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
(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商務管理系)
苗族銀飾以其獨有的苗家文化為藍本,具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苗族銀飾體現著苗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苗族銀飾折射出苗族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苗族銀飾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但隨著苗族青年一代的漢化以及老一代苗族傳統銀匠藝人的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苗族銀飾瀕臨滅絕。本文主要是想通過對苗族銀飾品的整理和歸集來提升人們對苗族銀飾價值的重視。
苗族銀飾苗銀鍛制
一、苗族銀飾歷史簡介
“苗銀”是苗族銀飾的簡稱,它是苗族民族性的重要特征,是苗族人民的一種傳統手工藝飾品。“苗銀”是苗族人民獨有的一種非純銀的金屬,一般的含銀量在30%左右,也有部分純度高達80%以上的苗銀飾品。苗銀飾品的優點是硬度一般較高、可塑性較好,并且不易變色。
苗族銀飾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苗族的祖先是《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皇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逐鹿之野。”中的蚩尤。根據史書記載蚩尤發明了冶煉勞動工具和兵器的技藝,苗族銀飾品應運而生。苗族人民自古愛美,他們以各種可見物裝飾自己,因為愛美甚至創造出了一系列的特殊圖案。后來,正如范曄《南齊書》記載“蠻俗,布衣徒跣……兵器以金銀為飾。”,苗族人民的兵器開始以金銀為裝飾品,這也是苗銀最早的雛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苗族人民逐漸注意到貴金屬銀的優點:它的熔點比貴金屬金低很多,它的延展性更好、更易于制作各種裝飾品,同時它有具有貴金屬共同的優點:不易被腐蝕,爍爍放光,相互碰撞還可以發出清脆的聲音。這時,銀匠的職業開始出現,銀飾逐漸在苗族人群中流行開來。清朝以后,苗銀普及開來,《苗俗紀聞》記載“邪無老少……項著銀圈,富者多至三四……”。直到清朝晚期,苗銀流行達到高潮。隨后,苗族人民顛沛流離,但苗銀飾品一直延續至今。
二、苗族銀飾品種類
苗族銀飾種類繁多,大體分為:
1.頭飾
銀帽,苗語叫“糾”。龍鳳圖案及數種花草構成頂層;帽檐以花鳥浮雕做裝飾;流蘇主要是銀鏈或小喇叭形狀的銀飾。銀帽因為耗銀多,通常非富貴人家不能制,但家族之間可借用。
銀花太平帽,一般用于集會喜慶之時。狀如銀帽,前后為兩塊半圓形銀皮,中間圓頂為細銀絲,花鳥魚蟲及其他圖案皆可,一般是苗族姑娘在春秋包頭帕時佩戴在頭上,部分女性甚至以太平帽為依托,增加湖綠或桃紅細絲線,在青山綠水中盡顯詩情畫意。
插頭銀花,苗語為“搜三”。造型多種多樣,可以為關公大刀、菊花、梅花等,一般還會裝飾湖綠或桃紅絲線,多為苗族女性婚嫁、節慶、過年時插在頭上的裝飾品。
插頭銀椿花,苗人稱為“木比咬”,它是苗族女性插在頭帕上的裝飾品,圖案多以蝴蝶、梅花、白鶴、蝦子為主。
銀鳳冠,一個半圓形銀皮,多佩戴在苗族女性的前額,它是苗族17歲以下未出嫁女性的裝飾品。
兒童帽飾,多以動物或八仙、菩薩圖案為主,工藝精湛、栩栩如生。
2.頸飾
項圈,苗語為“果公根”,又名“扭根”、“靠莪根”。小的頸圈一般為300克,大的可達到700克,這種飾品可單獨佩戴,也可疊加佩戴,個別地方習俗要求佩戴雙數。
扁圈,由無根銀輪圈組成,一次重量為95克、104克、110克、120克、130克,每根輪圈成筋脈狀,可雕菊花紋飾,兩端為公母套鉤。苗族婦女佩戴時,公母套鉤扣于頸后,刻花部分佩戴在胸前,重點突出,個性鮮明。
盤圈,又叫“疊板項圈”、“靠莪著”,具體分為五匝一盤和七匝一盤。每匝和每匝之間互相疊壓,狀如羅盤,故名盤圈。清代以前,苗族婦女佩戴很常見,現已不多見,因為稀有性,故很珍貴。
披肩,又稱云肩,和流蘇類似,苗族婦女多披在衣服上。一件披肩至少需要1公斤左右的白銀,先以繡花緞面做底,銀飾縫綴其上,胸前焊接七或九組銀串,每組銀串為兩層,底層銀串配有鉆花鏤空的銀薄片、上層銀串多系有銀鈴或銀刀等。
童項圈,多刻有簡單花紋,多配有銀鎖、銀鈴等飾物,兒童佩戴在胸前,寓意驅邪趕鬼。
3.胸背飾
牙釬,苗人稱為“拍先”,一般重200克,長度為60-80里面。牙釬上端是小銀環,方便佩戴之用,釬身多為蟲魚鳥獸纏繞藤草圖案,下端為耳挖、小到、鏟等實用之物。
針筒,苗人稱為“針就莪”,與銀針筒鏈搭配使用,苗族婦女多佩戴在衣襟上。
圍裙鏈子,苗人叫“那西比告”。圍裙鏈子分為兩種:一種鉤在裙子及婦女脖頸前的銀飾品上,裝飾之用;另一種是系苗族婦女系圍裙之用。
掛扣,苗語叫“拉比告”,它是用銀打造成梅花圖形再編織成鏈子,俗語又叫“梅花大鏈子”。苗人佩戴時,掛在扣袢上,鏈子懸在右襟處。
銀紐,就是銀扣,分為珠形、盤形兩種款式,一般重10克左右,紋路有荷花紋、梅花紋等。
銀花銀蝶,小型銀飾品,多裝飾在衣褲上,也可組合裝飾。
銀牌,多裝飾在苗族婦女的服裝上,形狀多種多樣,銀牌表面可凹可凸。
后尾,苗人稱為“寫兔”,主要由銀花銀蝶、銀藤葉、銀牌等連綴而成,可組成百鳥朝鳳、二龍戲珠等圖案,它是苗女在喜慶重大節日必配之物。
4.鐲環
手鐲,苗人稱為“禾抱”,它的款式眾多,可以空心、可以實心。重量從40多克到370克不等,苗族婦女可一手帶多支,兩手所帶需要對稱。
兒童銀手鐲,一般兩根為一套,一根配官印,一根配瓜錘,取文武雙全的寓意。
指環,就是戒指,苗語叫“奧達”。指環款式眾多,分為單戒或套戒。單戒只是一枚,套戒是四枚,除拇指之外其余都帶。比較有名的是“呆四連環戒指”,它由四連環組成,環環交錯,能分能合,不熟悉的人若拆開難以復合。
耳環,苗語叫“靠媒”,主要由銀環下墜銀打造的花鳥魚蟲或葉片組成。苗族婦女日常生活佩戴。
三、苗族銀飾主要價值
(一)歷史文化價值
苗族銀飾直接映射出苗族社會發展的變遷。苗族銀飾的造型、組合圖案是苗族歷史真實的寫照。關于苗族的歷史目前沒有文字的詳細記錄,苗族人民只能從本民族的服飾、手工藝品窺見一斑。而苗銀飾品可以說是苗族服飾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荷載了苗家文化的歷史。聰慧的苗家人把歷史的農耕喜悅、駿馬雄獅、鳳冠銀盆都融進了苗族銀飾中。“苗銀”有助于我們更真實更全面的去認識苗族人民的歷史。
苗銀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苗銀反映了苗族的宗教觀念,蝴蝶、龍、鳳、狗等圖案是苗銀的主角,這些都反映了苗家人的原始崇拜符號,“接龍帽”甚至是苗族執行宗教儀式不可缺少的道具。苗銀是苗族節慶文化的精髓,它是苗族盛裝中的精華,是苗族女性展示財富、爭芳斗艷的工具,它真實地表達著苗族人民對幸福吉祥的渴望。苗銀體現著苗家人的生存智慧,苗族人的浪漫主義、積極樂觀的生存觀念都在苗銀中剛得到很好的體現,苗銀展示出鮮明的歷史文化價值。
(二)藝術價值
苗銀是苗族服飾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其華麗的表現手法、精湛的鍛制工藝、獨特的文化底蘊深深吸引著消費者的眼球。
苗銀是苗族人民的吉祥之物。苗家人認為:銀質地柔軟潔白,象征著具有崇高美德的理想女性。并且白銀爍爍放光,惹人喜愛,甚至苗家人多對自己女孩子取名為銀。苗銀具有區分人生不同階段不同禮儀的功能。舉例來說,女兒進入青春期,母親會為女兒帶上耳環,女兒出嫁時,母親要為女兒換上墜蝶耳環。
苗銀飾品圖案多以自然為主,整體構圖豐富多彩又富于變化,粗細不一、長短不齊的線條或寫實或夸張將各色花鳥魚蟲栩栩如生的表現出來,它反映的是苗族審美觀點的獨特性。在表現手法上,苗族銀飾尤其善于幻象與真像交織、抽象與具體并用的方式,它將現實的世界打散,重新排列組合成獨特的藝術形象,留給人們想象的空間。比如苗銀上的魚紋圖案像極漢族的太極圖案,但意義卻不同。苗族銀飾記錄和體現了苗族的歷史和文化,美學價值、藝術價值顯而易見。
(三)經濟價值
長期以來,苗族和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毗鄰居住或是雜居,互通有無族際關系明確。苗家人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元素,精心設計、打造流傳下來的苗族銀飾,不僅僅是民族工藝品,它是苗家人歷史和文化的傳承。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延伸,苗銀的價值空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2008年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表明了中國社會對“苗銀”的認同。這些年金銀飾品市場日趨繁榮,本文作者正是看中了“苗銀”獨有的經濟價值,希望能將“苗銀”成功的推向天津乃是全國的市場。
四、苗族銀飾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的瀕危與保護
目前,我國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沒有得到良好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斷層現象明顯。苗銀源于苗族,但是苗銀鍛造后繼乏人,苗族逐漸被漢族同化,由于農業區的逐漸消失,旅游業殘暴的剝奪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機會。回顧歷史,苗家人從清朝末年就開始有了自己的銀匠。但新中國成立后,“破四舊”使得絕大多數銀匠改行,作坊廢除,苗族銀飾的發展受到毀滅性的影響。改革開放后,苗銀的傳承得以恢復,在90年代出現了一個繁榮的小高峰。隨著這些銀匠步入老年,銀匠青黃不接,苗銀處于瀕危的狀況。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苗銀瀕危的原因:
1.銀匠繼承人老齡化,后繼乏人;
2.苗銀鍛制工藝復雜,傳承起來不容易;然后是苗銀款式要秉承祖先遺志,不可擅自改動,但原生態銀飾流失嚴重;
3.最重要的是苗銀市場需求很小,并且還在逐漸萎縮。
五、總結
苗族銀飾體現著苗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苗族銀飾折射出苗族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苗族銀飾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但隨著苗族青年一代的漢化以及老一代苗族傳統銀匠藝人的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苗族銀飾瀕臨滅絕。既然苗銀面臨消失的危險,所以保護是必須的。基礎性工作就是建立苗族銀飾的保護制度。但想要苗銀重生,良性資本的進入、“看不見的手”(市場)的力量可以成為支柱。保護苗銀的一條捷徑是專業人員仔細研究苗銀制品的銷售市場,運用現代市場營銷手段,讓“苗銀”飾品與現代時尚消費接軌,透過市場機制可自然形成新的苗族銀飾產業鏈條。等到苗銀飾品廣泛傳播開來,新苗人必然會主動傳承老銀匠的技藝,苗銀文化便不會失傳。
參考文獻:
[1]田特平.湘西苗族銀飾鍛制技藝[M].北京:湖南師范大學出版,2010.
[2]李延貴,張山,周光大.苗族歷史與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6.
(上接第197頁)剪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把平行四邊形剪一刀剪成兩個大小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剪使概念在運用中得到鞏固,在鞏固中又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4、概念系統的建立。由于數學概念具有確定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學生的認識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發展過程,而小學數學知識又是分段進行,概念教學也是分段安排的。因此,教學概念,既要重視概念的階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發展的連續性,不要在一個知識段中把概念講“死”,以免影響概念的發展和提高,也不要過早地抽象而超越學生的認識能力。要有計劃地發展概念的含義,按階段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使前一階段的教學為后一階段的概念發展做好孕伏。概念總是一個一個進行教學的,因此在小學生的頭腦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聯系的,教學進行到一定程度時,要引導學生把學過的概念放在一起,尋找概念之間縱向或橫向的聯系,組成概念系統,使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為學生頭腦中的認識結構,也利于對知識的檢索、提取和應用,促進知識的遷移,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概念系統的建立可以按知識內在的聯系,也可以用增加概念的內涵。但無論運用哪種方法,都必須建立在反思、梳理的基礎之上。在教學梯形的認識中梯形的建構就是通過學生的介紹并利用集合圖來進行的:先讓學生介紹梯形,通過介紹促使學生進行反思,這是對所學知識的初步梳理,是系統建構的基礎;再讓學生用圖示表示梯形、等腰梯形與直角梯形之間的關系,通過畫圖促使學生進行意義建構,這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系統建構,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認識梯形。
總之,概念的抽象性和準確性在揭示概念的內涵、抽象概念的定義時對培養和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嚴密、精煉的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培養學生運用內部的、外部的語言促使學生的思維向更高水平的邏輯思維轉化,思維水平的提高又促進了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讓我們廣大同仁采取科學的教學策略來開展教學工作,保障數學概念教學的研究,百花齊放,博采眾長,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曾小錦.淺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基本策略與模式.研修日志.
[2]“綠色圃教育網.小學數學概念四環節教學談.
[3]劉娟娟.小學數學概念及其教學.
[4]付梅.淺談數學概念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