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國娟
兒童美術作為基礎美育的重要一環,要求我們在基礎教育課程中必須重視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育。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立足“稚化思維”,尋找實施路徑,從而發展兒童的美術素養。
不少美術老師發現,低年級的學生對美術學習熱情很高,而到了中高年級之后,學習態度逐漸轉變,有的學生上課時竊竊私語、神游四方,有的甚至連基本的繪畫工具都不帶,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也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部分美術教師教學觀念落后,仍習慣于高高在上、一廂情愿地進行滔滔不絕地講解,不厭其煩地灌輸自己的技能技法。這種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讓他們感到單調、乏味甚至是厭倦,更違背了新課標“重視基礎教育課程中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的理念精神。《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美術素養是指學生學習了美術課程及相關知識之后,所形成的美術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維、表達、設計、審美、評鑒和參與人際交流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及其所伴隨的情感、意志、態度等個性品質。”[1]美術素養的生成并非一時美術知識灌輸、美術技能訓練所能完成的,而是在長期的自主探究、互動生成、自覺自悟的美術學習和生活經驗累積中內化而成的。
稚化思維,是指教師教學時自主能動地回歸到與兒童相平行的思緒狀態,換位思考,“私人訂制”,悉心揣摩兒童的學習過程和思維活動,以一致的好奇心、相同的認知興趣、同等的學習情緒和兒童共同尋求迎難而上的實踐路徑,達到和兒童認知共振、情感共鳴的一種教學藝術。[2]基于“稚化思維”的美術教學,以兒童自然本真的、喜聞樂見的方式鮮活而靈動地展開。從美術課程角度看,更契合美術知識的邏輯結構與發展規律;從兒童角度看,更合乎他們的認知特點和心理年齡特征。[3]作為新課改理念的一種生動實踐,稚化思維教學如何在具體的課堂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真正成為一種發展兒童美術素養的有效方式呢?筆者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站在兒童立場,構建整體框架
小學美術本質上是“兒童美術”。兒童學習美術有其自身的特定方式,這是由兒童的身心特征決定的。
1.領會編寫意圖,從兒童的經驗出發。蘇少版小學美術教材的內容編選注重與兒童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著力于拓展兒童的生活視野,發現自己身邊的美術,通過文本的學習循序漸進地形成對美術的再認知。有鑒于此,教師需要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發現和了解兒童的真實情況,對部分教學進行稚化前測,其目的是把握兒童的思維過程及認知結構,為稚化思維做充分準備。站在兒童立場,從兒童的經驗出發,將教學植根于兒童經驗,繼而呈現、發展兒童經驗,這是稚化思維的題中應有之義。以蘇少版三年級下“色彩的明度漸變”教學為例,中低年段兒童對于色彩理論知識的儲量畢竟有限,如何讓他們深入淺出地理解“明度漸變”的相關理論,并運用到具體的繪畫中來?不妨這樣設計:首先,讓兒童看一張由白天到夜晚變化的風景畫,讓他們初步感知色彩在不同光線下的明度變化。其次,讓穿著色彩深淺不同衣服的兒童上臺來,請大家看一看、說一說色彩的深淺。孩子們根據生活經驗加以理解,初步判斷色彩的明度就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淺的程度。最后教師采用直觀演示,借助一種顏色在透明水杯中逐漸加白、加黑的方法讓兒童感知同一種顏色的明度漸變。顯而易見,思維稚化后的教學,可以使學習過程化難為易、刪繁就簡。
2.理清脈絡序列,向美術的本質邁進。如若一味地迷信經驗,過度向兒童興趣妥協,會讓教學迷失方向。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于德、智、體等教育,它涉及到主體審美感受能力、審美認識能力的培養問題,關系到主體在實踐中創造美的能力的培養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課題。作為美術教師,務必要理清美術的脈絡序列,對兒童美育的過程要有整體框架意識。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精華,水墨畫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風格獨特,內涵深厚。蘇少版美術教材每冊都安排了水墨畫教學,旨在讓兒童從小接觸水墨畫,學習領略其藝術魅力,培養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摯愛情感,傳承與發展中國特色。低年級教學中,教師可以用游戲的形式讓兒童感受線條、墨色的藝術美;中高年級的水墨山水,可以巧妙地利用彩砂紙的特性,引導兒童用撕貼方法快速地表現山水作品,從而靈活地規避繪畫中需要用筆的技法難點,讓兒童感受到山水構圖形式多樣、著墨遠近虛實等特點。
二、立足美術視野,分析教學內容
學習不僅是為了完成教材上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培育一個富有個性的、活生生的生命個體。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立足美術視野,分析并深化美術教學的內容。
1.選擇教學內容。雖然美術教材內容涉及面廣泛,但也有一些內容由于地域性和教學條件的限制,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當地的課程資源并結合兒童的實際生活,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地自主擴展教學思路和內容,編寫鄉土教材或補充教材。如小學中高年段的兒童經常在美術課悄悄地繪制教材中沒有的動漫人物,對于這種現象,我們不要嗤之以鼻,也不要橫加斥責,教師可以專門開設幾節課,給予兒童技法上的指導與點撥,“點”在關鍵時,“撥”在困惑處,適時、適宜、適當地選擇教學內容,既能滿足兒童的心理需要,也能展示美術老師個人專業的魅力。
2.豐滿教學內容。依托教材分析教學內容,明確了教學目標后需要教師收集圖片資料豐滿教學內容。美術教學的特點是知識的學習、思維的發展需要借助欣賞大量的圖片資料展開,然而課本中的圖片不足以滿足教學需要。在收集圖片的時候教師如果只收集大師的作品讓學生欣賞,學生不足以理解作品的內涵,覺得他過于高高在上。教師很有必要多收集一些學生作品,他們會覺得更貼近自己,覺得可以達到這樣能力。如蘇教版三上“親昵”,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表現人與人、人與動物間的親昵之情。然而學生都覺得人的造型比較難畫,不敢動筆,在老師播放夸獎那些稚拙的卻能表現出濃濃感情的學生作品時,學生們瞬間自信滿滿地畫了起來。
三、回到教學場域,把握關鍵性事件
美術核心素養的形成是一種逐步內化的過程,它吸收內化的程度受外部刺激或事件的影響。我們把對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有重大影響的事件稱為教學中的“關鍵事件”。
1.構建稚化范式,營造兒童學習興趣。《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興趣是兒童參與活動的內部驅動力,是兒童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因素。稚化后的思維能夠設身處地的感知學生的認知興趣,為學生學習營造最佳場域。首先表現在教學設計中要創設情境,讓開場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問,通過巧設疑問、引起興趣;適時的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其次表現為教師的人格魅力感動學生,在課堂上盡顯自己的人格魅力,老師的心態要保持年輕的狀態,言談必須幽默,尤其是針對中低年級學生切不可“老氣橫秋”。我們的語言應當活潑、形象、傳神,富有啟發性;借助姿態、表情和手勢,使語言更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著裝得體,精神抖擻,充滿朝氣,寬容豁達……時刻彰顯美術教師的別樣魅力。
2.鎖定稚化原點,促成兒童思維發展。維果茨基認為,兒童對于某種技能的掌握都有一個最佳的期限,教育工作者要識別出兒童某一技能的學習最佳期限,在兒童開始形成的時侯,讓教學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而不能錯過兒童的最佳學習期限。筆者認為這個最佳期限就是“稚化原點”,在師生盡情互動中,教師要換位思考,充分考量兒童的既有水平,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思維降格到與他們類似的水準,契合學生的心理,用跟每個個體相對應的教學策略與探究實踐來實現雙方和諧共生的一種教學思維。例如教學蘇少版三年級下“風”一課的核心要求是:讓學生大膽表現風中事物的情形。三年級的學生對新事物充滿好奇,雖然有一定繪畫基礎,但是想象思維仍然占主導地位。基于此,在本課教學中除了教學生表現風中人物的動態表現,還要引導學生想象創造思維,如把不同的風想象出不同的形象,大風是一位發脾氣的爺爺,春風是微笑的女孩……教師可以繪聲繪色地說一說風中有趣的事情,提醒他們可以表現在繪畫中。學生繪畫興趣盎然,在交上來的作業中,表現內容異彩紛呈:有把風畫成云朵形象的肌肉男站在云層上使勁吹風;有畫面中大風把人假發吹掉的,小朋友冰淇淋被風吹掉哭著喊媽媽;有龍卷風中人抱著大樹被卷上天的,人拿著傘被吹到天上還哈哈大笑的。
3.挖掘稚化內涵,浸潤兒童人文情感。美術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道德、自由、美麗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歷史、不同國度的藝術家創造的美術作品之中。蘇少版小學美術教材,蘊含著可觀的人文元素,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當中的意蘊,能站在兒童的視野把高大上的人文精神,有效地融入人文素質的培育中,在欣賞創作的過程中,陶冶兒童的人文情懷,不斷提升兒童的人文素養。如教學蘇少版四上《對比的藝術》一課,通過讓學生欣賞不同國家、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藝術品,總結出藝術表現中對比方法的運用。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把這些對比的形式運用于不同的表現材料,如水墨材料、瓦楞紙、剪紙、畫盤子、畫紙袋等方式表現出來。
作為美術啟蒙階段的教者,不能把書本知識奉為圭臬,更不能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應該從兒童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出發,推進思維合理稚化,讓學生在勤學、樂學中親歷知識的建構,培養自身的美術素養。[4]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4]龔彥琴,李祎.芻議稚化思維的數學教學策略[J].數學通訊,2013(13).
[3]李海東,黃春玲.快樂上好美術課,輕松提高審美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4(15).
(湯國娟,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明發濱江分校,210031)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