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磊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PBL)是新型教學法,其特點為將患者病情作為教學基礎,將學生作為教學中心,將教師作為教學引導,以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其能夠為臨床醫學提供新型人才,使其專業技能和綜合實力得到提升[1]。超聲診斷在臨床醫學中尤為重要,目前教學方法多為傳統教學,強調學生的機械訓練和接受式學習,無法實現學生實踐能力的增強。本文旨在分析PBL在超聲診斷臨床實習中的應用效果,結果如下。
選擇本院80人超聲診斷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分為A組和B組,每組40例。A組男5例,女35例;年齡17~22歲,平均年齡(18.51±0.22)歲。B組男4例,女36例;年齡17~21歲,平均年齡(18.24±0.18)歲。兩組數據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比較。
A組給予PBL教學:講解超聲理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超聲實踐教學,每組分派一臺彩超機和一位教師,并給予9份病例。指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和病例的超聲診斷資料相結合,并利用多媒體、教科書和圖書館查閱等方式收集并整理相關資料,列出具體問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操作彩超機,并給出初步診斷,解決學習問題,最后由教師進行操作流程與診斷結果講解。B組給予傳統教學:講解超聲理論,將學生分組,依次進入超聲診室,教師根據病例向學生講解彩超機操作流程和超聲診斷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方式總結實習生對教學內容的滿意度,總分100分,含有授課方式、總體評價、帶教老師與課程安排等內容,分數>79分者為滿意,59~79分者為較滿意,<59分者即為不滿意。
滿意數+較滿意數/總數×100%
數據通過SPSS16.0軟件加以處理,教學內容滿意度用(%)表示,行χ2檢驗,若P<0.05,則說明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A組授課方式、總體評價、帶教老師與課程安排等教學滿意度高于B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PBL教學法強調學生對于教學問題的發現性和解決性,使學生的教學過程圍繞相關問題開展,以此建立知識架構。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力和靈活運用能力,使其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得到鍛煉[2]。該教學法將臨床實踐與學科知識有效結合,可實現自學、合作、動手操作等學習過程。PBL教學法注重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強調師生交流、協作完成、共同進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需主動參與到教學內容中,教師作為課堂引導者應適時發揮其設計問題、提出假設等作用。并組織學生進行資料收集、討論開展、自主解決問題、歸納總結問題等活動,使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學會知識。

表1 對比教學內容滿意度[例(%)]
超聲診斷教學需發揮其實踐性,教師應在病例準備、合作討論和問題解決等教學內容中加入超聲操作內容,使學生在自主操作中掌握超聲診斷理論知識[3]。此外,教師應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能力,掌握MRI、放射學與CT等理論知識,保證學生的知識需求量得到滿足,使其在多個學科的融會貫通中充分掌握超聲診斷知識重點。教師應了解臨床醫學中的超聲診斷運用范圍、診斷價值,使學生技能與臨床實踐接軌,并能掌握臨床醫學發展動態和臨床超神診斷操作流程,進而提高其應變能力[4]。研究結果顯示,A組的授課方式、總體評價、帶教老師與課程安排等教學滿意度均高于B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因此,PBL教學可增強超聲診斷實習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其教學滿意度提升,可多為常規教學法積極推廣。
[1] 潘莎,王航,李婷,等.PBL教學法應用于腹部超聲診斷教學中的體會 [J]. 心理醫生,2016,22(27):294.
[2] 肖蕾,李保啟,張靖,等.LBL聯合PBL教學法在中醫院校超聲診斷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4):136-137.
[3] 郭麗蘋,王冰.循證醫學在超聲診斷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5,6(6):60-61.
[4] 馬堅貞,丁寧,張雪松,等.中醫學生超聲診斷學實踐教學環節的研究 [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7(25):201-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