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
始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吳永明(第22期)
試論如何在“四個偉大”格局中不斷推進機關黨建工作劉弋濤(第22期)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把握“四個關鍵”胡春曉 邱國良(第22期)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與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劉清榮(第22期)
新時代,續寫新跨越 李志敏(第22期)
新時代思想開創新世紀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熊文瑾(第22期)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體會劉金愛 謝 珈(第22期)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書筆記
一次思想上的對標和看齊 吳永明(第24期)
不負青春,砥礪前行 饒 晶(第24期)
從《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找尋軍轉人生的幸福密碼甘衛東(第24期)
愿做80年代“好后生” 程文燕(第24期)
唯入塵寰歷甘苦,始信叢中另有天魏烈剛(第24期)
用四個“熱愛”點燃青春夢想 熊文瑾(第24期)
人生的價值在于奮斗與奉獻 于龍廣(第24期)
學習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感悟 黃貝如(第24期)
知青歲月:習近平民本思想的源頭活水陳 濤(第24期)
奮斗的青春最寶貴 汪 瓊(第24期)
歲月當歌,人生七年 余忠陽(第24期)
【思想政治研究】
關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若干思考——重讀《共產黨宣言》何兵兵 江晨穎(第2期)
原中央蘇區紅色資源融入新時期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探究——以瑞金干部學院現場教學點為例許德輝(第2期)
論新時代踐行人民宗旨觀的價值取向王海寧 何建華(第4期)
論《資本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及其當代價值宋青勵 蔡東偉(第4期)
充分發揮黨員民主監督的作用王 勤 余文祥(第6期)
淺談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與方法王大圩 曾 銘(第6期)
改革開放以來黨對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黃 珍 王紅光(第8期)
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的思考湯 麗 彭程宇(第10期)
探析當前高校系黨支部理想信念教育能力新常態建設朱天濟(第12期)
培育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三個維度段艷豐(第12期)
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哲學解讀姜木枝(第14期)
淺論“四個全面”理論的科學性 雷 揚(第14期)
黨建研究要突出問題導向 楊新紅(第14期)
中國特色黨際協商民主的發展現狀與完善路徑廖家財(第14期)
影響大學生村官心理和諧的因素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研究 余秀華 劉宸利(第14期)
大數據環境下學校精神助推高校學生黨員隊伍建設——基于場域理論視野下的探究詹建英 李玉龍(第14期)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視角下“第一書記”駐村幫扶的調查與思考——以Y縣二都鎮白槎村為例楊澤娟 程楊松(第16期)
蘇區時期閩西青年工作與團的建設作用和特點藍茶金(第16期)
新形勢下高速公路企業基層黨支部建設探析劉婷婷(第16期)
試論新時代加強黨性修養的著力點和實現路徑彭 慧(第18期)
中國夢與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蔣尊麗 陳世浪(第18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六字方針”的豐富內涵與實踐路徑 萬思敏 龍瑞全(第18期)
“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黨員思想教育模型研究李道淦 蒯海章(第18期)
政治參與的風險及邊界: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邏輯回應 任嫦勤(第18期)
關于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的若干對策思考彭杏龍 何兵兵(第18期)
大數據時代思想教育的微傳播新路徑賴曉琴(第20期)
關于新形勢下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若干思考——以撫州市樂安縣為例 梅輝和(第20期)
試論如何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黨員教育管理監督中的主體作用 王 偉(第20期)
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下高校加強紀律建設的路徑探析鄧幸俊(第20期)
關于學習與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若干思考何兵兵 彭杏龍(第20期)
中央蘇區黨建經驗對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啟示孟 穎(第22期)
基層黨支部書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與責任探討羅時善 徐 凌(第22期)
新時代高校共青團動員力提升路徑研究賴曉琴(第22期)
井岡山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構建研究燕玉霞(第22期)
論綠色發展理念的內涵、哲學解讀與實踐路徑凌征福(第22期)
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視域下中國夢的實現探究黃 珍 蒙慧芬(第24期)
大學生實用主義價值觀的現狀調查分析——-以××大學為例廖聲豐 馬韶華(第24期)
【“三農”研究】
美麗鄉村建設亟待實現“四大轉變”程楊松 白自玲(第2期)
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帶新農村建設的問題與對策葉星星 姜 昱 黃 俊(第2期)
喀斯特山區土地流轉的當代價值分析溫 浩(第2期)
試論轉型期中國農業發展應遵循的原則柏來任(第4期)
城鎮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問題研究朱佰穎 虞新勝(第6期)
論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合作供給鐘裕民 曹國平(第8期)
農村污染治理研究——基于環境代際正義的視角金玲霞(第8期)
供給側改革視閥下傳統村落旅游開發研究——基于閩東三村的實證考察鄭 勇 黃雪麗(第10期)
村干部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的條件分析——基于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研究視角趙翌彤 邰秀軍 劉 歡(第10期)
欠發達地區失地農民教育培訓的供給劉曉麗(第10期)
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民財產性收入問題研究——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為例高 玫 余永華 戈 丹(第12期)
農民工市民化程度提升的測度與闡釋熊淑萍(第12期)
【紀檢研究】
國企紀檢干部如何履行好監督執紀之責的幾點思考李千友(第14期)
【反腐研究】
淺析基層紀檢監察機關開展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方法 陳大林(第12期)
【反貧困研究】
自我發展能力培育視角下四川革命老區旅游扶貧研究孫根緊 丁志帆(第2期)
法治保障視角下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吳 彬(第2期)
科教發展是脫貧致富的內動力汪曉鶯 姚益軍(第4期)
江西省移民搬遷扶貧實施路徑及優化建議張春美 韋曉梨(第6期)
打造貧困女生教育扶貧的“江西樣板”——關于南昌女子職業學校的調查和思考上官濤(第6期)
金融支持國定貧困縣 (市)經濟發展問題研究郭伙生 馮振中(第6期)
綜合幸福問卷在高校貧困生中的應用分析燕玉霞(第6期)
結對扶貧政策實施的效果評估——基于對山西省J縣的調查發現傅鵬娜 龍文華 羅 琦 陳 蓉(第8期)
精準扶貧背景下的江西鄉村民宿旅游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以靖安縣三爪侖鄉為例林 蕓 吳 靜(第8期)
打造雨露計劃的“江西樣板”——遂川縣教育扶貧的調查與思考上官濤(第8期)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江西實踐與啟示——以吉安縣“四個一”產業精準扶貧為例劉清榮 劉忠林(第10期)
邊遠山區精準扶貧工作調查報告——以江西省遂川縣營盤圩鄉為例林 蕓 黃筱蓉(第12期)
陜北革命老區城鄉居民脫貧致富調查研究——以延安市寶塔區為例劉 琦 李志江(第16期)
構建社會公益力量參與扶貧工作的對策建議胡冠男(第16期)
鄉村振興視角下贛南蘇區鄉鎮精準扶貧對策研究——以贛州市信豐縣小河鎮為例朱俊華 陳秀蓮(第20期)
雙向對流精準脫貧工作機制實踐與探討——基于三亞市精準扶貧實踐的思考陳冠銘(第22期)
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治貧方略的啟示高莉娟 楊 超(第22期)
【歷史學研究】
清代晚期的九江關及其商品流通廖聲豐 廖劍南 劉生文(第2期)
略述南康知府翟溥福 阮浩衡(第6期)
淺論抗戰前貿易統制思潮 楊福林(第8期)
史前東亞人種演化歷程淺論子 揚 林偉龍(第10期)
法哲學視角下茶陵縣工農兵政權的創建——紀念茶陵縣工農兵政權成立90周年張曙光(第12期)
多視域的南蠻國地望考曹 毅 曹 莉 曹傳松(第12期)
【文學研究】
劉辰翁交游詞中的十六友人小考吳萬和 王勝奇 董 寧(第14期)
【法學研究】
江西省未成年人犯罪現狀調查和分析何 露(第2期)
自媒體給行政執法帶來的影響及其思考王廣燦(第2期)
高速公路企業法律風險防控舉措淺析劉婷婷(第8期)
比較法視閾下流域生態補償的路徑選擇彭光華 蘇雄華(第12期)
基層綜治在創新社會治理中面臨的困境與對策——以X縣級市為例 謝德城(第12期)
江西生態立法現狀及完善對策研究謝 丹(第14期)
淺談地方立法引領推動改革發展面臨的困難及對策熊文瑾(第16期)
淺論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問題劉 丹(第16期)
鄉鎮干部法治思維的培養梁麗華 尹嬡琳子 程喜中(第16期)
公民經常居住地認定的法律思考——從一個管轄異議案例說起周 丹 王玉珍(第16期)
農民工就業的法律援助及保障機制的完善思考單森林 俞志翀 陳 罡(第18期)
淺論代孕醫療行為導致的現實困境及法律分析——以“私人訂制龍鳳胎案”為視角熊文瑾(第20期)
【社會學研究】
流動人口、身份認同與城市包容:從紙質媒體看珠三角代耕農的社會角色向安強 高 婷 梅 暢 安 宓(第2期)
江西老區養老機構老年人幸福感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社會工作的階段式方法高紅英 馮壽林 胡坤敏 李亞麗(第2期)
南昌市公共自行車困境成因與破解之策邱安民 胡楊成(第2期)
衰落抑或復興:農村發展現狀之思——從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談起曹世紅(第2期)
社會觸動的過程及其特征解析 朱振亞(第2期)
南昌市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現狀調查分析凌 麗(第2期)
內容分析法視角下食品安全風險來源分析與政策建議陳 燕(第2期)
海南省社會工作機構發展現狀研究張 琴 黃彩云(第4期)
試論“關系契約說”與“社會交換論”的契合梅 暢(第4期)
關于健全高速公路行業案件查處和損害群眾利益問題治理機制的思考 李千友 王 偉(第4期)
后稅費時代鄉村“權力文化網絡”的選擇與發展研究(上) 傅 瓊 練 藝(第6期)
淺論贛縣傳統客家婚俗的變遷陳俊伶 樊凌云(第6期)
文化傳承視域下的贛縣傳統客家婚俗肖 康 高國連(第6期)
后稅費時代鄉村“權力文化網絡”的選擇與發展研究(下) 傅 瓊 練 藝(第8期)
社會支持網絡視角下的廣場舞社會功能分析仰和芝 張余慧(第8期)
關于共享單車的道德思考 張 慧(第8期)
生態文明中的公平正義 唐予佳 吳小龍(第10期)
農民工市民化的演進及測度 熊淑萍(第10期)
社區廣場舞擾民問題管理辦法研究賴光金(第10期)
少數民族預科生擇地就業影響因素及優化策略——預科生擇地就業的重力模型建構梅 暢 包姍娜 朱兆標 黎潤恒(第10期)
論鄉村的封閉與新鄉賢的困境 鄒心平(第16期)
簡談社會資本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伍翠翠(第16期)
英美新三國社區醫療服務模式及借鑒——以農村空巢老人醫療服務為視角張賢木 聶志平(第18期)
【經濟管理研究】
江西省節能環保技術創新的政策支持分析張 維 周 明(第4期)
內陸核電項目亟待解決的若干問題及建議措施——以江西省核電項目為例張 帆 羅志紅(第4期)
后福島時代世界核能產業發展論述雷 芳 婁思卿(第4期)
生態文明視角下江西省核能發展戰略研究邱衛林 鄭玉玉(第4期)
經濟新常態下互聯網金融的機遇與挑戰熊詩麗(第4期)
宜春市成為贛西三市中心城市的可能性與可行性研究葉星星 黃 俊(第4期)
智慧城市下鷹潭市創新型經濟的發展研究曹桂香 吳 瑋(第4期)
江西省紅色旅游發展模式研究 張 慧(第4期)
做強做大袁上萬綠色經濟區的思考葉星星 黃 俊(第6期)
禁伐政策背景下武寧縣林農收入增長的路徑探索王明鋒(第6期)
關于石化企業效能監察的思考 鐘 宏(第6期)
基于激勵視角下的公共圖書館績效管理——以江西省圖書館為例 黃 珣(第6期)
江西綠色金融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鄭素芳 馬 勇(第8期)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地理標志保護與發展研究黃筱蓉(第8期)
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體育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賴光金(第8期)
江西省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馬 杰 吳翠霞(第8期)
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相關性的實證研究——基于風能上市企業的經驗數據程星星(第8期)
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發展評價與對策黃國華 戴 軍 錢春燕(第10期)
贛江流域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定價和政府規制研究張 玉 穆璐璐 熊國保(第10期)
基于DEA的江西省采礦業生態效率評價研究堯志祥 鄒曉明(第10期)
撫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估研究王玲玲 周佩玲(第10期)
企業設備管理的歷史變化及其理念特點涂 珊(第10期)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前的現狀及建議曾 雯(第10期)
江西省城鎮化質量提升對策分析涂海麗 黃國華 樂 業(第12期)
技術創新系統分析及演化研究沈世超 沈克慧(第12期)
基于農產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的公眾參與農產品監管博弈關系研究 李智剛(第12期)
江西省水權交易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張 玉 熊國保 馬智勝(第12期)
淺談設備維修的備件庫存管理 涂 珊(第12期)
江西冷藏貨運SWOT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秦 明(第12期)
國外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實踐及對中國的借鑒與啟示 丁寶根 鄒曉明(第14期)
公共危機治理視角下鄰避效應的機理分析及應對舉措——以江西省彭澤核電項目為例張 帆 羅志紅(第14期)
礦業旅游資源開發面臨的問題及策略分析穆璐璐 熊國保 張 玉(第14期)
撫州旅游資源融合發展研究黃 晨 宋月嬋(第14期)
淺析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風險與防范舒飛燕 賈澤麗(第14期)
跨境貨代行業發展的要素分析 秦 明(第14期)
江西省宜春市洪塘鎮莊溪溶洞旅游開發與利用付曉剛(第14期)
新贛商融入“一帶一路”的思考黃 儉 肖學農(第16期)
新常態下江西省能源形勢和能源需求預測王玲玲 馬 杰(第16期)
新常態下江西旅游業發展路徑研究黃 晨 宋月嬋(第16期)
住房租賃的需求與供給分析——以深圳和福州的對比分析為例陳 穎(第16期)
發展鄉鎮物流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分析秦 明(第16期)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老字號品牌升級分析林 蕓 肖學農(第18期)
江西省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存在的不足與對策涂海麗 黃國華 趙園妹(第18期)
江西特色小鎮建設的制約因素及PPP模式的應用章臨婧 丁德良(第18期)
江西省物流園區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徐細鳳 余浩宇(第18期)
縣域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探索——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資溪縣為例李小紅(第18期)
節能環保技術創新與政府政策互動效應分析——以江西省為例張 維 張 帆 周 明(第18期)
撫州市能源消費因素貢獻分析及節能對策研究馬 杰 董筱寧(第18期)
撫州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張 燕(第18期)
從后發優勢角度看江西區域經濟跨越發展——以撫州市為例 李 娟(第18期)
關于臨川溫泉景區旅游發展的調查與思考黃鷹西(第18期)
基層稅務機關防范稅收執法風險的思考劉 穎 胡小榮 黃曉慧 涂 鵬(第18期)
科技創新驅動江西省經濟發展轉型分析黃國華 涂海麗 趙園妹(第20期)
江西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與時代價值金 闐 林蕓(第20期)
PPP模式在江西特色小鎮建設中的應用探討章臨婧 李 娟 張 燕(第20期)
傳統零售企業線上線下協同發展策略研究——以國美為例 張 彤(第20期)
堅持綠色崛起發展戰略 助力江西生態文明建設——以撫州市為例 黃鷹西(第20期)
地方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問題探析——基于教師職業發展視角的實證分析唐林仁 鐘漪萍(第20期)
“二次創業”背景下地稅形象提升研究胡小榮 付庭貴(第20期)
中央蘇區圖書出版管理工作及現代價值研究蘭月華(第20期)
中國高鐵“走出去”發展及其意義略探舒建國 喬曉歌(第20期)
國際電商背景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發展模式探究秦 明(第20期)
稅務系統干部“數字人事”管理:理念轉型、制度回應和完善路徑 冷球先 郭如良(第22期)
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問題探析 王慧君(第22期)
論新贛商企業對工匠精神的繼承和培養衷 欣(第24期)
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研究——以江西省宜春部分學院為例羅賢勇 鐘漪萍(第24期)
【文化與傳播研究】
東莞民俗中的艾及觀音信仰 阮浩衡(第2期)
江西全面推行工匠精神的理論思考與實現路徑姚 婷(第2期)
論中醫學人文精神的淡化朱翠貞 張衛平(第2期)
從生態女性主義視角解讀小說《逃離》朱秋荻(第2期)
基于語料庫的詞匯研究陳 怡 廖麗蓉 宋丹丹(第2期)
文字編輯和版面設計策略研究 祝維寧(第2期)
淺談中國法家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影響李澤宇(第4期)
整改前后Papi醬的吐槽話語研究及未來發展戰略探究 黃 煌(第4期)
符號化運作在傳統村落旅游開發中的運用——以婺源“篁嶺曬秋”為例 鄭艷萍(第4期)
基于中醫基本名詞術語英文同義詞數據庫的研究劉 成 王小芳(第4期)
現代文字編輯的素養與能力探究 祝維寧(第4期)
《雙節堂庸訓》思想文化研究 周 祎(第6期)
井岡山全堂獅燈的價值流變及其在當代的認同研究阮小娟 鄭 嵐(第6期)
習近平文藝思想初探 陳明華 王濟海(第8期)
淺談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途徑劉婷婷(第10期)
淺析英文演說詞的翻譯 彭丹丹(第10期)
語音意識與英語詞匯拼寫相關性研究劉曉娟 劉春蕾(第10期)
從文化基因到紅色基因:當下文化傳承的歷史選擇周子淵(第12期)
建設文化強國應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賀勝蘭(第12期)
全媒體時代青年網民信任感的缺失及修復吳丹妮(第12期)
外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問題與對策余凱璇(第12期)
歌曲《風流江西》的文化闡釋何世劍 張 晨(第14期)
井岡山紅色文化在高職院校傳播路徑探析鄧菊云(第14期)
大學校訓的意義、特點和功能 雷光斌(第14期)
蘇州園林的美學思想 潘依華(第14期)
新時代廣州城市文化影響力的提升策略探論梁 茼(第16期)
《大秦帝國之崛起》中的女性形象塑造盛夏妍(第16期)
紅色故事的傳播與紅色基因的傳承張明海(第18期)
韓劇對中國大學生愛情觀的影響 康積勤(第20期)
劉辰翁交游詞中的友人續考王勝奇 彭小猛 董 寧(第20期)
基于大數據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劉靜江 謝 軍(第22期)
東固傳統造像工藝流程研究周 夏 王 增(第22期)
兩宋時期鄱陽文學家與詩歌淺析董寧 彭小猛 王勝奇(第22期)
淺析新聞傳播中的人文關懷于龍廣 胡 蓉(第22期)
略論大數據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
想的傳播 胡小紅(第24期)
關于江西公共文化供給側改革的思考余凱璇 傅寶珍(第24期)
基于功能翻譯理論的旅游英語文本分析模式和翻譯
策略研究 秦 文(第24期)
論民族聲樂演唱中的語言 黃貝如(第24期)
明代復古書院研究 鄧惠蘭(第24期)
【教育與教學研究】
淺談項目管理在教改課題研究過程中的應用紀星玲 肖新元(第2期)
對分課堂在研究生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陳浩彬(第2期)
高職院校實踐育人模式探索——以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為例彭偉池(第2期)
淺論信息社會大學生公共意識的培養鄒穎佳(第2期)
從視覺模式分析《中東集市》 許祖華(第2期)
中學體育課程與體育中考及體質健康標準的融合林 君(第2期)
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初探 陳蔓茜(第2期)
教師“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行為研究余麗娟(第2期)
獨立學院重視和發展通識教育的作用和措施初探萬思敏 龍瑞全(第2期)
概念隱喻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證研究詹莉萍(第2期)
企業技術創新背景下地方高校會計卓越人才實踐教學探究 唐 欣 康 健(第4期)
基于“兩學一做”的教工與學生黨支部協同共建模式
構建的原則及意義探討 胡 楊 林 蕓(第4期)
基于自主發展意識的新任輔導員入職適應對策研究賴曉琴(第4期)
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應對策略探究龍瑞全 魏宏偉(第4期)
女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 羅 潔 李勝連(第4期)
“交互主體性”視閾下《政治學經典著作選讀》教學模式探究 熊來平 陸 寒(第6期)
基于地方文化視野下的高校民俗文化教學改革研究——以《民俗旅游》課堂教學為例王文彩(第6期)
“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研究——基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視角鄒 靜 熊國紅 卓貞玉(第6期)
地方高校多媒體教室有效運行模式探索高艷春(第6期)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以贛南原中央蘇區為例 余云宜(第6期)
大數據時代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析吳小龍 汪宇玲 鄧 蓉 鐘日成(第6期)
淺談增加小學數學愛好者的學習興趣胡會龍(第6期)
幼兒園游戲活動中師幼互動現狀及問題研究——以貴陽市烏當區幼兒園為例宋 芳(第6期)
論大數據與黨校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創新周 旺(第8期)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新聞學專業校企合作共贏模式探索 姚 武(第8期)
試析基于“90后”大學生特點的古代文學教學改革李姣玲(第8期)
關于中外英語教師合作教學中的幾點思考孫 瑩(第8期)
以行業化模式引領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探討謝勝平(第8期)
少數民族預科生擇地就業影響因素初探包姍娜 梅 暢 黎潤恒 朱兆標(第8期)
從支部到團隊:團隊管理理論在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中的運用 王 平 成建玲(第8期)
啟迪與塑造:諾獎得主屠呦呦的創新人格與大學生
創新品格的培養朱衛東 蔡德清 譚宗梅(第10期)
醫學生生命責任意識缺失現狀及培養對策汪燕春(第10期)
淺談以團學活動為視角的大學生傳統文化禮儀素養培育路徑 江文鋒(第10期)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分析與構建蒯海章(第10期)
民辦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創新周康樂(第10期)
健美操運動對于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以江西服裝學院為研究對象黃 瓊 夏天舒(第12期)
“前校后廠”校企合作模式的實踐研究——以江西華憶教育集團為例林慧英(第12期)
精加工策略在幼兒早期閱讀中的應用杜 娟(第12期)
小議合作學習在高職院校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朱軍平(第12期)
問題式專題教學與思政教學的有效性提升——高校校園網絡輿情背景下優化思政教學的思考 張 潔(第12期)
醫學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及其策略探析——以井岡山大學為例 羅 萍(第14期)
微課與大學英語課程整合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陳滿娥 謝 萍(第14期)
大學生手機APP 使用情況調查報告——以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為例傅建軒(第14期)
淺析工業設計專業構成藝術課程教學陳 翀(第14期)
大學生科研參與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仲小瑾(第14期)
幼兒戶外活動安全意識培養路徑研究譚孟琳(第14期)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新聞學專業校企合作基地人才培養目標探索 姚 武(第16期)
論設計價值觀在環境設計教育中的重要性徐 津(第16期)
大學英語四級新聞聽力語篇分析及相關學習策略探究杜小紅(第16期)
論互聯網+智能手機在新聞專業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李 婷(第16期)
MOOC背景下地方高校公選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以“智慧樹”教學平臺為例杜 娟(第16期)
現實需求背景下高層次導游人才培養探究——以觀鳥導游為例 張 麗(第16期)
農村學生英語口語合作學習能力培養研究倪筱燕(第18期)
論課余體育活動對90后大專學生不良心理的矯正作用 賴光金(第18期)
國內高校MOOC現狀、問題、原因及對策探究——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敖卓盈 秦儒慷 諸金朗黃一秀 吳世杰(第18期)
國際經貿與跨境貨運行業及高校專業開設的辯證分析秦 明(第18期)
農村留守兒童隔代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水平提升研究——基于個案社會工作的介入與思考曾建平 羅紅平(第20期)
《道德經》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滲透劉德棟(第20期)
大學生廉政文化教育融入思修課的探索與研究鄧 超(第20期)
高職高專院校《工程經濟學》課程設計研究萬 晶(第20期)
關于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職業型教育的若干思考傅 俊(第20期)
文科研究生問題意識薄弱的自身原因分析與培養對策研究 韓 柱(第22期)
大學新生學習適應性的質性研究——以江西省W大學為例陳筱云 仲 玫 殷姝媛(第22期)
從醫教協同的視角論醫學人文教育——以江西省三所醫院的案例為例劉逍瀟 何翠媛(第22期)
教學方法的認識以及如何正確選擇并運用——以商務專業語言課程為例徐浩越(第22期)
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訂單班現狀、問題與對策淺析——以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為例秦 明(第22期)
高等教育后大眾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問題探析楊應慧 邱其霖(第24期)
大學生自我力量及其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陳筱云 蔣 勵 張黎凡(第24期)
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途徑探索——如何將思辨能力培養融入高級英語課程教學劉素芳(第24期)
注冊結構工程師制度下《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曹 健 劉靚芳(第24期)
項目驅動教學法在非金融專業《貨幣銀行學》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張春玲(第24期)
湘西土家族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運用彭南巧(第24期)
【書 評】
走出實踐唯物主義研究困境的思考——讀吳仁平等新著 《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的反思》 彭 堅(第2期)
【綜 述】
關于布萊爾“第三條道路”的研究綜述李子君(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