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男女生的課外閱讀取向有著怎樣的差異?筆者通過問題訪談和調查分析,力圖探尋立足性別差異,引導課外閱讀的價值,提高課外閱讀指導的有效性。
一、問題訪談:內容選擇各有偏好
筆者對初中的男生和女生進行了訪談,發現初中生男女生課外閱讀取向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從“內容題材”“語言表達”“閱讀感受”三方面比較如下:
“一個人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讀過哪些書,決定著他的精神豐富性,決定著他對生活目的的認知和體驗。”課外讀物選擇的差異,是男女生不同的生理特質使然,也決定著不同性別傾向的精神特質的形成。
二、調查分析:習慣方法差異明顯
筆者從學校兩個校區三個年級選取了10個班級作為樣本對男女生課外閱讀的習慣方法進行調查,共計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97份。受調查的學生中男生227名,女生170名。其中“閱讀時間”“閱讀關注點”“閱讀方法”“解決閱讀困難”等四個維度的統計結果如下:
為保證取樣信息盡可能展現學生初中三年閱讀狀況,本次問卷調查抽取九年級班級的比例占50%。九年級學生的學業任務安排相對比較繁重,表格后三項數據所占比例均低于50%,顯示出初中學生“常態化課外閱讀”的比例偏低。但在堅持常態閱讀的學生中,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
在“課外閱讀時關注文本的哪一方面”調查中,選擇“內容情感”的男生比例為81%,女生比例為87%;選擇“寫作手法”“語言特色”的男生比例為17%,女生比例為41%。比之于男生,女生在關注 “寫什么”之外更關注“怎么寫”。
上表顯示,在與作品對話溝通交流的細密與深入程度上,女生占優勢;在“閱讀輸入”到“寫作輸出”的轉換上,女生較為主動自覺。
關于“閱讀過程中遇到困難如何解決”的問題,46%的男生選擇“跳過字詞障礙”,37%的男生選擇“上網查詢資料”,32%和46%的女生選擇“查字典”和“詢問他人”。這表明,在閱讀過程中,女生更注重文意的通暢,并通過與他人的溝通掃除障礙;男生則傾向借助網絡拓展閱讀解決疑問。
通過以上訪談和調查,筆者發現,課外讀物的選擇對于學生知識背景的構建、語文素養的形成、個性情趣的培養有著直接的影響,不同的閱讀習慣和方法則是促使這種影響發生的決定性因素。
三、價值探尋:關注性別差異,引導課外閱讀
筆者提倡從以下四個方面關注初中學生的性別差異,針對性引導課外閱讀。
1.發揮女生的閱讀優勢
美國人柯林在《新的性別差異——男生為什么會掉隊》一文中說“從一上學起,男孩在讀寫能力發育上就比女孩晚2年。”不少一線教師都會感慨初中女生的心智成熟要早于男生,女生對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和自身心緒的變化較為敏感,對于作品精細語言的品味鑒賞能力高于男生。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有意識通過讀書交流活動,讓女生的閱讀優勢最大程度發揮群體閱讀效益。比如在現代文學名作《城南舊事》的導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女生對人物描寫的閱讀批注展示,引導男生深入理解小說中父親的堅強與隱忍、嚴厲與慈愛、寬容與細膩,“我”的稚嫩與成熟、多愁與頑強、驚慌與從容;可以利用女生對于詩歌散文閱讀的偏好,有意識補充龍應臺的親情散文,汪靜之關于生命體悟的詩歌進行主題性拓展閱讀,幫助男生培養領悟作品人情美、語言美的意識和能力。
除此而外,教師還可通過團體閱讀共享模式,依托學校閱覽室平臺,鼓勵男女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共讀一本書,近距離交流讀書心得。
2.培養男生的閱讀自信
日本有學者將兒童和青少年讀書興趣的發展分為六個時期,初中階段是由故事期發展為文學期并進入思想期的過程,男生文學期閱讀的到來時間大都要比女生遲1-2年。由于語文學科閱讀測試評價多偏向精細的文學鑒賞和情感體驗,我們常常認為男生的閱讀水平整體低于女生。
據研究,男性的大腦更多依賴空間運動知覺,并且男性大腦中的記憶海馬更偏愛理解大量序列式和層次分類的信息,因此,科幻探險戰爭類的書籍,圖畫書、漫畫書和機械類圖書等更受男生的歡迎。 筆者從訪談調查得知,男生對于作品的宏觀把握意識,對于歷史時政地理讀物的興趣程度,對于科學技術讀物的解讀能力,對于人物傳記類書籍的閱讀欲望,均高出同年齡的女生,但上述特點在慣常的語文學習范疇中并不被重視。男生的課外閱讀自信需要語文教師有意識培養。
筆者曾在班級共讀經典名著《老人與海》后開展主題辯論活動。具有“硬漢”精神的老人是讀者心目中的成功者,然而小說中的老人最終捕獲的戰利品只有一副空骨架。老人究竟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筆者在指導學生準備辯論稿時,有意識鼓勵男生緊抓作品的宏闊主旨,敢于突破性思考。辯論過程中,雙方男生辯手闡述的“精神的充實勝于物質的收獲”“失去不等于失敗”“精神的強大不能掩蓋失敗的真相”“海明威的創作意圖就是將老人塑造成戰爭時代的悲劇英雄”等觀點,新穎透徹,極具創造力。
組織主題辯論、演講,在班級文化角設置“男生閱讀成果展示”專欄,編撰班級文集時注重男女生入選作品的均衡,在語文測試中有意識增加男生課外閱讀擅長的閱讀素材,都可以起到提升男生閱讀自信的作用。
3.重視經典閱讀,打好精神品性
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在生理的性別差異之外,都需要培養具有男性傾向的果敢、堅毅、大度、冷靜和具有女性傾向的溫和、善良、細膩、柔韌等精神品質,閱讀經典名著,是培養上述優秀品質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比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后推薦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莫礪峰的《漫話東坡》以及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就能調動學生閱讀蘇軾的積極性,培養樂觀積極、曠達疏朗的個性。筆者還曾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綠》時制作使用集音、畫、文于一體的微視頻《滿貯詩意,至真至誠——朱自清的散文藝術》,學生對朱自清先生蘊涵在文中的質樸真誠、不矯飾不做作的品格莫不深有感觸,心生向往。
臺灣教授曾志郎先生說過“閱讀是教育的靈魂”,語文教育要完成“立人”的使命,就必須重視經典名著的閱讀引導。
4.倡導“越界”閱讀,擴展精神空間
臺灣出版家郝明義在他的《越讀者》一書中說“我們置身人類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豐饒的閱讀時代”,“閱讀卻局限在越來越狹窄的范圍內”,“閱讀環境條件的豐饒與實際閱讀的貧困,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那么,如何走出“深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饑餓至死”的閱讀困境,將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終身的閱讀者?筆者認為,立足男女生課外閱讀取向的差異,關注學生不同的性別特質,可將初中生課外閱讀的視野引向更廣闊的空間。
我們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時,可以在滿足學生學科學習需求的同時,兼顧學生生存自理、休閑消遣、個性發展、道德完善等各方面的閱讀需求。比如向熱愛探險的男生推薦貝爾的《荒野求生》系列書籍與電視節目,向喜歡烹飪的女生介紹焦桐的《臺灣舌頭》,向有意探尋宗教源頭的男生推薦房龍的《圣經的故事》,向有志于真相調查的女生介紹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我們還可以運用自媒體技術,通過構建學校微信平臺,借助家校共讀、親子閱讀、同伴助讀等多種形式,最大限度擴大課外閱讀交流空間。“在人生的起點上,通過讀書打開一個足夠開闊的文化空間,從而達到精神空間的擴展,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閱讀的力量能夠影響學生終身,筆者提倡關注初中階段男女生課外閱讀的差異,并非要將男女生的閱讀作絕對的界限劃分,其意在提醒一線的語文教師引導課外閱讀時,更多從立“人”的角度出發,辨明兩種不同性別特質的閱讀取向,針對性地引導課外閱讀,從而將剛性與柔性、感性與理性、廣博與精細等不同性別特質的閱讀進行優勢互補,切實提高課外閱讀指導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譯者:杜殿坤.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395﹒
[2]郜云雁. 別讓偏見阻礙男孩愛上閱讀[N].中國教育報,2011-03-17
[3]郝明義.越讀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30﹒
[4]錢理群.《越讀者》序[M]∥郝明義.越讀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7﹒
(張麗,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初中部,224001)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