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光+楊媛麗+李寶衛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
本文針對裝備預先研究項目的特點,航天企業裝備預先研究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如何加強裝備預先研究項目管理進行了探討,對正確認識裝備預先研究工作、建立優秀的預先研究項目管理隊伍、建立健全預先研究管理制度、加強裝備預先研究成果轉化與應用以及在裝備預先研究項目管理建立信息化平臺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航天企業預先研究項目管理
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主席發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動員令——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軍隊改革正式進入實施階段。與此同時,裝備發展部、國防科工局等部門陸續制定出臺一系列軍民融合政策措施,通過不斷完善市場準入、信息交互、公平競爭、過程監管、配套保障等制度,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廣泛參與軍隊裝備建設,“民參軍”熱潮不斷涌現。航天企業要想繼續保持其在航天裝備領域的優勢地位,勢必加強其裝備預先研究項目管理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
1概述
1.1概念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預先研究條例》指出,裝備預先研究工作是為研制新型裝備而先期進行的國防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其基本任務是為研制新型裝備提供技術支撐,為改進現役裝備的性能提供實用的技術成果,為國防科學技術進步和裝備發展提供技術儲備,為縮短裝備研制周期、降低裝備科研風險服務。
1.2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裝備預先研究工作
美國始終把技術創新和技術領先定為一項基本國策,美國國防部專門制定了名為“科學與技術計劃”的預先研究計劃,在美國國防部集中領導和統一規劃下,在其下屬單位和陸、海、空三軍都設有龐大的強有力的管理機構,負責對預先研究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組織實施。俄羅斯、英國、法國等軍事強國也都有各自的預先研究計劃和相應的管理機構。
1.3裝備預先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牽引型號發展、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預先研究是探索新思想、新概念、新原理,研究新工藝、新材料,開發新技術的過程,為武器裝備研制打基礎、出人才、出成果,為企業生存、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是武器裝備發展的“源”動力。預先研究作為武器裝備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是新型武器裝備型號研制的必經之路,是縮短研制周期,節省研制成本,降低型號研制風險的有效途徑,同時能夠增強技術儲備,培養科研隊伍,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預先研究工作不僅決定了武器裝備性能的優劣,同時,也決定了軍工科研單位發展后勁的強與弱。
2航天企業裝備預先研究項目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2.1預先研究項目實施過程中資源得不到保障
航天企業始終把“保型號、保成功”放在首要位置,如果預先研究項目和型號項目放在同一平臺上進行資源競爭,必然會造成物資和生產資源向型號任務傾斜,預先研究項目的物資和生產渠道不暢,成為預先研究項目研制的一大瓶頸。
2.2預先研究項目進度控制不夠嚴格
預先研究項目進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內容,主要是對各項目進行時間上的安排,編制年度或月計劃,分析科研生產過程中受到的外部因素及內部因素影響,強化作業管理。然而實際科研管理中,往往缺乏進度控制,以致生產進度拖延。
2.3預先研究項目質量控制不夠
型號項目在研制隊伍成立之初就明確了專門的產保經理,對研制過程實行全程跟蹤、及時解決質量問題。而預先研究項目沒有明確的產保人員,研制過程中質量控制不夠嚴格。
2.4項目成果得不到有效及時轉化
目前,現行的預先研究管理政策及制度,均是以項目驗收為項目結束標志,對于項目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在現行管理制度上還存在缺陷。
3關于如何加強裝備預先研究項目管理的幾點建議
3.1正確認識預先研究工作,建立良好預先研究工作環境
對于承擔型號研制的航天企業來說,預先研究工作還有更重要的意義, 即能夠繼續保持和提升本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力,只有重視預先研究工作,企業發展才能有后勁,管理才能上水平,不斷拓展新的研究領域,才能爭取更多任務,不斷發展壯大,推動國防軍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預先研究工作要上水平、出成果,必須建立完整的組織結構,形成高效的管理體系,這是預先研究工作的基本保障。在企業領導層上,要有專門負責預先研究的主管領導,從預先研究項目的爭取到預先研究項目的結束要全權負責,起到頂層策劃和決策的作用,保證預先研究工作中思路和政策的連貫性,避免因多頭指揮或指揮不力給管理和研究工作造成不良影響。在職能層成立專門的管理機關,上對分管企業領導負責,貫徹頂層思路和決策;下對一線的項目承擔部門起到組織、協調、控制和考核作用。
3.2建立優秀的預先研究項目管理隊伍
隨著軍隊或上級主管機關對預先研究項目越來越重視,預先研究項目管理過程更為細化和專業化,對管理人員的要求也更高,作為項目管理者不僅要具備現代管理意識和管理方式,而且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因此,要不斷提高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加強管理隊伍建設,并充分調動和發揮院所兩級管理部門的作用,共同組成一個優秀的預先研究管理系統。
3.3建立健全預先研究各項管理制度
各項預先研究工作管理制度是航天企業開展預先研究工作的規則和行動指南, 建立適合本單位的預先研究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立項管理、研制(生產)過程管理、成果評價與管理,以及預先研究激勵制度等。預先研究工作必須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3.4加強預先研究項目計劃管理,健全考核制度
預先研究項目的計劃管理是預先研究管理的核心內容,是決定預先研究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關鍵環節。為了確保預先研究項目順利完成,應根據項目需要,分階段、分層次地編制預先研究計劃。在計劃編制時要注重相關節點的控制,要充分考慮到計劃的合理性、可執行性和可檢查性,要體現規劃、計劃和經費的一體化。在計劃實施過程中,實行計劃進度網絡節點管理,加強節點的考核和檢查,做到月、季、年度都有檢查,督促項目按計劃進行,并對項目進行跟蹤管理,一旦發現問題,積極協調各部門關系,及時排除障礙、疏通渠道,保證預先研究項目順利進行。
3.5完善經費管理制度
由于預先研究項目投資大、見效慢,如果沒有合理有效的經費管理制度,在資金使用和人員分配上給予傾斜,預先研究項目很難順利開展。因此,必須完善經費管理制度,不斷加大對預先研究項目的支持力度,才能使預先研究工作持續穩定地發展。經費是保證預先研究項目完成的重要條件,只有嚴格把關,合理使用,才能使項目按計劃完成。
3.6以人為本,制定合理的激勵制度
預先研究項目的主體是項目參研人員,因此要本著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制定合理的激勵制度。激勵機制對開展預先研究工作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培養出優秀的科技人才,另外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推動一大批預先研究成果轉化,使預先研究成果更合理地對接型號,形成預先研究和型號緊密結合的新局面。
3.7加強預先研究成果轉化
要重視預先研究成果轉化,提高預先研究成果轉化率,促進預先研究與成果轉化的健康發展。要促進預先研究成果轉化的健康發展,需求牽引已不僅是項目確定階段要考慮的內容,在申請項目初期最好能與用戶聯系, 以用戶需求為預先研究之根本,一方面能為用戶解決技術難題,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己的預先研究能力,從而促進成果轉化。
3.8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
推進預先研究管理手段信息化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很普及,預先研究管理要上水平, 除了運用先進的管理理論,還有一個手段就是預先研究管理的信息化。在符合裝備預先研究保密要求的前提下,建立企業內部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預先研究項目的計劃、資源、成本、風險、技術文件歸檔管理,進而實現多項目的綜合管理工作,做到針對預先研究項目專業領域不斷拓寬、資源共享、溝通迅捷、反應快速,提高規范性和效率。引進信息化管理有利于管理層和領導層全面及時地了解掌控各個項目的動態和信息。
4結束語
為保證航天企業持續快速發展,必須給予預先研究工作充分的重視,大力鼓勵原始創新,在裝備預先研究中要關注基礎研究,把握創新源頭,才有可能采用彎道超越的方式取得技術上的突破,在不久的將來技術上實現和競爭對手的并駕齊驅,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利用技術優勢引領型號發展,實現企業跨越發展的目標。
(上接第100頁)創新需要一套完善的機制,包括創新的方法、獎勵的標準,并能夠做到及時、合理兌現。合理化建議制度可以說是創新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企業也都有,但實施的效果并不好,原因就在于忽略了文化的因素。制定一套機制并不難,難的是讓員工充分參與進來,并且充滿了激情和熱情。企業要鼓勵全員參與創新,要有及時的獎勵,要能夠樹立先進的人物事跡。
(三)建立與管理創新相適應的組織結構
組織結構是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保證和基礎,但同時也是實現管理創新的載體,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互聯網的普遍應用,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瞬息萬變,使得傳統的組織結構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企業進行組織結構調整的節奏也應適當的加快,保持靈活性,調整組織結構的目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要扁平化,扁平化管理是企業為解決層級結構的組織形式在現代環境下面臨的難題而實施的一種管理模式。當企業規模擴大時,原來的有效辦法是增加管理層次,而現在的有效辦法是增加管理幅度。這回種組織結構模式高度機動靈活性,有利于減少繁瑣職能的組織部門,增強管理效率;其次要柔性化,即堅持靈活性與多樣性的統一,以此來適應企業內外環境變化的能力,同時還可以逐漸擺脫原先陳舊的組織結構的束縛與制約;再次要虛擬化,用特殊的市場手段代替行政手段來聯結各個單位之間及其與公司總部之間的關系,在組織結構網絡虛擬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強大的虛擬功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學習型組織,是通過培養彌漫于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組織每一個成員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這種組織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具有高于個人績效總和的綜合績效,有利于培養企業的創新管理意識。
參考文獻:
[1]張麗娟.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經問題研究,2014,S2:94-97.
[2]陳戰波,朱喜安.科技型中小企業持續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03:32-36.
[3]杜小霞.中小企業管理創新路徑選擇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5,03:19-21.
[4]高大偉劉晨褚明潔.關于中小企業管理模式的分析及其體制創新的若干思考[J].現代交際,2016,05:51-52.
[5]張建華,曹悅,郭小敏,趙亞敏.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管理循環改進機制[J].科學管理研究,2016,01:87-90.
[6]張昊旻.中小企業戰略管理問題研究[J].企業導報,2016,10:37-38.
[7]姚飛飛,王淑芹,李玉紅.互聯網+背景下中小企業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08: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