嘗試先學,自發探求,各學科在基礎性課程內容和活動上,既做了拓展型的“加法”,又做了整合型的“減法”。例如語文學科的“新體驗作文”,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閱讀體會拓展到自己的生活體驗,力求呈現出獨特的生命色彩。實驗教師還根據各年段學生的生活和語文經驗,把12冊課本中的習作安排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整合,從“校園、家庭、社會、自然”四個維度,構建了“校園槐花香”“我的藏寶箱”“赤腳大仙”“快樂走班演講”“小小通訊員”等備受學生喜愛、促進學生成長的“新體驗作文”系列課程。
2.“體”課堂:引導學生交流互學,探討內化,在合作中會學
“教是為了不教”的自主體驗教學,在課堂中注重引導學生交流互學,探討內化,讓學生在師生互動合作中深化體驗學習。這種帶有文萃特色的課堂因體驗豐富而活色生香,學生因體驗深化而逐漸會學。
在自主體驗的課堂教學實驗中,各學科都進行了創新探索,作了多樣化的模式構建。語文學科構建了“四環式”體驗課堂教學:創設情境,生成體驗;積極引領,豐富體驗;積蓄情感,活動體驗;延伸整合,升華體驗。數學學科構建了“五步式”體驗課堂教學:創設情境,進行質疑;提出問題,進行猜想;感知體驗,進行探索;驗證歸納,進行概括;練習應用,進行檢測。英語學科構建了“互動式”體驗課堂教學:任務感知,活動體驗;示范講解,練習應用;總結評價,自主交往。藝術學科構建了“四段式”體驗課堂教學:情境設置、自主創意、活動體驗、評價提升。體育學科開展了“循環式”體驗課堂教學:嘗試體驗、示范輔導、練習提高。
3.“體”課外:引導學生拓展自學,實踐探究,在創新中活學
“教是為了不教”的自主體驗教學,重在課后和課外引導學生拓展自學,實踐探究,在學科特色、校園文化、綜合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創新學習和創造實踐,煥發生命成長的活力。
一是開發學校本身的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課后拓展自學活動。語文書香節,漂流書籍閱讀、拼音轉轉盤、字母寶寶書簽、讀書摘記手抄報、小作家自制一本書、舞臺課本劇,將讀、寫、用多維結合,書香浸潤童心;數學數科節,人體拼圖變變變、愛心義賣我買賣、雞蛋比拼撞地球、統計數據畫圖表、智慧國象心中算,數學、科學、美術、信息學科有機整合,知識充滿童趣;雙語節、藝術節,英、美、音、體、科諸科融合,英文卡拉OK、兒童課本劇、英語愛心義賣等等,學生在玩轉英語中邊體驗邊學習。
二是利用社區社會的資源,組織學生進行廣闊自由的課外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帶著課堂學習的問題,走進現實生活,在接觸山川河流、園林建筑、社會人生中,拓展知識意義的體驗和領悟;讓學生運用體驗學習的收獲,解決實際問題,在小創造、小發明、觀察預測天氣、修理家庭簡易裝備等活動中,加強實踐創造的體驗,培養能力;讓學生立足本土學習的基礎,開展國際交流,在連線澳洲、研學新加坡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開放自主的體驗和意識。
三、自主體驗教學中的師生成長
在自主體驗教學的實驗探索中,我們邊學習邊研究邊實踐,在教育教學的創新中促進了學校和師生的共同成長。
1.營造課堂體驗氛圍,助力師生自主探究
建校6年來,我校自覺踐行葉圣陶“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努力推進“基于兒童生命成長的自主體驗教學”實驗,將“自主體驗”的教育教學理念和要求貫徹于課堂,體現于校園,融入于教師的日常工作和專業發展的全過程中。教師們圍繞“自主體驗教學”而不斷學習、研究、實踐,自主申報了近10項與“自主體驗教學”相關的省、市、區級課題,并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不僅如此,我們把學生的自主體驗學習與信息技術相融合,著力打造智慧課堂。借助省教育信息化的相關課題,在有關專家的指導和實驗骨干教師的帶領下,學校掀起了一個“微課程自主體驗教學實驗”的熱潮。“自主學習任務單”“微課程”“電子書包”等創新實踐,使得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質量顯著提升,教師的教改熱情、專業自信和研究意識也充分激發出來,幾乎全部參與了國家、省、市和園區組織的各類微課程比賽。僅在2015年蘇州市“一師一優課”的曬課活動中,我校一線教師60人共曬優秀課54節,曬課者占全校教師的90%。隨著自主體驗教學實踐和教材開發的深入,師生共建并正在完善著具有本校鮮明特色的“自主體驗課程”。
2.創設校園體驗場域,促進師生自主發展
“自主體驗學習”在融入課堂、活動時,也悄然改變著校園環境。英語讀書角、快樂數學屋、移動發表臺、書法辦刊廊及各班特色板報等等,均洋溢著“自主體驗”的教育氣息。各學科的特色“課前三分鐘”,朗朗古文誦讀聲、精打細算速算本、英語口語情景劇、每周一句的黑板文化等等,已經成為一道靚麗的校園風景,一種獨特的文萃聲音。學生在課間課后,歡呼雀躍于充滿生機的校園,在上課預備鈴響起時,無需老師督促而自覺進行各學科的各類體驗活動。“情動于衷而發于外”,正是有了“三體”學習,學生的人生體驗和自學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在全國各大報刊、雜志上,先后發表的體驗式作文超過1000篇,全校學生人均2篇左右。
如果說學科成績的進步是顯性的,那么學生習慣的養成則是潛移默化的。葉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基于兒童生命成長的自主體驗教學”,在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提高了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養成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了學生成長的生命自覺。我們將進一步認真學習葉圣陶教育思想,深入開展以“自主體驗教學”為項目的“教是為了不教”教改實驗,努力取得更大的育人實效。
(楊春芳,蘇州工業園區文萃小學,215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