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對文化自信特別加以闡述,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目前,理論界對文化自信的解讀多是圍繞文化自信的來源和實現途徑進行闡述,其立場和觀點是正確的,但未必是全面的、精準的。從“三個自信”發展到“四個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重點解決問題、實現途徑和價值意義四部分去理解文化自信既有理論價值,也有實踐價值。
關鍵詞:文化自信 理性思考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自覺信念。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理應包括兩重基本含義:一是基于主體角度,即鼓勵主體要相信自己,要有一種積極良好的心理狀態。二是基于客體角度,即基于文化自身,既指因文化獨特而自信,更指因文化強大而自強。5000多年的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文化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個部分。不言而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二、文化自信重點解決問題
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文化自信是針對部分國人對中華文化不自信所提出的。關于部分國人對中華文化不自信的原因,我認為應包括以下幾點:
(一)文化不自信的內因
1.技術落后。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外來侵略。從鴉片戰爭到現在,我們通過不同手段解決中國人挨打——挨餓——挨罵問題,其根本原因就是生產力不發達,技術落后,制度腐敗。技術落后導致以道德為本位的中國在文化上逐漸失去原有的話語體系。
2.自卑心理。文化自卑心理的產生的原因是眾多的,但個人價值無法及時轉化為社會價值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當前中國家庭的教育理念對“通識”型人才的培養工作重視不夠,意識不強,也是文化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之一。
(二)文化不自信形成的外因
1.環境太復雜。中華文化的形成環境,包括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國際環境主要指外國文化滲透。國內環境,隨著改革開放,一些西方的價值觀和思維觀念也影響著國人的精神世界。結果是部分國人以物質利益評價人,忽略人的精神價值。
2.體制不健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價值引領,是一項強基固本、凝魂聚力的基礎工程,文化自信的目的是凝聚力量。當前,提出文化自信是解決部分國人思想混亂的重大舉措。要確保“四個自信”良性發展,需要不斷加強我國的文化體制建設。
三、文化自信的實現途徑
立足本國優秀文化,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不斷融合實現中華文化新發展,是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具體包括以下幾種途徑:
(一)傳承好中華優秀文化。中華優秀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治學和做人之道。總的來說,中華優秀文化倡導的是德行教育,諸如“扶貧濟困”的公德意識,“知行合一”的行為規范等。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類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二)繼承好社會主義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一系列偉大目標的過程中形成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就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的文化過時論,是沒有真正掌握中華文化精髓的表現。
(三)學習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傳統優秀道德、愛國主義三個方面的內容。當前,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行為就是在堅持集體主義、愛國主義不動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四、文化自信的價值意義
(一)筑牢精神根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彰顯中國價值。“四個自信”的完整表述是對國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精神鼓勵。
(二)堅定理想信念。理想包括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理想的產生和形成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華優秀文化相結合的結果。信念則是一定精神力量,轉化為現實則是持之以恒地努力。
(三)構建信仰大廈。信仰是人類關于終極問題的思考,包括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無信仰。政治信仰的表現就是有黨性。精神的核心是信仰,我們弘揚民族精神,其實就是構建中國人的信仰大廈。
五、結語
文化興,則國運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文化自信的提出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動體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牟秀華.討論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J].教育教學論壇,2010,(27).
[3]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馮軍成,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