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下學期小班的幼兒經過近一年的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已基本能適應課堂教育教學活動。但每個班級都會有一兩個坐不住的幼兒,特別是在進行公開課、家長開放日活動時,這些幼兒就更加興奮。執教者往往會請一名配班的老師坐在他們旁邊時刻關注著,一旦出現以上的情況,老師會及時糾正他們的行為,保持教學有序地進行。但我們發現,這樣的做法只是維持了課堂教學的進行,這類幼兒的行為雖得到了及時的制止,但對他們的發展卻沒有任何幫助。我嘗試對這些幼兒進行了觀察與研究,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描述】
案例一:關注汽球的幼兒
聽一位青年老師的語言匯報課《小白兔找太陽》。當老師說到“小白兔將紅汽球當成了太陽”時,有一個小男孩不斷地回頭,有時還將身體轉了過來,配班的老師立即過來制止了這名幼兒。孩子坐好了聽老師繼續講故事,一會兒后,又開始了之前的動作。配班老師還想去制止時,我阻止了她。主班老師也多次提問了這個孩子,沒想到他的回答都正確。
下課后,我問他:“發現了什么好玩的東西,能告訴客人老師嗎?”他很愉快地說:“大教室的后面墻上也掛了很多汽球,有紅的、黃的、綠的。紅的最多,可一點都不像太陽,小白兔為什么會把它當成太陽呢?”我太驚訝了,多么聰明的孩子,他的探索問題的能力多強!可差點被老師扼殺了。
案例二:站著聽課的幼兒
還是一節小班的語言活動,詩歌《下雪了》。我開始就注意到坐在最邊上的一個小男孩,他走進活動室,東張西望的,很機靈。配班老師直接坐在了他的后面,我知道這肯定是個調皮的孩子。上課不久后,他開始坐不住了,不停地扭來扭去。老師表揚了一個小女孩聽得認真并坐得好后,他立即坐端正了。可一會兒后,又坐不位了,試著站了進來,配班老師立即將他拉下坐好。主班的老師也發現了,便用眼睛看了他一下,他又坐好了。他又想站起來時,主班老師問了一個問題,他自言自語地回答了,是正確的。他第三次站起來后,我阻止了配班老師。在主班老師放一段視頻時,他坐下來認真看了,而視頻放完后,他依舊時站時坐,也不舉手回答問題。對老師所提的問題,他都自言自語地回答了,全部正確。
下課后,我與他進行了交談:“這首兒歌說了什么?你能告訴客人老師嗎?我有的地方記不住了。”他猶豫了一下,將這首兒歌背給我聽了。我又問他:“你上課時站起來,發現什么好玩的事情了嗎?我很想知道,能告訴我嗎?”他突然靠近我的耳邊說:“我想看看,外邊下雪了嗎?”我問:“你還發現了什么?”他說:“沒有了。”
我詢問他的老師,老師說這孩子就是這樣,坐不住,上課經常站起來,不斷制止但沒什么效果。但孩子很聰明,老師所教的知識都能掌握。與家長溝通過,說這孩子在家也一樣,能站著決不坐著。
案例三:躺在地上的幼兒
這是一節中班的音樂游戲課《趕花會》。老師給幼兒介紹了游戲的玩法后,孩子們很高興地玩了起來。當幼兒模仿各種花兒開放的姿勢時,有一名男孩子躺在地上,配班的老師立即將他拉了起來,可一轉身他又躺在地上了。
下課后,主班老師告訴我,這個孩子平時就很調皮,坐不住,但比較聰明。我與他進行了交談,問他:為什么別人都扮成一朵好美的花,你卻躺在地上?他的回答實在讓我震驚:“有段音樂很快,就像下雨和刮風了,我是被雨淋了,被風吹倒在地上的,后來我又站起來了。”我問他:“你原來是想扮演一朵受傷的小花。你是怎么想到的?”他說:“不是受傷,只是被風吹倒了,太陽一出來就能站起來,我家院子里的花就是這樣的。”這確實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有較強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模仿力。
【案例反思】
以上三名幼兒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坐不住,很調皮,但都很聰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一是學習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當幼兒進入一個不熟悉的環境,他會立即對環境進行觀察,注意力往往便分散了。對于一些自控力不強的幼兒來說,他被新環境下的一些新事物所吸引,難以主動地跟著老師完成學習內容。
二是教學內容對孩子的影響。如果新的教學內容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不是幼兒所感興趣的,一些比較聰明而好動的孩子便開始做自己的事情,不愿再跟著老師完成規定的學習內容。
三是教學方式對孩子的影響。當老師始終用同一種方式進行授課時,多數幼兒會產生抵觸的行為,注意力不再集中,特別是那些本身就坐不住的幼兒。
四是學習方式對孩子的影響。腦科學的研究證明,人的學習是有很多方式的,有的人屬于聽覺型的,有的屬于視覺型的,還有的屬于動覺型的。不是所有的幼兒都能夠堅持坐著學習的,幼兒會有不同的學習方式。
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改變呢?
一是要注意活動的靈活性和生成性。活動過程往往是教師預設的,實施過程中,幼兒是活動的主體,他們具有一定的獨立思想、意識和行為,活動中會出現與教案預設不一樣的情況。教師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和生成,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教學。
二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幼兒天生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他們會通過不同的形式與周圍環境互動,主動地學習與探索。當活動的環境發生變化,教師要引導幼兒自主探索,給予他們適應與調試的時間,并適當調整部分活動內容。幼兒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活動中要注意學習內容的分層,對不同能力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是要轉變觀念,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轉變觀念,由關注“我教什么”轉變為關注“幼兒需要學什么”。理念的轉變,有助于教師自覺地發現幼兒現有的認知水平,進一步明確他們的發展方向和需要,進一步思考:我要為幼兒準備什么,幫助幼兒學習什么,創設什么樣的學習環境助力幼兒的自我成長?如此,我們就會發現:每一個孩子的行動,都有著他們的理由,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都有著無窮的潛能。
(張凌,南京市浦口區教師發展中心,211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