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中指出: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具體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的、班級所有幼兒都參加的教育活動。幼兒園集體教學具有高效、系統性強、引領性強等一些優勢。在幼兒園階段,兒童的知識、思想、態度、價值觀一般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發展起來的,因此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教育的效果。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教師啟發引導不足、灌輸“高控強”等現象,其根本原因還在于我們的教師心中沒有兒童。在教學中如何做到心中有兒童,在適宜的時機與其進行適宜的互動,從而提升兒童主動學習的興趣,有效推進兒童的發展,需要我們深入地思考。
一、情境營造的把握:尊重兒童的成長特性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往往不是教師直接‘教的結果,幼兒主要是通過在實際生活和活動中積累有關的經驗和體驗而學習的,教師要注意通過環境影響、情感感染幼兒。”只有以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特性及已有經驗為基礎,并充分調動其積極情緒,創設貼近幼兒生活的情境,才能促使幼兒在領域教學活動中發揮自身的內驅力,讓活動成效更大化。
1. 貼近生活的物質支持
大班音樂活動“花之舞”,除了師幼一起學習簡單的集體舞步以外,還需用肢體動作創造性地表現不同花的不同姿態。如何將抽象的想象轉換為具體的肢體動作?教師準備了各種花的照片,有綻放枝頭的桃花,有綴滿草地的蝴蝶花,有纏繞籬笆的薔薇,有昂首挺立的玉蘭……把活動室布置成開滿鮮花的花園。姿態各異的花給幼兒帶來了直觀的感受,開啟了他們對各種花的姿態的回憶和暢想。教師通過創設幼兒熟悉的、貼近其生活經驗的場景來喚醒他們的已有經驗,引導他們自覺地走進教學活動可能走向的未來經驗。這種具象的場景可以是視覺型的圖片、動畫、模擬場景,可以是聽覺式的音樂、聲效,可以是體驗式的操作,也可以是訴諸多種感官的綜合性的應用,但應該是始終貼近幼兒生活的。
2. 融入情感的心理支持
大班歌曲“月亮的味道”講述了小狐貍撈起水中月亮,和各種食材一起煮月亮湯的故事,通過說唱兩字、三字、四字的食材名稱,嘗試學習不同的節奏類型。這是一首充滿想象、富有童話色彩的歌曲,如何引發幼兒的共鳴,帶著他們一起浸入這首歌曲的童話意境?教師出示了一個大而亮的月亮模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述小動物們看到月亮后想嘗嘗月亮味道的愿望,鼓勵幼兒一起想辦法。大班幼兒已經能夠分辨出這樣的情節是想象,但還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當作是小狐貍,希望能幫助小動物完成這個愿望,因為在教師的語言感染下,他們已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當教師用歌唱的方式把小狐貍想的辦法呈現出來時,全場幼兒為狐貍的智慧而鼓掌。幼兒的情感發展具有易感性,且理智感、審美感、道德感等高級的社會性情感已萌芽,當情境感染幼兒內心時,會觸動他們原始的高級社會性情感,大大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二、回應時機的考量:發現兒童的成長需要
幼兒期的孩子有強烈的成長需要,有追求自我實現而產生的向往進步、趨向完善與發展、渴望實現潛能的種種沖動。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活動現場,與關注預設教學方案相比,教師更應去關注幼兒的狀態,挖掘其智慧與潛能,讓教學活動有效且高效。
1.理解,透過表象客觀判斷
上述大班音樂活動“花之舞”用肢體語言表現花的姿態時,有的孩子踮起腳尖、兩手蘭花指、手腕靠攏舉過頭頂,好似盛開的玉蘭花;有的孩子“擰”出三道彎,打開的兩支臂膀在肘關節處屈著,兩只小手一高一低,好像嬌艷的桃花。有個孩子在地上翻滾了起來,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好多孩子還模仿著。這個表面上看似調皮搗蛋的行為,應該有孩子自己的詮釋。教師沒有呵斥,待大家稍稍平靜后,問第一個在地上翻滾的孩子:“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說說,好嗎?”經過詢問才知道,原來這個孩子剛去公園看櫻花,覺得風一吹,地上的櫻花瓣翻滾的樣子特別好看,就模仿了起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回應不能只關注常規或知識技能的掌握,而要對幼兒出現的各種回答與行為背后隱藏的原因進行深入的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對幼兒的回應作出正確的理解和判斷,喚醒并激勵幼兒內在的潛能。
2.接納,利用差異積極對話
大班語言活動“想換膚色的小狼”講述了一只灰色小狼換膚色的故事,“對自己產生初步的認同感”是教學目標之一。教師在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小狼是灰色好還是彩色好,為什么?有的說:“灰色好,雖然灰色不漂亮,但變回灰色后小狼最自在。”顯然,這是離預設教學目標最近的答案。但是也有不同的聲音:“彩色好,如果是彩色的話,小狼就是最美麗的狼。”“我也覺得彩色的好,媽媽說要勇于改變自己,小灰狼變了那么多次,是只勇敢的小狼。”不同的孩子除幼兒園之外接觸的環境都是不同的,前期的已有經驗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看待同一個問題時觀點會有差異,在教學活動中也時而會出現偏離原目標的情況。教師應善于接納每一種不同的聲音、每一種偏離的現象,因為這才是孩子最真實的回應,才是孩子自身成長最需要的表達。于是,教師舍棄了原本對故事的小結這一環節,給予充裕的時間讓孩子們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孩子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也有孩子受同伴觀點的影響而動搖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關注的已不是答案,享受的更是自由表達的酣暢。
三、拓展藝術的探求:鼓勵兒童的自我建構
幼兒期的自我建構會對此后的自我成長起到關鍵的作用,教師應該通過自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理念與幼兒互動,共同建構對世界的各種認知。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是被動接受影響的人,而是一個主動建構、積極參與的主體,需要教師無痕的引導。在觀察、傾聽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幼兒發出的信息和發起的互動做出及時的回應與反饋,因勢利導地提取、生成鮮活的教育資源,或調整預定的教學計劃,或生發新的教育活動,從而滿足幼兒的自我建構需要,讓教學場景流淌出靈動的氣息。
1.鏈接——從“活動意外”走向新經驗
在中班寫生活動“花兒朵朵開”中,幼兒來到戶外觀察各種花。他們在仔細觀察花的顏色和形狀時,被飛來的蝴蝶吸引了,忘了觀察的目的與要求,注意力全都轉移到了蝴蝶上。幼兒園教學活動的主體是3—6歲的幼兒,因此教學過程具有不確定性,經常會碰到一些“節外生枝”的小意外。當“意外”來臨時,教師要聚焦現象與原教學目標、內容間的關系,分析預設之外的新經驗走向,通過順應、調整等手段將“意外”與新經驗進行鏈接。“花兒這么美,蝴蝶都被吸引來了。你看到的蝴蝶是什么樣的?快讓蝴蝶也飛到你畫的花上吧!”一句話,既順應了孩子的需求,又架起了需求與新經驗之間的橋梁——鼓勵幼兒畫上蝴蝶。原來的寫生活動只需觀察靜態事物,此時還要將看到的動態事物畫下來,對于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但因這是孩子發自內心的需要,難度已不再是問題。
2. 激活——由“新鮮資源”生發新活動
在“夏天來啦”的大班社會活動中,教師和幼兒一起走出活動室,在校園里尋找夏天來了的秘密。來到種植園地時,發現田埂上有幾條蚯蚓,孩子們立刻被其吸引,紛紛駐足觀察,還自發討論:蚯蚓住在泥土里,泥土里除了有蚯蚓,還有什么小動物呢?“兒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的身份成長的”,教師緊緊抓住這一知識經驗的需求,馬上和幼兒一起開始了“泥土里的秘密”這個活動。在交流分享的環節中,幼兒還自發開展了一場“蝸牛是害蟲還是益蟲”的辯論,教師又抓住這一經驗沖突的學習資源,立即開展了“益蟲OR害蟲”的調查,并由此活動拓展了“田里的蟲蟲”這個活動,和孩子一起了解田間常見的益蟲和害蟲。當教學活動中出現新資源且孩子感興趣時,教師要把握住各種最新資源,即時生發新活動,幫助幼兒不斷建構新經驗。幼兒的注意力又是容易轉移的,再好的資源也可能稍縱即逝,所以教師一定要有敏銳且準確的判斷,即時生成新的活動,以此來激活幼兒主動建構新知識經驗的潛能。
總之,幼兒園教學的主體是幼兒,在每一個環節中,教師都應看到兒童,并立足于兒童的現實,在伙伴式的師幼互動過程中,動態地促使兒童的學習、經驗按他們自己的節奏不斷螺旋上升,從而實現集體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周燕,無錫市梅村中心幼兒園,214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