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一書中認為:教師要認識自我,要通過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種通道充分描述內部景觀;要欣賞學生,真正地了解學生,讓學生能自信而真實地展現自我,能夠傾聽學生尚未發出的聲音;要認識學科,在個人意義上出神入化地理解學科。再次重溫,更堅定了我的觀點:追求心靈完整,與自我不分離、與學生不分離、與學科不分離,是創造優效教學的不二法門。既然優秀的教學是源自心靈的教學,那么我們該怎么做呢?
一、與自我不分離,以激情喚醒學生
著名特級教師王棟生老師在《一盞一盞的燈》一書的序言中這樣說:“教師不是春蠶,也不是紅燭,更不是什么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只是一盞燈,一盞明亮且引導學生的燈。只有先照亮自己,成為發光的思想者,才能照亮課堂,照亮他人。”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教學是要喚醒學生心靈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可是,現在的一些課堂上只有知識、技巧與方法,教師更多的是把知識信息注入到學生被動的軀體之中,從一種信息源到另一種信息源,直到畢業。于是,我們很多的青少年成了迷惘的一代,課堂上死氣沉沉,麻木遲鈍,不知道為什么而學習,更不知道怎樣去學習。因此,喚醒學生成長的自覺,成了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這也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
喚醒學生的心靈,首先教師要有完整的心靈。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教學策略,為什么第一天上課很精彩,而第二天的效果則很糟糕?備得很充分的課,課堂上往往沒有獲得預想的成效,而一些備得不是很充分的課,有時卻取得意想不到的精彩,這又是為什么?
筆者以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們上課時的狀態,教師在與自我不分離、保持心靈完整、內心強有力的時候,往往更能激活與喚醒學生,產生優秀的教學。因此,教師備課首先要“備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有較寬闊的視野和深湛的內功,課堂上目光炯炯,春風滿面,以激情與理性去感染學生、引領學生。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富有激情的語言才能產生強烈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師的課堂語言應力求做到抑揚頓挫,準確精練,生動形象,幽默詼諧,努力通過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處的點撥,把學生帶進瑰麗的知識殿堂,幫助他們開啟心智,陶冶情操,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語文是一門極具情感色彩和人文精神的學科,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靈氣生機的空間,教師應該成為情感激發的引領者,以情激情,用自己的真情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
我們的教授對象是活潑潑的兒童與青少年,他們充滿朝氣,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擁有教育的激情。心靈的開放與教育的激情,要靠教師自己讀書、反思以及在實踐中的修煉。永遠與自我不分離,永遠保持自身的完整,成為一個光芒萬丈的人,一個始終充滿正能量的人。這樣,課堂上動之以情,才能啟之以慧。學生學習因有了情感而愈發幸福,課堂教學因有了情感而愈發高效。
二、與學生不分離,以尊重親近學生
教師對學生充滿尊重、關心和期待,以一顆愛心去包容學生,學生也會給教師以積極的情感回報。當這種情感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能產生情感的遷移,從而“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促進情感的健康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格。熱愛與我們相遇的每一個生命,渴望我們賴以生存的課堂教學,人長大了,但心永遠是孩子的。
要尊重學生。于永正老師說:“在教育的現實中,我們允許老師不喜歡某些學生,但不允許不尊重學生。尊重是做人的第一原則,也是教育的第一原則。”于永正老師每次上課之前,總要拿出幾分鐘來與學生“嘮嗑”。充分地尊重學生,讓他與學生之間的隔膜消除了,學生的言談由羞澀、拘謹變得活潑、大方,從而進入了學習必不可少的心理狀態。
說寫訓練課《于老師印象記》的教學伊始,于老師說:“當我走進教室時,同學們都用一種好奇的、詢問的目光看著我(板書:詢問)。你們想了解什么?想問老師什么?”于老師讓學生提問,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學生的提問越來越多,角度越來越不同,他都一一加以回答。于老師利用與學生初次見面這一特殊情境,用平等與尊重贏得學生的信賴,看似進入正題前的閑聊,其實是切切實實的言語交際和心靈的溝通,師生之間富有生命力的親密關系就在這無痕的交流中建立了。
要激勵學生。莎士比亞說,贊賞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中敏銳地捕捉到其中的閃光點,并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注重激勵性的評價,讓那些容易被遺忘的角落灑滿陽光,使他們看到自己的能力,感受到進步,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特級教師王文麗在給三年級的孩子上《錫林郭勒草原》時,請了一位一直低著頭不舉手的孩子朗讀課文。在這個過程中,王老師一直用親切的語言、和藹的目光來鼓勵孩子。在小女孩望著老師不敢讀書的時候,王老師扶著她的肩膀輕聲地說:“我給你起個頭,能讀嗎?”
小女孩點點頭,在王老師的帶領下開始小聲地讀, 后來越讀聲音越大,越讀越流利。待她順利讀完后,王老師問她:“ 你現在還緊張嗎?”小女孩自信地答道:“ 不緊張了。”
王老師又說:“ 你在四千多人面前讀書,多不簡單啊。回去告訴爸媽。你多么了不起,多么自豪,多么驕傲啊!” 小女孩的臉上漸漸浮現出笑容。
王老師用有聲和無聲的激勵語言,評價中飽含著善意的激勵,使學生們身心愉悅,形成了良好教學所依賴的基礎——教師與學生親密聯系的能力。優秀的教師與學生在上課伊始就能建立起親切的聯系,進而引導學生在整堂課中與學科建立親密的聯系。很多時候,所謂的教學的藝術在親密的、朋友般的師生關系面前將顯得蒼白無力。
三、與學科不分離,用“偉大事物”凝聚學生
當畏懼學生的時候,我們顯得戰戰兢兢;當不能駕馭教材的時候,我們同樣心中沒有底氣。教材吃不透,課堂就顯得拘謹,教學就不瀟灑、不從容。這樣的課堂又怎么能夠喚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呢?
薛瑞萍老師說,站在講臺上,我就是語文。與學科的不分離,也促進她與學生的不分離。她就是《小黑魚》中的那條小黑魚,學生就是那一群小紅魚,永遠被她吸引, 永遠圍在她的身邊。
帕克·帕爾默認為,如果我們要把課堂作為真正的共同體,一個讓我們彼此坦誠相對的共同體,我們必須在教學的核心范圍內,加入一件“偉大事物”,也就是求知者永遠聚集其周圍的主體,是把我們召集在一起,呼喚我們去認知、去教學、去學習的主體。它指的是語文學科中語言文字的運用、數學學科中的數理、英語學科中語言的積累與運用等學科主體。只有對偉大事物的魅力充滿深深的敬意,認知、教學和學習才能植根于神圣的土壤,教師才能從其日常工作中獲得一種神圣的感覺,學生才能永遠為偉大事物的魅力所凝聚、所吸引。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不少教師的課堂效率不高,激不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與興趣,關鍵在于我們和學生圍著一個欠缺“偉大事物”的圓圈而坐。竇桂梅老師上課,有激情,但她的激情是對“偉大事物”的激情,熱衷于把“偉大事物”而非教師本人推進課堂學習圓圈的中央。教師該如何在課堂上展示學科主體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學生呢?
我們要有能力并勇于執教學科的大循環。這樣我們就會更好地發現學科知識體系、能力訓練序列、知識運用規律,就會在教學中“瞻前顧后”,提升教學的效率。1983年,于漪老師曾給全國中學生夏令營做了3個小時的報告,她把初、高中12本語文教科書的精髓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把語文學科的魅力展示給學生。如果對教材不熟悉,她怎么能夠做到如此“爛熟于心”?如果對教材如此“爛熟于心”,語文課又怎么會上不好?
我們每節課都要“有備而來”。要把每一節課所要講的內容裝進自己的腦袋,扔掉教案、課件進課堂。這樣才能在課堂上騰出精力與學生進行眼神、動作、神情等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抓住學生。如果一邊講課一邊想教案想課件,時不時還要去看教案看課件,分不出精力管理學生,課堂效率一般好不到哪兒去。作為語文老師,凡是要求學生背誦的篇目,我們自己首先要背誦出來。
《陶校長的演講》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2篇課文,結構嚴謹,語言流暢,通篇講道理,語言理性且口語化。教學的經驗告訴我,學生不太喜歡這樣的課文。怎么辦?于是,我決定用自己脫稿演講的方式來教學這篇演講稿。
開始上課了。聽寫并教學完“鍛煉”“道德”等新詞后,揭示了今天所學的課題:陶校長的演講。我開始脫稿演講課文,學生邊聽邊看書。當我邊配以動作邊富有激情地演講完,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脫稿演講后讓學生練習,請他們挑戰我的演講。學生模仿著我的語調、節奏去“演”去“講”,積極性很高。
除教參中講到的寫“四問”的4個自然段均按“問什么—為什么要問—希望怎么辦”構段外,我在帶領他們脫稿演講的練習過程中,還發現了這篇演講稿一些特有的語言規律:一是語速比一般課文要快,二是引人注意的設問手法,三是增強語勢的整齊句式,四是口語中的不規整。我引導學生運用規律快速地進行脫稿演講,學生似乎一下子發現了演講的新天地。
四、成為獨特的自己,用個性吸引學生
新學年開學第4天,一位當年新上崗的教師找到學校分管領導,請求不當班主任,理由是家長可能會拿她和過去的班主任作比較。一個人的能力固然有大小,但我們青年教師沒有自信做獨特的自己,特別讓我痛心。
教學亦同理,它是教師源自心靈的在課堂上的各顯神通。有的老師整堂課滔滔不絕,有的老師卻惜字如金;有的老師激情四射,有的老師卻不疾不徐;有的老師依本講本,有的老師卻天馬行空。優秀的老師雖然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他們都保持了自身的完整,都與自我不分離,有勇氣做獨特的自己,這也是他們深深吸引學生的重要原因。倘若教師千人一面,學生會對我們及我們的教學沒有一點兒興趣。
目前,不少老教師有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感覺,認為自己不要再學習了;而一些新教師特別喜歡跟風,向你學、向他學,唯獨沒有發現自己的優勢。學生需要我們以開放的心態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擁有生命的新氣象,但同時也需要我們不丟失自己,保持自己的獨特個性。
互聯網與教育聯姻后,學生足不出戶可以學習到豐富精彩的課程,開闊眼界,培養興趣。2015年暑假,我親自體驗到網絡課程的神奇。一人講課,讓很多的學生、家長一起免費學習,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益。和學生互動很開心,當學生把大把大把的鮮花送給我們的時候,更體驗到自身職業的幸福感。然而,在互聯網+的環境下,網絡課程也有它的局限,如看不到老師的真實容顏,PPT的字數不能太多,以圖片為主,講到的詞語不能隨時示范,尤其是學生缺乏與教師面對面的情感交流、心與心的精神對話。教師永遠是學生生命成長中的重要他人,任何時候都不可或缺。帕克·帕爾默的源自心靈的教學理論,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學。
(巫新秋,南京市棲霞區實驗小學,210046)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