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然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隨著現代管理學的發展遭遇瓶頸,人們開始從哲學層面重新審視管理學,這也使得管理哲學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近年來,管理哲學因其特殊的理論視角和現實意義,越發受到學術界和企業界的重視。但與此同時,由于中西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使得管理哲學的發展面臨著不同的困境。本文對管理哲學的概念及必要性進行論述,并試圖針對管理哲學的發展困境及出路展開探討。
管理哲學必要性困境及出路
一、管理哲學究竟是什么
“管理哲學”一詞最早見于1923年出版的謝爾登的著作《管理哲學》中,謝爾登針對當時管理領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進行反思,將哲學引入管理中并試圖從根本上對工業管理進行理解,只不過他并沒有進行純哲理分析,也沒有系統地論述過管理哲學的元理論。但其思想對于管理哲學的發展是有助益的,他的貢獻在于沖破了當時廣泛普及的、但較為僵化的“科學管理”,并對管理問題進行哲學反思。他認為管理應具有科學原則與倫理原則。管理應依靠科學方法,但管理本身并不是科學而僅僅把科學方法當工具,管理還有更根本的目的。他認為用哲學的思考能給管理帶來“光明”的崇高信念,以拒斥當時工業制度給工業社會本身帶來的“黑暗”狀態。
縱觀中西方對于管理哲學的定位,不難發現普遍呈現兩種誤區:將管理哲學簡單地視為哲學在管理中的應用以及管理學中哲學問題的研究。事實上,我們真正提倡的管理哲學應該是對管理學和哲學的雙重改造,真正意義上的管理哲學致力于對管理學的自身發展提供合理性的辯護和研究方向上的價值判斷。
二、我們是否需要管理哲學
在人類的科學和文化史上,管理學呈現出一種迅猛的發展趨勢,但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僅僅憑借現有的管理理論是不足以解決這些紛繁復雜的問題的,而哲學層面的思考對于我們重新審視這些問題則大有裨益,這也正是我們為何需要管理哲學的原因所在。管理哲學的出場,標志著對管理科學時代的“否定”與超越。隨著管理實踐的深入以及對管理實踐與管理理論的反思,管理科學的缺陷將會日益突顯,因此對現代管理內涵進行重新確認,從而實現管理思維的轉換與管理價值的設定,正是管理哲學超越管理科學的意義所在。
(一)管理哲學是解決“叢林之勢”的突破口
盡管各種不同的管理理論構成了看似繁榮的“管理學叢林”現象,但表面的繁榮并沒有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管理學進一步發展的困惑,光鮮背后呈現出的是管理思想的混亂。由于缺乏對管理進行深層次的哲學思考,因此現代管理理論陷入了“管理無定式”的深淵之中。而管理哲學的基本功能不僅僅在于“批判”,更多的是在于構建出一套適應當代復雜易變環境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因此發展管理哲學極有可能成為解決現代管理學危機的突破口。
(二)管理哲學可以對功利化的目標進行反思
管理學在近代歸納主義影響下變得片面而又急功近利。現代管理理論主要是圍繞企業管理提出的,企業管理的功利導向要求管理研究集中注意于提高效率與利潤最大化的方法上。所以,如何提高效率從而能在競爭中取勝理所當然地成為管理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而現代管理理論的這種功利化的發展趨勢只有通過哲學的反思,才能有所改變。
(三)管理哲學可以彌補管理科學的不足之處
管理哲學的研究對于促進管理科學的理論進步和提高實際管理活動的有效性,都會產生實質性的作用。盡管管理科學的理論多種多樣,但是卻無法解答價值層面的問題。愛因斯坦曾說:“問題不會在與產生它的同一層面的答案里得到解決。”也就是說,僅僅知道問題產生的原因還不足以解決問題。因此,管理科學的缺陷亟待更深層次的管理哲學來補足。沒有管理哲學的指導,管理科學就失去了靈魂,因而是僵死的,不會對管理者有多大幫助;沒有先進的管理哲學,管理科學就不能得到正確的利用,就不能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福祉。
(四)管理學的真正發展需要管理哲學的透視
從哲學層面思考管理問題,不但是理論工作者的責任和理論旨趣,而且也是管理實踐者的不可或缺的價值追求。管理實踐及其向理論的升華需要借助哲學思維,而正是這種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使管理哲學逐漸從幕后走向前臺。為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科學,管理學不僅要借助管理科學來實現其經驗性,同時更要通過發展管理哲學來實現管理科學由經驗上升至理論的要求。只有管理哲學的創新,才能為管理理論的發展和管理實踐的進步提供正確的基礎和方向。
三、管理哲學面臨何種困境
管理哲學對于管理學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僅僅意識到其重要性還不足以促進管理學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從中外管理哲學的發展歷程來看,兩者都處于一定的困境中,但由于中西管理文化和思維方面的差異,因此兩者又存在著不同的問題。
(一)西方管理哲學的困境
隨著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科學技術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種管理理論也更加追求精確度和可操作性,量化管理也就成為了當今西方管理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在邏輯實證主義的長期影響下,現代西方管理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科學和技術層面,頗有追逐功利和競爭的傾向,而缺乏哲學層面上的探討。其對管理的科學性的過分追求導致了管理實踐的機械化,而長期以來對管理哲學的忽視則正是造成管理學研究迷失在過分模型化、數理化的偏執之中從而無法走出“管理學叢林”的原因。
由于受傳統科學和理性主義的影響,以往的管理理論大都帶有普遍真理的色彩,追求理論的普適性和最合理的原則、最優化的模式,但是真正在解決企業的具體問題時,卻常常顯得無能為力。盡管近年來涌現出的一批新興理論也表達了對這種機械管理模式的反叛,但在西方追求理性和邏輯的思維方式引導下,人們或普遍熱衷于數學建模,或囿于經驗而使案例分析法大行其道,依然缺乏對現代管理學的全面而深刻的揭示,從而使得對現行管理理論的哲學反思成為當今管理研究中極為薄弱的一個環節。
(二)中國管理哲學的困境
現代西方社會是從企業出發認識管理的,而中國卻是從哲學走向管理。雖然中國管理哲學起步較晚,但其更自然地接近管理哲學的本質。在這三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管理哲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其困境源自于其哲學性的缺乏和研究對象的僭越,這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中國管理哲學學科基礎的自足性。一方面,由于我國現代化進程起步晚且缺乏長期穩定的和平環境,故以現代化經濟運作為背景的企業管理實踐遠遠少于西方,而與之相應的企業管理理論則更顯缺乏;另一方面相較于西方強調邏輯和客觀理性的思維方式,中國則更多地呈現出一種“象思維”的動態整體悟性思維模式。而在“象思維”輻射下的中國傳統管理以整體性的行政管理為主,以技術、方法為著眼點的微觀管理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中國管理哲學的研究對象尚未體系化,而正是由于沒有成系統的企業管理理論,使得中國管理哲學的發展步履維艱。此外,中國管理哲學還存在著是其哲學性缺乏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未考慮中外哲學背景的不同,而僅僅將中國哲學中的現成結論與西方相關管理理論進行比較以及將西方哲學中的現成結論與中國相關管理理論作對比。
四、管理哲學如何走出困境
西方唯科學主義的泛濫使得人們對于形而上層面的哲學研究興致缺缺,而過于追求高效率的現代組織和科學技術。之所以人們對管理哲學的研究熱情遠遠不及管理科學,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對哲學的誤解,片面地認為哲學猶如空中樓閣一般對于實際生活的現實意義并不大,而從事哲學的相關研究則更是不食人間煙火。因此,要改變人們對于哲學的這種偏見,哲學本身需要有所創新:將目光投向科學、與其他學科緊密結合來打破傳統的觀念束縛。以管理哲學為例,必須正視管理與哲學之間的互動關系,因為它所要實現的正是管理學與哲學之間的真正對接。只有管理和哲學做到真正的融合,管理哲學才能走出困境得到發展。
而在當今中國,一方面人們迫切地渴望著發展來改善社會現狀,另一方面又過分地急于求成導致病急亂投醫。市面上充斥著各種打著“管理哲學”旗號實則全然無關的快銷理念及產品,儼然呈現出一派喧囂浮躁之勢。在學習與借鑒西方管理理論方面,主要存在著生搬硬套、妄自菲薄、淺嘗輒止等問題;而在對中國傳統管理智慧的挖掘和轉化方面,則存在著機械對比、自我標榜、斷章取義等問題。德魯克曾指出:管理是以文化為轉移的,并受其社會的價值觀、傳統與習俗的支配。因此,在向西方取經之時要以本土文化為前提,取之精華、去其糟粕,將西方的管理理論合理地內化;同時保留傳統文化中有益于管理實踐的部分,立足自身、兼容并蓄,形成新時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
參考文獻:
[1]李培挺,張守連.破“科學管理”,立“管理哲學”——“科學管理”背景下謝爾登管理哲學基本定位初探[J].管理學報,2011(10):1452.
[2]孔冬.管理哲學兩個基本問題的思考[J].社會科學戰線,2007(1):280-281.
[3]劉兆峰.管理哲學:理論和實踐的呼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3):46. [7]孔冬.管理哲學兩個基本問題的思考[J].社會科學戰線,2007(1):280-283.
[4]吳曉俊.管理哲學的形成及其演變趨勢[J].華商,2007(22):158.
[5]劉兆峰.管理哲學:理論和實踐的呼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3):46.
[6]彭新武.管理哲學的問題及其當代性[J].哲學動態,200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