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西昌市第五小學)
小學階段是兒童思維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期,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所以培養好他們的數學邏輯思維發展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將通過多渠道的查閱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經歷,對其發展的意義和特點進行分析,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發展中的不足進行思考,最終提出其培養策略。
低年級學生數學邏輯思維
一、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意義
小學數學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發展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是其要求和任務之一”,思維的靈敏能幫助學生有條理的分析問題,有根據的作出合理正確的判斷,能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細化,從而有效的解決問題。例如:數學中的一些概念的理解、解答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學習、解題的順推理和反推理、空間圖形的學習和前后知識連貫性的學習等,這些都與數學邏輯思維緊密相關。
小學是兒童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和轉折期,小學兒童的思維不再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是慢慢的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皮亞杰把兒童心理或思維發展分成四個階段:0~2歲為感知運動階段、2~7歲為前運算思維階段、7~12歲為具體運算思維階段、12~15歲為形式運算階段。”可見小學低年級學生處于前運算思維階段到具體運算階段,他們能按照具體事例,進行推理思考,能接受他人觀點,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正是培養數學邏輯思維發展的好時機。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掌握并運用所學知識,也能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充分而合理的發展,滿足其自生成長的需求,讓學生把數學邏輯思維運用到實踐中,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學生掌握好數學邏輯思維也能更好地把各科知識相聯系,梳理所學知識內容,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所學知識門類比較多,內容相對繁雜,不利于學習和掌握知識,但借助于數學邏輯思維更能幫助學生分析、理解、從而解決問題,掌握所學內容,進行系統性的學習。所以,培養小學低年段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是重中之重。
二、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策略
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核心。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發展的特點和不足來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培養,幫助學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識、掌握新知識、運用思維更加靈活、能學以致用。根據兩次實習經驗和兩次見習經驗,結合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發展現狀來看,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教師起著關鍵作用。在教育環境下,教師自身要具備數學邏輯思維素養,注重培養方式,引導學生發展數學邏輯思維。
(一)提高教師的數學邏輯思維素養
現代教學理論闡明,在教學雙邊活動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必須轉變其對學生的培養意識,提高自身數學邏輯思維素養,才能更好的主導教學,使學習的主體得到應有的發展。
1、增強教師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意識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其要求和任務之一。”小學低年級教師必須對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學大綱中的規定引起重視,樹立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意識,充分認識到邏輯思維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只有教師的教學觀念意識轉變,才能將邏輯思維滲透在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同時,發展其數學邏輯思維。
從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發展的特點來看,教師必須清楚地意識到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還是要借助于具體形象思維,但主要是發展學生初步的數學邏輯思維,教師不能錯失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在教給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發展的特點。
2、教師要提高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能力
隨著社會進步,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對教師的要求也在提高,不再是以往的“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而是“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首先是一眼源源不斷的源泉”。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必須自己先具有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素養,教師既可以通過學校組織的相關培訓來提高自身的數學邏輯思維素養,也可通過自學來彌補不足之處,有效的將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融入到教學中。
(二)注重培養方式
新課程倡導一種課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師重新認識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再是由專家編寫的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與專家、學生及家長、社會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構新課程的合作者;教師不再是一種只知“教書”的匠人,而是擁有現代教育觀念、懂得反思技術、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的培養方式,全面的考慮學生的情況。
1、設置有效問題
設置有效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主動去探索新知識,為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提供良好的載體,選擇與所學知識相關又具有邏輯性的問題,但初設問題難度不宜太大,有目的的、循序漸進的提出問題。
根據低年級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發展的特點,防止學生的思維脫離課堂,在教學中教師應選擇恰當的問題,就拿實踐過的教學來講,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的第三冊第一單元的內容《乘法的初步認識》:
這里是一個圖片圖1乘法的初步認識
圖中信息很多,每個學生的關注點不同,這時候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關注與新知識相關聯的信息,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于教師的提問,都是勇于回答的,對于學生的回答都應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以調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信心。
提問:“從課間活動一角,你看到了哪些數學信息?想一想,想好后舉手發言”,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課堂發言強調舉手是很有必要的,“心理實驗表明,7~10歲兒童每次注意穩定的時間約20分鐘”,可見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是有限的,加之自控力不強,同時也是防止課堂亂成一鍋粥。
學生:我看到有6個同學在蕩秋千。
學生:我看到有3個組的同學參加接力賽,每個組有8個人。
學生:我看到教學樓有3層,每層有9扇窗戶。……
顯然,這樣的提問能讓學生主動去挖掘數學信息,同時也鍛煉了學生有條理的表達能力,這樣的提問優于“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如果這樣提問,學生會根據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來回答,答案就有很多種,想要讓學生的思維再回歸課堂主題就很困難,所以教師提問是有一定講究的,不要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學生學習了連加式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問:“現在請小朋友們看一看圖中,哪些可以用相同加數相加的加法算式表示?請小朋友們寫一寫,寫好后說一說,請注意要用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表示”。課堂中對于學生新的要求有時候需要加以強調,防止學生聽半截話就開始啟動思維進行思考。
學生:教學樓窗戶有9+9+9=27(扇)。
此時則可以規范學生的表達,以便后面發言的學生也能完整的表達,老師可以示范性的說:“教學樓有3層,每層有9扇窗戶,一共有3個9,9+9+9=27(扇)窗戶”,這里的規范并不是給學生定標準,而是讓學生明白算式的由來和含義,也為引出新知識做鋪墊。
學生:參加接力賽的同學有3組,每組8人,一共有3個8,8+8+8=24(人)。……
學生在說算式的時候,老師板書,最后讓學生觀察算式找出規律,從而引出乘法,邏輯性的進行本堂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度和參與狀態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有效的提問能有針對性的引發學生邏輯性的思考,順利的開展教學。
2、利用抽象概念圖
這里的抽象概念圖并不是類似于高年級數學、物理、化學等抽象概念圖,而是相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的抽象概念圖,是簡單的,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抽象概念圖,這種教學方法是見習時從指導老師那里學會的。
例如,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的第二冊第四單元的內容《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在講解40+20,20+30,10+20等時,學生初步接觸整十數相加,所以還要借助形象事物進行邏輯思考,這時候可以用小棒或水果表示40、20、30、50等,但是數比較大,不可能畫出相應多的小棒或者水果。這時候可以利用粉筆畫寬線代表一個十,畫幾個水果重疊代表這一堆水果是一個十,一定要讓學生明白所代表的含義,這樣通過示例簡單概念圖就能間接性的學習新知。
這種抽象概念圖也可以用在講解習題上,尤其是應用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小白兔有5只,小黑兔是小白兔的3倍還多4只,問小黑兔有多少只?此時可以借助線段圖幫助學生理清題意,所畫線段圖代表的一定的數,線段需嚴格要求一樣長,不然學生視覺上出現偏差,反映到大腦就會出現有偏差的判斷。如果此應用題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借助于線段圖還可以讓學生想一想有沒有不同的解法。解法一:3×5+4+5=24(只),解法二:4×5+4=24(只)。這樣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并利用數學邏輯思維解決此題。
實習期間,在給小學低年級學生講解一道應用題時,和學生一起把主要信息提取出來,可是當時的自己內心是慌的,我能解答這道題,但我明白這種解法學生肯定是聽不懂的,情急之下還是想到用簡單線段圖的方法教學生,學生聽懂了,我也給自己解了圍。所以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合理的利用抽象概念圖也能達到教學效果,教會學生變通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3、讓學生設計同類型的題
讓學生設計同類型的題也是一種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方式。能夠有效的將知識同化,設計題就會要求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判斷,去選擇,再去解題。但是這種開放式的設計題型,老師要給出一定限制范圍和要求,如果任由學生設計,看似給了學生許多空間,實質卻是讓學生想法太多,不知道如何下手,因為學生感興趣的、喜歡的東西很多。
例如,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的第二冊第四單元的內容《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中,涉及到簡單應用題,在學習完書上的知識后,為了同化新知識布置作業不一定全是書本上的,可讓學生就植樹節那天,兩組同學植樹的多少進行設計關于加法或者減法的應用題。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學數學的同時也愛學數學。
學生設計應用題:
(1)我們組植樹16棵,第三組植樹19棵,一共植樹多少棵?
16+19=35(棵)答:一共植樹35棵。
(2)植樹節那天,第一組植樹20棵,第二組少植樹2棵,問第二組植樹多少棵?
20-2=18(棵)答:第二組植樹18棵。
(3)植樹節那天,我們全班都去植樹了,第四組植樹21棵,比我們組多植樹3棵,問我們組植樹多少棵?
21-3=18(棵)答:我們組植樹18棵。
(4)植樹節那天,第二組植樹18棵,第三組植樹19棵,兩組一共植樹多少棵?
18+19=37(棵)。
從學生設計的應用題可以看出,學生能設計出同類型的題,并且能夠解答。雖然限定了題材,但有的學生設計了加法應用題,有的學生設計了減法應用題,有的學生設計較簡單,有的學生語言較豐富,有的存在解答過程不完整,(4)中沒有“答”的部分,所以設計同類型的題,對學生要作出適當要求,語句通順、解答過程完整等,合理利用設計同類型題的方式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邏輯思維。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數學邏輯思維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所幫助,更是常伴于我們的生活。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好數學邏輯思維,發展自己的思維,掌握知識,運用數學邏輯思維將知識轉換成自己的東西,能更好的學習數學,為未來的學習打下基礎。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也應從小抓起,也必須要引起小學低年級教師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喬燕.基于微課的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訓練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5.
[2]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3.
[3]張世富.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4.
[4]李寶玉.基于邏輯思維培養的高三化學課[D].首都師范大學,2011.
[5]吳球.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探究[J].學周刊,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