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田 鑫
(1.中國人民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北京 100872; 2.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學院, 江蘇 蘇州 215123)
?
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新常態”及應對探析
劉 濤1,田 鑫2
(1.中國人民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北京 100872; 2.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學院, 江蘇 蘇州 215123)
隨著全球化加劇和食品進出口貿易的擴大,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轉型期,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日益呈現出五大“新常態”特征。作為人口和國際貿易大國,為有效應對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切實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必須加快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業務的現代化、國際化建設進程。結合國際經驗及我國當前國情,梳理并提出“新常態”下我國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需要堅持的五個理念,以期為國家決策提供參考。
新常態;食品安全監管;理念;進出口食品
加入世貿組織10多年來,我國食品企業逐步走向國際市場,與國際先進的食品安全標準和管理接軌,經歷了不斷升級的各種國內外質量監管和認證要求,在與國外食品企業的激烈競爭中,我國食品企業在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已經實現了質的飛躍。同時,我國食品市場也積極融入國際市場,各類國際食品品牌紛紛涌入,食品直接進口規模大幅增加,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食品需求得到了有效滿足。但與此同時,不能忽視的是,隨著世界食品貿易量持續增長,進口食品類型和來源地日益多樣化,食品產業鏈日趨復雜與延長,加之全球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加劇,食源性疾病不斷增長,世界范圍內食品安全事件的數量和影響規模均呈現出顯著的上升趨勢,影響我國食品安全的風險因素顯著增加。
面對上述形勢,我國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既要保護進口食品的安全性,保護消費者的健康,又要加強對出口商品的監管,減少貿易摩擦和貿易損失,增強國際綜合競爭力。2015年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被認為是史上最嚴格的食品安全法,其中單列兩章專門探討進出口食品的監督管理,充分表明了進出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做好相關監管工作的緊迫性。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的轉型期,在復雜的經濟貿易環境下,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呈現出“新常態”特征。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總結已往監管經驗的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模式,提出我國進出口食品安全新的監管戰略和思路。
當前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日益呈現出五大“新常態”:
(一)全球食品供應鏈從本地化轉向全球化
全球食品供應鏈是一個從食品的初級生產者到消費者、涉及多個利益主體的有機整體,是一個涵蓋了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農民或農業企業、儲存運輸商、加工商、分銷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的完整復雜的供需網絡[1]。在傳統的國內食品市場供應鏈中,消費者購買食物的來源主要是零售商和農戶,大量分散、規模不一的食品供給主體給政府部門帶來了巨大的監管成本,監管工作相比發達國家更為困難。此外,市場機制和法律法規的不成熟、不完善也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多發的重要原因。換言之,傳統的本地化食品供應鏈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監管成本過高和監管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不完善。但是,食品監管對象和責任主體畢竟都在國內,通過調整監管運作模式和完善法律法規的方式,監管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然而,進入現代化的全球供應鏈層面后,監管對象和責任主體明顯超越了國界。當前食品供應鏈的國際化程度已經達到了空前水平,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運輸、銷售、食用等環節可能分布于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每一個角落,同時加工類食品的規模和工藝復雜程度也在不斷增強。此外,全球運輸技術、通訊技術、物流技術的發展,也導致進出口食品的流通速度和流通規模激增,相關責任主體更加龐大和多樣化,進出口食品安全涉及的潛在風險點日益增多,監管環節更加復雜,實現國際層面食品安全共治責任分配和有效監管面臨著更多不確定、不可控因素,急需新的制度設計和管理安排。
(二)食品安全技術性標準和食品安全問題成為新型技術性貿易壁壘,且呈持續蔓延趨勢
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各國客觀上需要通過食品進出口貿易來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食品需求,以優化資源配置、增進國民福利。因此,削減非必要性食品安全監管造成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正在商談的新型區域貿易協定如RCEP、TPP和TTIP的主要內容之一[2]。但事實上,實行以健康保護為理由的貿易保護策略已經從發達國家逐漸擴展到發展中國家,我國以“出口市場多元化”為規避手段的傳統貿易策略受到嚴重限制[3],技術性貿易措施已成為制約我國食品出口的第一大非關稅貿易壁壘。受全球經濟復蘇疲軟、各國居民收入普遍下降、消費市場低迷、原材料成本持續增加、失業率顯著提高等因素影響,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諸多研究表明,美國與歐洲是全球化中心,但同時也是“反全球化”中心。在美國,偏好孤立與保護主義的特朗普當選總統,并在就職當日即宣布美國退出TPP談判;在歐洲,英國脫歐,主張民族主義的政黨在多國當選為執政黨。降低國內失業率、振興本土企業、贏得本國選民支持,成為歐美許多國家領導人或政黨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主張的主要動機。越來越多的國家采用健康和安全標準作為新的貿易保護手段,與食品安全相關的貿易摩擦進入多發期。
與此同時,當前經濟滯脹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國際大背景直接導致全球范圍內一些食品生產企業不得不減少質量管理投入以維持價格優勢和經營利潤,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的外部形勢更加嚴峻。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2016年進出口商品質量安全白皮書》顯示,2012年至2016年全國進口食品接觸產品批次不合格率由不到4%上升至近10%,呈逐年升高趨勢*王優玲. 近五年全國進口食品接觸產品批次不合格率上升至近10%,新華社電,2017-05-18.。
(三)我國食品貿易結構從出口為主轉為進口為主
我國食品進出口量和貿易額均呈現顯著增長趨勢。近20年來,食品進口貿易額增長速度顯著高于出口貿易額增長速度,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2%,且近5年(2011—2015)來有加速趨勢,達到年均15%左右的增速。2015年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進口額高達505億美元,是2000年進口額的10.6倍,是2011年進口額的1.75倍。進出口貿易差正在縮小,從長期趨勢看,我國正在由食品凈出口國向凈進口國轉變。西班牙企業管理高級研究所和美國德勤研究所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對食品和飲料出口最具吸引力的國家*王露.西媒: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食品進口國,參考消息網,2016-05-24.。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統計數據表明,2016年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共對 151 563 批、4.69億美元進口食品接觸產品實施檢驗監管,批次同比增長45.4%,貨值下降2.1%。2012年至2016年,全國食品接觸產品進口量由1.5萬批猛增到15萬批,而平均每批貨值則由1.6萬美元下降到0.3萬美元,進口食品接觸產品日益呈現出小批量化、零散化趨勢*張文禮.2016年度全國進口食品接觸產品質量狀況白皮書發布,中國質量報,2017-06-10.。數據顯示,我國進口食品的種類十分齊全,幾乎涵蓋了全球各類食品,排名靠前的種類依次是:油脂類、乳制品類、水產及制品類、肉類、糧食類、酒類、糖類等。這很大程度上與國民收入顯著增長、需求多樣化、電子商務平臺的快速發展成熟有關。個人或其他非常規經銷商數量顯著增加,海外個人或中小企業成為進口食品銷售主體的規模也在增長。上述因素直接導致食品安全的責任主體更加分散,食品來源不明,相關食品安全標準更加難以有效執行,責任主體識別難度大,法律責任難以界定和監管,違法違規的機會成本低。生產者、經銷商、進口商的機會主義傾向更加強烈,消費者監督和維權的可行性顯著降低[4]。
(四)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從解決傳統食品安全問題轉向解決新技術食品安全問題
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不斷出現,國際貿易向產品差異化、定制化、細分化方向發展。現代生物遺傳工程(如轉基因)、輻照技術、微波技術、新型生物農藥技術、新式食品轉化毒品制劑等新技術逐漸被用于食品生產,跨境電商、自貿區等新方式日益被用于食品流通,給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帶來了新問題、新情況和新挑戰[5]。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引起了食品供給量的增加、食品品質或口感的改善、運輸距離的延伸、保質期限的延長,但也帶來了很多健康和環境層面難以評估或者尚無法評估的負面影響和潛在威脅。世界衛生大會2000年通過的《食品安全決議》中明確將新技術食品安全性評估列為食品安全范疇重大課題。新的《食品安全法》中也對進口食品中尚無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新食品原料生產的食品、食品添加劑新品種、食品相關產品新品種問題做出了特別監管規定。但法律法規更多體現的是國家政策導向,要落實到具體監管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困難。新技術更新的高速性、識別的困難性及風險的不確定性與監管人員知識能力自我更新的滯后性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實際監管難度較大。
(五)食品安全監管從立法不健全向立法日益完善但執法依然困難轉變
舊《食品安全法》內容相對簡單寬泛,新《食品安全法》在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四次會議逐條審議并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意見建議后,已經做出了大幅調整,從落實監管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強化地方政府責任落實、創新監管機制方式、完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嚴懲違法違規行為等6個方面作了修改、補充,增加了食品網絡交易監管制度、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禁止嬰幼兒配方食品委托貼牌生產等規定和責任約談、突擊性檢查等監管方式。通過完善法律,明確了食品安全生產產業鏈和監管工作中各方的職責,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6]。
但需要指出的是,食品安全監管需要根本大法,但同樣需要配套完善的法規和標準體系,以保證法律條文能有效落實。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實現國際社會共治,如何有效識別相關責任主體,在全球食品產業鏈中分配相關食品安全保障責任,實現產業鏈中廠商、生產者均自覺遵守法律,執法部門明晰職責權利,相互協作一致,以最小的成本實現對全社會食品安全問題的教育、監督、管理,還存在許多困難。
面對“新常態”,我國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應該以我國國情為本,密切跟進國際先進作法,從優化管理體制、完善制度設計、優化監管過程和更新監管理念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探索和改革。
(一)以國情為本繼續實施中央垂直管理模式
垂直管理是我國政府管理的一項重要特征,而且作為行政體制改革中中央對地方、對關系國計民生核心領域進行有效調控的重要手段,有被不斷強化的趨勢。此類管理機制通常實行本領域上級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雙重領導”,上級主管部門負責管理業務“事”權,地方政府負責管理“人、財、物”權,且納入同級紀檢部門和人大監督。與常規垂直管理相比,中央垂直管理在集權性上更進一步,它意味著脫離地方政府管理序列,不受地方政府監督機制約束,直接由中央主管部門統籌管理“人、財、物、事”。進出口食品監管部門代表國家意志開展工作,對外行使主權,維護的是國家的長遠利益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涉及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意義重大。在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主要發達國家,進出口食品監管均實行中央垂直管理模式。
我國最基本的國情是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實施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的政治基礎。實行中央垂直管理模式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保證進出口食品安全的現實需要。我國雖是農業大國,但并不是農業強國,農業基礎薄弱,經營規模小,生產粗放,農藥使用量高,生產效率低,缺乏產地質量監控意識和相關支撐體系,農產品安全尚未達到國內和國際市場需求。同時,政府公共管理機制不完善,無法有效確保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環節的安全性,農產品疫情防控能力不高。從出口角度看,當今發達國家均已建立起完善、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和監管體系,其市場準入對象往往基于國家而非某個地區或個別出口商。換言之,個別出口商的個別產品如果出現安全質量問題,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嚴重影響到國家整個行業、產業乃至相關產業的出口貿易,甚至有可能引發整個國家被列入完全限制進口黑名單。考慮到農產品出口對于農民增收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意義巨大,因此必須堅持實施中央垂直管理模式,以保證食品監管部門能更有效地對出口農產品進行統一監管,在第一時間發現、反饋和處理突發問題。從進口角度看,隨著我國經濟長期快速發展、人民群眾持續增收、消費需求升級,對世界各國進口農產品的需求量將持續增大,中央垂直管理模式有利于通過對“人、財、物、事”權的統一調配,統一監管標準,逐級分責,保證各項食品監管法規及措施貫徹執行和標準統一,進而有效保證進口農產品質量,維護人民群眾利益。
(二)以信用監管理念梳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秉承信用監管理念是新形勢下提升貿易便利度、增加貿易量的客觀要求。以信用為核心的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理念,即由以事中和事后監管取代事前審批,其特點是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是以信用為基礎的有限監管,是區別不同主體信用狀況的分類監管,是瞄準違法失信風險的精準監管,是多部門配合聯動的協同監管,也是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綜合監管*劉爽. 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機制,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2015-06-19.。相比于信用監管,事前審批監管模式效率低、監管效果差,制約了市場主體的出口時機和規模,尤其是農產品涉及保鮮期問題,容易給農民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同時,事前審批監管模式中存在極大的權力尋租空間,逐一檢查、審批的方式也不符合重視風險管理的現代海關管理理念。
在進出口食品安全領域落實信用監管理念,必須認真梳理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7]。新《食品安全法》增加了針對網購、嬰幼兒食品、保健品、轉基因食品、添加劑等領域的新規定,而且對違法者設定了“安全紅線”,對執法者的執法程序也制定了有效規范,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然而,新《食品安全法》畢竟只是基本法,只確定了未來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法律基礎和框架,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及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仍不完善[8],應該著力改革和補充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現有80多部與食品安全相關同時又相對獨立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全是按照食品安全理念和原則制定的,甚至存在與新《食品安全法》脫節或背離的情況。第二,國家、行業、司局等不同主管部門具體的標準指南存在交叉或空白區域。存在交叉區域,說明標準在內容和嚴格程度上可能存在顯著差異,甚至是矛盾;存在空白區域,則意味著存在監管盲區。第三,各項食品安全標準和細則有待進一步細化。例如,我國當前按照食品大類來區分農藥殘留的直接監管對象,然而國際研究表明,不同大類食品中農藥殘留程度不同,對人類的危害也有很大差異,并不能簡單地以食品大類為依據。第四,各項具體標準不完善或不適用。歐盟的法典、日本的肯定列表、美國的聯邦法典等都對不同食品的具體風險和危害有詳細、具體的規定;對于沒有規定的情況則采用謹慎性原則,日本和歐盟均采用非常嚴格的默認值法則。而在中國,很多時候由于具體標準的缺失,導致無法監管。第五,各項標準的更新和核定速度較慢。由于信用監管理念重在事中和事后監管,為了預先規避“檸檬市場”效應發生,必須保證相關信用信息盡早完全公開、透明,讓市場主動參與監管。
(三)以全過程監管理念強化監管效能
食品安全問題涉及食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等多個主體,貫穿于食品生產的原料采集、加工、包裝儲藏、運輸、食用等各個環節,每個環節都可能存在安全隱患。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必須在覆蓋食品安全監管的全過程上下功夫,特別是針對食品生產經營的重要環節和關鍵節點,要學習歐盟的監管體系,從嚴監管、全面掌控,確保從農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監管[9]。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后,在質量控制模式上需要實現由以質量最低標準檢驗把關為主轉變為以全過程控制為主,這是通用的國際食品安全監管模式,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實現進出口食品安全的全過程監管,提高監管效能,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第一,確定新《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法核心地位。將其確立的基本原則貫穿于整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中,確保全過程管理的完整性、系統性和一致性。第二,按照農產品產業鏈思路,以“食品”為統籌,以供人食用為概念,對《食品安全法》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主體基礎法律進行整合,確立一部統一法典對相關標準和監管辦法進行規定。第三,抓好食品安全監管源頭治理。繼續完善細化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形成全國統一可量化的類似于日本肯定列表的國家標準,同時嚴格準入機制,嚴控生產許可,緊抓食品產業鏈中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的關鍵節點。第四,制定系統化、統一化、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和監管體系。在進口方面防止發達國家鉆“法規盲區”和“標準滯后”的空子進行殘次品輸入;在出口方面突破發達國家技術性貿易措施壁壘。第五,逐步建立可追溯系統。確保食品生產過程和產業鏈條透明化,發揮廣大群眾的監管作用,同時形成食品安全快速反應機制,對威脅食品安全的行為形成法律和道德威懾。
(四)以風險管理理念提高當前監管效率
安全是底線,食品安全問題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影響規模大,危險程度高,追溯和控制難度大。同時,進出口食品的巨大規模和食品生產、加工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監管部門無法對進出口食品逐一進行全方位的安全檢查和控制。為提高監管效率,有針對性地防范系統性重大安全風險,必須重視風險管理理念。新《食品安全法》確立了以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為基礎的科學管理制度,明確了以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作為制定、修訂食品安全標準和對食品安全實施監督管理的科學依據。
風險管理指系統性執行一套管理程序和措施,為監管部門提供處理存在安全風險的人員和貨物流動的必要信息。風險管理意味著監管部門能夠根據風險管理標準、相關信息、供應鏈審查和物流供應商審查等多種信息來源,對貿易品進行選擇性的監控以有效平衡各項監管和貿易促進職能。風險管理被國際海關組織認為是海關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已被為數眾多的海關管理機構所采用。風險管理應該成為邊境管理的核心指導原則,以實現將主要資源用于監管高風險進口食品的同時,為事先認證許可制和低風險進口提供便利[10]。但是,目前很多發展中國家,包括我國,采用的邊境管理模式違背了風險管理理念,主要表現為對所有的進出口貨物、運輸工具、運輸人員和旅客采取全面檢查,導致監管成本增加、面臨人員和貿易流大幅增加時整體監管強度降低、監管工作負荷過大導致出錯概率增加、通關速度減慢導致出口量降低、產業鏈流通速度降低以及生產要素自由流通配置受阻等問題。因此,必須摒棄與風險管理理念相背離的管理模式,在戰略、運營和實際操作等多個層面系統性地引入風險管理,才能確保出入境管理以最有效的方式降低人們的健康和安全風險。
(五)以自我更新理念力求實現監管信息對稱
面對“新常態”的挑戰,必須密切跟進國內國際食品安全監管的最新進展,落實自我更新理念。自我更新理念是進出口檢驗檢疫系統與時俱進、適應新形勢發展的內在動力。只有具備自我更新意識,我國進出口監管才能不斷自覺地促進專業技術、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的創新。
自我更新理念要求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人員參加大量各式各樣的培訓活動,及時跟進國際國內經濟和技術發展形勢,更新知識系統,以有效應對監管工作中出現的或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和應急預案。在所有培訓方式中,系統性培訓最具代表性,針對性更強,培訓效果更好。系統性培訓一般安排在固定時間,針對特定培訓對象,選擇特定培訓議題,對被培訓者進行系統化、針對性強、應用性強的教育和知識傳輸。系統性培訓方式可以包括多種形式,如在職進修、選修或旁聽學校正規課程、專題講座、學位深造、專題研討會等。由于系統性培訓時間相對較長、強度較大、專業化程度高,對被培訓者的知識和理念影響深遠,因此在選擇培訓機構和培訓師資方面需要謹慎對待。
各級各類進出口食品監管部門應當高度重視工作人員的自我更新,并積極創造條件,營造良好氛圍,比如:用簡報、電子郵件等時效性強的媒介形式取代傳統信息發布式會議,更多安排討論、合作和開放式培訓;通過項目小組的形式,將不同學科背景的人員歸為一組,融會不同知識領域以激發系統性的創造力和解決應用性難題的能力;為每個工作人員定制個人職業發展規劃,激發其內在更新、創新機制;塑造良好的同事關系和合作共贏的工作環境,發揮集體智慧,碰撞產生更多更好的問題解決方案。
[1] 王殿華,翟璐怡.全球化背景下食品供應鏈管理研究——美國全球供應鏈的運作及對中國的啟示[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109- 114.
[2] 夏薇,王黎明,謝眾民.TPP協定及其不確定性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潛在影響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7(6):103-105.
[3] 徐維,賈金榮.農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基于自貿區視角的實證研究[J].經濟經緯,2013(1):33-37.
[4] 費威,馬躍.我國進口食品不合格率的影響因素[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99-109.
[5] 汪立鑫,袁小音.食品生產加工新技術中的食品安全問題:外國經驗借鑒與我國政策初探[J].世界經濟情況,2012(11):74-80.
[6] 楊洋,殷杰,貝君,等.新《食品安全法》對進口食品安全管理的影響[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5(9):3771-3773.
[7] 孫龍中,徐松.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與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08(2):26-34.
[8] 譚薇.我國進出口食品安全法律和管理問題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6(24):221-224.
[9] 沈亞平,林寶秀. 食品安全監管中政府注意力配置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43-48.
[10]羅季陽,李經津,陳志鋒,等.進出口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機制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11(4):327-330.
(責任編輯 馮 軍)
Analysis on“New Norma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mport and Export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LIU Tao1, TIAN Xin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2.International Colleg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Suzhou 215123, China)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expansion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foreign trade has stepped into a new transitional period. And the supervision of import and export food safety gradually presents five “new normality” characteristics. As a super nation of pop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hina should urge the relevant ministries to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mport and export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to effectively tackle new problems, and to practically guarantee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and people’s vital interests.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combin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domestic conditions, reflect and then present five conceptions that need to be persisted in the “new normality” of import and export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iming at providing a source of referenc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new normality;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conception; import and export food
2017-06-27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我國食品安全法律實施研究”(15JZD009)
劉濤(1982—),男,山東臨沂人,博士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管理部主任,研究方向:公共組織管理;通訊作者:田鑫(1980—),男,山東壽光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企業國際化管理、戰略管理。
劉濤,田鑫.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新常態”及應對探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7):119-124.
format:LIU Tao, TIAN Xin.Analysis on“New Norma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mport and Export Food Safety Supervision[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7):119-124.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07.016
D630;F203;F426
A
1674-8425(2017)07-01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