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凱璇 傅寶珍
2015年底提出供給側改革,各行業以供給側改革為方向,通過擴大高端的有效的供給,更好地滿足群眾的需求。2017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指出文化自信是國家強盛和復興的強大動力。當前,我國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體系,就是要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1]。 2017 年出臺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提出,要深入進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領域的改革,增加有效供給,促進文化小康[2]。
公共文化服務,是指以政府為主要提供、以保障全體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向全體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提高,公共文化項目投入不斷加大,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政府投入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位于城市中心區的公共文化服務無法滿足城市的近郊、遠郊以及廣大農村群眾對文化的渴求。全省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但水平總體不高,在全國排位比較靠后,總得來說,還存在以下問題:
1.資金來源單一,吸引社會資本主動性不強,社會資本參與門檻高。絕大部分資金來自政府財政,對社會資本進入限制多。長久以來,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提供者都是政府,由職能部門分年上報需求,政府分年投資和建設,政府財政壓力較大,且公共服務項目投資費用超支嚴重,實際支出大大超出預算。公共文化項目的市場準入條件不低,市場化運營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與公共文化服務各自為政,公共文化領域,文化產業中社會力量參加較多,但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活動等社會力量參與較少。
2.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規劃建設滯后,政府效能低下,不能適應新變化。管理設計不到位,缺乏整體規劃。省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齊全,市縣服務水平有待提高,鄉鎮文化場所監管不力,村級公共文化服務單一,效能低下。管理者對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不了解,關注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造成公共文化設施特別是基層公共文化場所挪作它用。
3.服務范圍局限。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宏大,包括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這些單位都是文化部門的直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大多局限在館里服務,很少做到出去服務。此外,當前社會很多民間藝人,沒有較高的學術背景,未能進入公益性事業單位,但不可否認他們較高的專業素養,他們渴望向群眾展示自己的才能,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可,更主要的是,他們希望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為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但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單位,很少能夠接受社會人員來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一)基于PPP模式實現江西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優化
資本合作范圍比較廣,主要是指社會資本與公共資本合作。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運強。公共圖書館的資金很大一部分來自政府財政,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探索,通過資本合作的方式引入社會力量,江西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扶持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文化事業建設費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用于全省文化事業建設。”(贛府廳發[2008]49號)、“引導相關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文化創意產業。鼓勵創辦文化創意企業。扶持中小文化創意企業發展。 ”(贛府發[2013]43號)等政策。不僅是大型的公共文化設施可以引入社會資本進行建設和運營,基層的公共文化設施同樣可以引入社會資本,既可以解決公共服務項目投資費用超支嚴重的情況,又可以解決運營困難等問題。資本合作作為一種新型的政府與社會的合作方式,政府有關部門要明確,哪些項目屬于政府提供,哪些項目屬于社會資本提供,即政府購買服務。同時,社會資本的來源大都是銀行貸款、股票等形式,為了保障社會資本的安全,要做好債務風險的預防工作。此外,資本合作模式需要健全的法律和規章制度進行保障,防止腐敗交易,防止政府官員對政府資本的侵吞,嚴厲打擊職務犯罪,保證社會資本的安全和順利運營。
(二)加強公共文化與科技的整合,提供中高端公共文化服務
加強公共文化與科技的整合,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江西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如“以推進城鎮建設為目標,加快推進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以開展文化活動為重點,大力充實基層群眾文化生活”(贛府廳發[2002]37號)。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載體,設施網絡需要覆蓋省,市、縣、鄉和村五級,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設備和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能力。我省從供給側視角,打造新的公共文化中心,將博物館、圖書館和科技館三館合一,通過圖書,通過知識把過去和未來聯系起來。同時,推動市、縣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發展,引導市、縣在城鎮化建設中加快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改造等,推動市、縣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高。此外,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升級。[2]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落到實處,推動基層相關部門整合相關資源,打造功能齊全的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需要制定科學的規劃,突出便民的優勢。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新城的建設,老城的改造等,也要針對人口分布的密集程度,做好規劃,配備相應的公共文化設施,讓每個人都能享有公共文化服務。同時,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的融合,新媒體+,文化+等,讓人民群眾方便快捷地享受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務,讓人民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如“掌上贛圖”APP的開發,讓讀者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進行閱讀,可以讓讀者足不出戶進行圖書館的續借等服務,也可以讓讀者在手機上獲取公共文化資訊等。
(三)走出去,請進來
首先,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部門工作人員,要走向群眾,下到基層,為群眾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公共圖書館可以送書下鄉,可以為基層的相關單位提供業務指導,為農村的留守婦女兒童和老年讀者提供閱讀服務。文化館可以送戲下鄉,為城市的近郊、遠郊以及廣大的農村群眾提供服務,縮小城鄉文化差距,美術館可以走向城區廣場、商業中心、走進學校、走進工廠、走進各行業的工作場所提供美術展覽等,業界聯動打造公平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構要勇于接納社會人員的自愿服務。公共圖書館可以廣泛接納志愿者,為讀者提供閱讀指導,提供閱讀服務。文化館可以接納民間藝人,為他們提供平臺。為他們提供宣傳,讓他們有實現自我價值的場所,讓他們能夠為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的宗旨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從供給側角度分析,江西公共文化服務可以通過國家和社會的資本合作(PPP),增加公共文化事業的活力;通過加強公共文化與科技的整合,優化公共文化設施;在國家提倡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江西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激流勇進,進位趕超,走出一條適合江西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特色之路。
[1]馬云超.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轉型與建設策略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6.(9).
[2]劉曉茹.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社會化服務機制的創新研究[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