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寄云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群眾的物質文化水平也相應提高,對于精神文化活動有了新的需求。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形式仍然比較單調,雖然有了一些先進的電子產品,但是伴隨這些電子產品的娛樂活動,仍然以消遣娛樂類的活動為主,例如打牌、看電視、玩電腦等。此外,在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中,封建迷信仍然保留了一席之地。面對農民群眾對科學文化知識的需求,對文化設施、文化場所的需求,地方政府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建設更多的文化場所和文化設施。一邊做好文化下鄉工程,讓農業科學技術深入到農民群眾的生活之中;另一方面,要注重對于本土文化的挖掘和發展,彰顯農村文化特色。
農村群眾文化需求文化建設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不斷得到改善,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快速發展,廣大的農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也有了更高的需求。滿足廣大農村群眾不斷發展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收入增加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活動形式也更加多種多樣,但是,從調查的結果上來看,農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還并未得到完全滿足。他們的文化生活需求,無論是從硬件還是軟件方面來看,都尚有提升的空間。
一、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現狀
1.文化活動的形式仍然比較單調。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增加,有線電視、電腦、手機等現代化的電子娛樂設施已經進入了尋常的百姓家,農村群眾也能夠享受更為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雖然與從前相比,文化生活形式已經豐富了一些,但是,由于物質條件的限制,大多數農民的文化生活仍然只局限于幾種固定形式。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該村大多數農民打發閑暇時間的主要方式以看電視、打牌、閑聊、跳廣場舞為主,而當村里組織一些電影放映或者戲劇演出等節目的時候,他們也會選擇去觀看。但是,這種由村集體組織的文化活動相對來說比較少。
2.文化活動以消遣娛樂類為主。農民群眾的文化活動,仍然是以娛樂性消遣類的活動為主,例如打牌、閑聊、看電視,農民的文化意識和學習意識仍然不強。由政府舉辦的大型文化活動,雖然已經成為農民精神文化娛樂的一部分,但是相對于大型文藝晚會的受歡迎程度,政府舉辦的一些“科技下鄉”等活動的受歡迎程度較低。村鎮里投資建設的農家書屋形同虛設,常常一連幾個星期甚至一整個月都無人問津。這樣就導致農村群眾雖然打發了他們的閑暇時光,但是文化層次并沒有快速提高,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法律意識等精神文明建設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3.封建迷信活動仍有存在空間。封建迷信的思想在農村有著根深蒂固的根源,雖然現在情況已經有所改善,但在一些中老年群體中,封建迷信的活動仍然時有發生。尤其是最近幾年,一些邪教打著西方基督教的名義,吸引了一些農民群眾參與其中。這些群眾以老年人居多,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老年人科學文化水平有限,獲得先進思想的渠道比較少,容易為一些不良分子欺騙誘導。
二、農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新需求
通過調查發現,半數以上的農民群眾對于當前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感到不滿意,他們希望政府能夠提供硬件和軟件上的便利,以改善自己的文化生活,這種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致富的能力。雖然農民的經濟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城鄉差距仍然存在,許多農民想要追求更富足的物質生活條件。這需要不斷的改進農業生產條件,或者是改進生產技藝、生產方法,有20%左右的村民希望政府能夠提供更多的農業科學技術方面指導,這些技術集中在電焊器、服裝、縫紉計算機、花卉種植、家禽養殖方面。
2.完善文化設施,建設文化場所。由于村里并沒有較為完善的文化設施和文化場所,只有幾個棋牌室,所以在閑暇時間,群眾們只好打牌、閑聊,或者在家里看電視打發時光。一些農民群眾表示,他們希望村里能夠像城鎮一樣多建設一些廣場,在廣場上配備一些健身的器材,這樣他們閑暇時也可以像城市群眾一樣鍛煉身體,或者跳廣場舞。
3.發展本土文化和民間文化。相對于看電視或者玩電腦來說,更多的農民群眾表示喜歡各種各樣的本土文化和民間文化,他們甚至希望能夠在自己的村里成立自己的文化隊伍,例如村舞蹈隊、戲劇團或者是民間藝人表演團隊,發展本村本鄉的文化特色。更有農民表示,希望能夠將這種文化特色與經濟發展掛鉤,利用本地的文化特色,為本村的經濟發展助力。
三、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對策
1.加大資金投入,建設更多的文化場所和設施。將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列入到當地政府的政績考核之中,加大對鎮級和村級文化硬件設施的資金扶持力度,根據農村群眾對文化需求的側重點不同,在村里投入建設更多的活動室、圖書室、健身器材以及活動場地,合理配置文化資源的投放地點和投放數量,做到既能夠滿足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又不浪費文化資源。
2.做好“文化下鄉”的工程。農民群眾對政府的文化下鄉活動一直持歡迎的態度,但是對于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側重點有了更多的需求,他們一方面需要娛樂性的文化活動,例如一些文藝表演,希望這些文藝演出不要只集中在鎮一級,而應該更深入一些,走到村里,走到農民群眾的身邊,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文化福利。另一方面,農民群眾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農業知識教育活動,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指導農民更好地發展本地經濟。
3.發展本土文化,彰顯農村文化特色。在滿足農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時,地方政府應該注重對于本土特色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傳承。讓更多的農民藝術家發揮特長,讓富有特色的民間文化傳統藝術煥發新的活力,讓農民群眾能夠參與到文化創造之中,自娛自樂,自演自賞,自我滿足,自我發展。
參考文獻:
[1]潘建榮,鄧岑.“多中心體制”視角下的寧鄉縣農村文化事業建設[J].青春歲月,2013(07).
[2]李麗燕,劉君君.鄉村旅游文化產業的資源整合及創新發展——以唐山市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18).
[3]陳育欽.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