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翠平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
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技能型應用人才。“十三五”期間,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要緊緊圍繞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中國制造2025提供技能人才支撐。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藝、精湛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穩步提升我國產業工人隊伍的整體素質。
高職院校協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
一、國家政策支持
早在2011年胡錦濤主席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積極貢獻。隨之,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相繼發文,國家相關政策為開展協同創新、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指明了方向。
二、“現代學徒制”在我國的“前世今生”
如果用平面直角坐標系表示時間與“質量”,即x軸橫向坐標是時間,y軸縱向坐標是“質量”,原點是現在;x負半軸是過去,x正半軸是未來;y負半軸是學徒制“缺點”,y正半軸是學徒制“優點”。學徒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變坐標點,不斷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歷史的車輪將不斷的將其推向第一象限。
(一)中國“學徒制”追溯
中國職業教育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有“民間學徒制”,到唐代出現了“官營學徒制”和“行會學徒制”。新中國成立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從工作本位的學徒制過渡到學校學科本位的職業教育形式,中國的學徒制未能發展為類似于現代學徒制的校企緊密合作型的職業教育模式。
(二)“現代學徒制”現狀
依據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客觀需求,國內對“現代學徒制”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與實踐。目前的現代學徒制形式多樣,不同學校采用不同的實踐形式,有的“訂單培養”、“工學交替”、“能工巧匠引入學校”等。
三、殯葬專業“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與“協同創新”
(一)殯葬教育國內現狀
我國殯葬教育是稀缺的教育,在全國僅有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武漢民政職業學院、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福建民政學校等4所高職院校1所中專學校開設了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每年全國殯葬專業畢業生500人左右。
(二)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籌建現代殯葬國際協同創新中心的可行性
一是此時我國殯葬事業大發展是殯葬產業、殯葬技術改革好時機,特別需要體制機制創新;二是國內殯葬設施設備技術與國際有些差距,通過協調創新平臺引進國際前沿先進技術;三是殯葬行業之間壁壘相對薄弱,殯葬業界都希望彼此交流,有利于殯葬業相關技術借鑒學習推廣;四是學院與殯葬行業有著較好的校企合作基礎,有一批優秀的殯葬業企業家多年對教育的支持和關注,加之北京社會管理學院為民政部直屬高校在殯葬教育人才培養有著重要地位,籌建現代殯葬國際協同創新中心是可行的。建立現代殯葬國際協同創新中心將有利于學院發展,更好的回報社會。
(三)基于“協同創新”基礎上的殯葬專業“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
1.參與者范疇的傾向性
“現代學徒制”、“協同創新”都是以職業教育機構與(行業)企業為主要參與對象,同時,從利益相關者參與的視角來看,兩者的應然參與者還可以包括政府部門、行業中介組織等利益相關者。但在側重點上,現代學徒制更為強調企業主體作用的發揮,而中國語境下的校企合作仍然是以職業學校為主體。
2.目標向度和產生作用
在合作的目標向度和產生的作用方面,協同創新具有創新性,而現代學徒制具有傳承征。協同創新涉略領域相對廣泛,而現代學徒制的目標聚焦于職業人才培養與繼續教育領域有關。協同創新涉及到技術創新、科研成果轉化、生產經營等,對合作企業的經營、管理、生產等產生全方位的影響,而現代學徒制更多的是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儲備。
四、殯葬專業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的實踐
(一)“訂單班”校企聯合招生
在可以開展單招的省份,依據行業實際情況,結合企業自身情況,學校與企業聯合招生。一是,招生即招工,學生入學后雙重身份即是學生,也是企業準員工;二是,訂單班的規模、人數、具體實施的地點、教學內容、校企的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等方面簽訂合作協議;三是,企業和學生(及家長)通過雙向選擇,在自愿的基礎上,簽訂實習與就業協議。
(二) 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嵌入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
執有相關專業職業資格證書是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畢業條件之一。學生一般考取的是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這種證書使用范圍較廣,但是針對性不強,由于題庫更新較慢,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的知識試卷和技能操作試卷的內容比較陳舊,因此,在很多企業,這種證書并不被認可。對于“現代學徒制”學生,行業需求限定了學生考取證書的種類,并且,企業一般認可企業所屬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書,殯葬專業學生均考取由人社部和民政部頒發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3.“互聯網+”、“物聯網+”跨行業支持的教學模式和“智情意”教學管理
學院教師與企業師傅共同研發設計“微課”、“慕課”,依據相關標準和實際需要錄制不同類型課程,如講授類、問答類、啟發類、討論類、演示類、練習類、實驗類、表演類、自主學習類、合作學習類、探究學習類。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平臺支持,學生打破時空限制。通過“微課”、“慕課”不僅僅解決了在校學生課堂的實踐領會和在企業實踐中的理論提升,而且普惠行業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在職職工培訓甚至終身教育問題。
五、綜述
“現代學徒制”、“協同創新”相結合統籌協調資源優化,降低了校企雙方的資本投入;提高了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擴大了彼此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下學生與學徒的雙重身份,在協同創新中培養創新人才,提高了企業跨行業抗打擊能力。
參考文獻:
[1]郭全洲,李曄,王惠霞.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河北省發展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的框架及實施對策[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