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南巧
湘西土家族文化是土家族人祖祖輩輩在湘西獨特的山區環境下創造出的神秘、野性、充滿原始氣息的民族文化。土家族的衣食住行玩處處體現出土家族的特色,但在主流文化(漢文化)的影響下,土家族文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都在飛速消失。學校教育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幼兒園教育可以承擔起一定的責任。對于本民族幼兒在幼兒園中增加學習本民族文化內容,一方面可培養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激發他們愛家鄉,愛民族的情感。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文化也可豐富幼兒園教育內容,使幼兒園一日活動具有民族特色。
學習和傳承土家族文化是土家族幼兒的內在需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其他民族的幼兒通過學習土家族文化可以幫助他們開拓眼界,擁有了解、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的心態,能夠用開放、平等、自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土家族體育游戲、音樂舞蹈、兒歌故事、神話傳說等可以從各方面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土家民間體育游戲中包含的走、跳、投、攀、爬、鉆等基本動作,可以刺激幼兒大腦皮層,促進幼兒大腦的生長發育,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體育活動還有助于幼兒身體健康。土家族音樂舞蹈節奏強烈,類容豐富,情感飽滿,有助幼兒培養節奏感,提高幼兒的藝術鑒賞能力及藝術創造力,培養幼兒的審美心理素質,為幼兒成為品格健全人格完善的人打下良好基礎。土家族童謠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土家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語言游戲,土家族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內容有趣,富于幻想,情節生動,是土家幼兒的睡前故事,能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
土家族傳統兒歌、舞蹈、體育活動、手工藝等,都可以選取適于幼兒的部分,運用到幼兒園的活動當中。可以滲透到健康、語言、藝術、社會、科學等五大領域中的任意一類中。[1]這些內容不僅充實了幼兒園課程內容,更能展現民族特色教學。土家族文化在幼兒園中的運用,不僅可以用于本民族地區,也可以用于其他地區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的開展。這對幼兒園課程內容的提升和豐富具有實踐價值。
學前教育是一個人的起始教育,幼兒階段的早期經驗對人的一生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幼兒園中積極利用本民族文化開展教學活動,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例如在湘西龍山縣坡腳鄉,還有最后一批說土家語的老人,國家為了保護土家語專門把坡腳鄉土家語列為重點保護對象,因此坡腳鄉幼兒園得以開展一門特殊的語言課程。同時文化的創新離不開文化的繼承,因此,土家族文化的創新需要融入到幼兒園實踐中,讓其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民族文化課程的缺失,會讓少數民族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缺乏認同意識,失去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把本民族文化資源運用到幼兒園課程當中,可以通過神話傳說,人物故事,讓幼兒了解本民族簡單的歷史,激發幼兒對本民族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敬仰之情。在隱性課程中,如環境創設、日常作息、教師精神面貌等,滲透本民族特色,讓幼兒無時無刻不接觸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激發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和認同感。
湘西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燦爛多姿的極具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2]按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16大分類標準,湘西土家族文化大致可以分為14類,如民族語言土家語;民間文學土家梯瑪神;民間音樂打溜子;民間舞蹈擺手舞、毛古斯舞;歲時節令趕年、春會等。
湘西土家族文化資源豐富,有大量資源可以運用到幼兒園課程當中。如土家族兒歌歌詞易懂,節奏歡快,內容展現了土家人生活勞動的場景,幼兒學習土家兒歌不僅有助于發展他們的語言,還能間接了解土家人日常生活勞動的知識。土家族體育游戲運用到幼兒園中,不僅豐富了幼兒園游戲種類,還為教學活動增添了樂趣,對幼兒自身也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有很多土家族文化正在消亡中,整理并合理運用到幼兒園中,是保護土家族文化的重要途徑。
土家族民間藝術運用到幼兒園教學,首先選取適合幼兒的內容。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可以加入土家族音樂舞蹈的運用。在每日早操中,幼兒園可以增加土家族歌舞內容,不僅凸顯民族特色,同時也滿足了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內在需要。在節日慶典活動中,也可以加入土家族音樂舞蹈的表演。
幼兒教師主要可以運用集體活動的教學方式對幼兒集中開展教育,也可以采用主題活動或單元教學活動的形式。以土家族織錦“西蘭卡普”為例,幼兒教師可以從西蘭卡普的起源、特點、制作方法、使用價值等方面開展一系列的單元教學活動。單元教學活動融合各個學科的教學內容,每個單元教學活動在單元教學課程中起不同的作用,為的是共同完成單元教學目標。案例如下:
活動一:妹妹要蓋花鋪蓋(美術欣賞)
活動二:西蘭的織錦(幼兒故事講述西蘭卡普的來源)

單元活動名稱:土家織錦
活動三:我畫西蘭卡普(繪畫)
民俗文化是幼兒生活環境中時刻接觸的文化,由于工業文明和多元文化的沖擊,湘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都在飛速消失。利用幼兒園環境創設,把土家族建筑、服飾制作成裝飾品擺放在幼兒園中,讓幼兒潛移默化的接受土家族文化的滋養。在日常飲食中,幼兒園餐桌上可以準備土家族特色食物,在就餐前教師可以就今天要吃的食物與幼兒探討食材來源、做法等。在重要節日時,幼兒園可以開展特色節日活動,幫助幼兒了解土家族節日文化。在主題活動中自然滲透土家族民俗文化教育,可全方面涉及土家族特色的衣食住行玩。如:
端午節習俗由來已久,我國包括土家族在內一共有28個民族過端午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地百姓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在過端午節上發生了變化。[3]湘西土家族過端午節在時間和習俗上有了很大變化,擁有自己的特色。教師可在節日前后開展這一主題活動。讓幼兒直觀感受土家人過端午節時的氣氛,還可比較土家人過端午與漢人過端午的不同之處。活動具體安排如下:
三個端午節:土家族過三個端午節,分別是“小端午”、“大端午”、“末端午”,教師可引導幼兒思考為什么有三個端午節,每個端午節土家人又會有什么樣的習俗。并要求幼兒回家與家人討論,然后再到班級中集體討論。由此讓幼兒深入了解土家端午的習俗。
游戲賽龍舟:準備道具龍舟,用廢棄大紙箱代替,讓幼兒3-4人一組站到紙箱中,手抓住紙箱邊緣,一同抬起紙箱。設定起點和終點,幾組幼兒進行比賽。
端午節的美食:介紹端午節土家族吃的食物,并準備一些讓幼兒品嘗。讓幼兒自己動手包粽子,準備包粽子用的竹葉、糯米等必備用具,簡單介紹包粽子的用具,示范包粽子的步驟。包完后將粽子送到食堂煮熟,放學后讓幼兒拿回家與家人一同分享。這個活動也可以設計成親子活動,讓家長參與其中。
節日服裝:展示土家人在節日里穿的盛裝,幫助幼兒了解土家族的民族服飾。在欣賞之后可讓幼兒自己繪畫,并將幼兒的作畫貼在教室中展示。
兒歌五月五:通過學習土家兒歌,讓幼兒感受節日氣氛,了解節日習俗。
土家族民間故事、民間神話、民間傳說表現形式都是故事,這種方式是幼兒最喜歡的形式之一。教師可以制作簡單的教具或是用繪畫的形式來展現故事內容,針對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把這些故事當成幼兒午睡前的故事。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自己編訂土家族兒童故事書、土家族童謠匯編,投放到圖書角中,供幼兒自己閱讀。在閱讀方面應該注重家園共育,要求家長把土家族兒童故事書等作為親子閱讀的材料,不僅使幼兒學會土家族兒童故事,同時,家長也在這一環節中進一步了解到土家族文化。條件有限的幼兒園,可以要求家長自己收集故事,講述給幼兒聽,并在每周固定的時間讓幼兒復述家長講的故事。這些做法不僅增進了親子間的親密度,而且能夠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教師可以把土家族故事中的人物、場景等描繪到主題墻中,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就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幼兒語言的發展需要給幼兒創造安全、溫馨的語言環境,讓幼兒大膽用語言表述,從而在語言表達中找到自信和興趣。在實踐中,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土家族口頭文學表演性的特點,讓幼兒多參加表演游戲,在游戲中讓幼兒學習。
[1]李曉梅.幼兒園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以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幼兒園為例[J].中國民族教育,2014,12(6).
[2]陳廷亮,張磊.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園——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調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6).
[3]李艷芳.鄂西土家族端午節習俗及其特征[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