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通過勞務派遣方式靈活就業的勞動者數量不斷增長,因勞務派遣而發生的侵犯被派遣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糾紛層出不窮,不少企業甚至將勞務派遣作為規避勞動法上雇主責任的有效手段加以利用。現行的《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制度有一定的規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關鍵詞】勞務派遣 勞動者權益 權益保護
勞務派遣制度在我國的發展歷史并不長,起初并沒有全國性的專門法律來規范勞務派遣,在2008年1月1日起實行的《勞動合同法》專設一節對其予以規定。然而,在實踐中,勞務派遣用工狀況并未得到顯著改善,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狀況令人堪憂。
一、勞務派遣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勞務派遣最早起源于美國,然后在西歐和日本出現。簡單而言,勞務派遣是一種用工方式,通常由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與實際用工單位簽訂派遣協議,然后由勞務派遣單位將與其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派往用工單位,被派遣勞動者在用工單位的指揮和管理下提供勞務服務。按照黃越欽的觀點:“從法律關系之角度考察,派遣公司與派遣勞動者、要派司之間,所形成之法律關系,符合民事法中所謂涉他契約中利他契約之法理,因此在德國與奧地利即分別從此種法律結構出發,制定法律予以規范。”作為三角結構的勞務派遣法律關系相當復雜,因此現實生活中一旦因其發生糾紛,處理起來就會相當棘手。如王澤鑒所言:“為保護勞工,勞動基準法修改民法上的契約自由原則,以具強行性的勞動契約,取代了民法上個人主義的雇傭契約。”
二、勞務派遣存在原因的分析
1.我國對勞務派遣的法律規定不足
《勞動合同法》第五章“特別規定”的第二節為“勞務派遣”。從形式上看,我國關于勞務派遣制度的規定是比較完整的,仔細分析后發現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學者指出,“縱觀我國《勞動合同法》對于勞務派遣的規定,從法律規范的形式上任意契約規范較少,而強制性法定規范較多,應當說對勞務派遣經營單位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缺乏資格準入、行政許可、業務范圍審查、業務變更報批等程序的勞務派遣形同脫韁野馬,任意發展、無拘無束,甚至出現物業公司經辦人力派遣的事件。”因此,現行《勞動合同法》雖然對勞務派遣作出規定,但這一規定仍然顯得粗糙,一些應當加以具體規定的內容在這部法律中都沒有予以體現。
2.相關勞動法律沒有得到嚴格執行
如果法律沒有得到實施,那立法的意義與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可以說,立法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制定的法律得到實施。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僅僅有法律,而沒有相關制度的保障,那么法律的實施就是空談。造成相關法律沒有嚴格執行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司法機關與法律監督機關對法律的執行與監督力度不夠這一法律原因之外,用工單位對法律的故意規避,及政府地方保護主義思想的影響等,則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更為重要的社會性因素。少數地方政府為追求當地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往往在執法時對存在違法現象的一些大公司和大企業有“保護“現象,在勞動監察部門對違法企業進行查處時,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會主動出面為這些企業“說話”,目的是為了不影響這些企業繼續向當地政府繳納高額利稅。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相關法律在實踐中難以真正施行。
三、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對策
對我國而言,要結合具體問題和特定背景尋求解決路徑。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建議:
(一)法律規制:立法與司法并重
法律是一種社會規范,并且是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社會規范。通過法律對勞務派遣的規制,來實現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是非常必要的。而法律的保障,不僅僅在于立法,也在于司法,兩者不可偏廢。對于勞務派遣公司市場的混亂,應該有更完善的法律予以規范。 關于勞務派遣公司的性質、準入條件及業務范圍等要有詳細的規定。 如果問題是因法律的不明確所導致的,那么就應該對現行法律加以審慎地修改。 很明顯,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新的事物與形勢會不斷涌現,因此,法律不能一成不變。但法律又不能“朝令夕改”,法律也需要穩定性。司法層面,則要確保法律的“實效性”,確保法律所允諾給勞動者的救濟。尤其是對于那些無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司法機構應當為其提供專門的法律援助,以此來保障他們的權益。
(二)社會規制
1.社會組織方面,提高勞動者間的“組織化”水平。
如果勞動者們不能凝聚成一股力量,那么就難以應對處于強勢地位的勞務派遣公司和要派單位。顯然,分散的勞動者個人很難與實力強大的“雇主整體”相抗衡。因此,勞動者們只有形成一個整體,才能更好地維護自身的權益。
2.市場因素方面,平衡好經濟發展中的利益沖突
一方面,勞動者需要就業和獲得更多的權益保障;另一方面,企業也需要獲得發展。因此,平衡勞務派遣中所存在的各種利益的沖突是非常關鍵的。當然,這不是僅靠一部法律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還需要通過雇主與勞動者之間的協商機制以及其他機制共同發揮作用。
3.政府及社會監管方面,加強對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的監督
在利益面前,無論是用人單位,還是用工單位,指望它們依靠單純的自律(主要表現為強調企業的道德操守),而主動承擔起保護勞動者權益的責任是不現實的。因此,必須強化對這些單位的他律,增強對它們的社會監督。加強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作用,發揮好監督作用。
勞務派遣制度的存在是有一定價值的。它既可以滿足企業彈性用工的需求,又可以帶來一定的就業,滿足勞動者的需求。如果實現了良性發展,勞務派遣制度造就的就是一種“多贏”局面。因此,在呼吁法律的同時,也要重視社會的作用,或許這才是明智而務實之舉。面對我國眾多的勞務派遣工,只有多種保護措施并用,才能真正實現對他們的有力保護。
參考文獻:
[1]李立新,郭洋.勞務派遣中的勞動者權益保護[J].社會科學家,2009(01).
[2]曹可安.勞務派遣管理概論[M].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3]董保華.勞動力派遣[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4]許虹.我國勞務派遣及其法律規制探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孔洪濤(1996-),男,漢族,河北新樂人,河北大學,本科在讀,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