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宇文所安《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研究中國古代文論的視角較為新穎,采用散文式筆法和比較詩學雙向闡發的方法,同時選取較為冷門的材料,得出與中國學者有同有異的結論。本文試探究第一章“早期文本”中“三級階段論”的創新之處及與中國各家解釋的相似處,說明本書在理論闡釋方面的價值。
關鍵詞:宇文所安 “三級階段論” 解蔽 柏拉圖 孔子
美國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宇文所安所著《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是一部專供在美國大學里學習中文的學生使用的教材,通過閱讀中文版我們可以發現,它不僅適合西方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文論,而且也適合中國學生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論,正如徐志嘯的《<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的比較詩學價值》所述:“概括地看,《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一書在中國古代文論的材料選擇、英語翻譯和理論闡釋三個方面體現了它的長處和價值,而尤以第三方面取勝。”[1]
本書第一章“早期文本”中第一段引文是《論語·為政》中的一段話:“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對此,史冬冬在《他山之石:宇文所安如何譯釋中國古代文論——以<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為例》提到:“這是國內學者和中國文論選本、文論批評史很少引證和分析的一段話,而宇文所安將它作為理解中國古代文論的起始,足見他分析視角的獨特和他對這段話的重視。”[2]作者認為,孔子這段話提出了若干假定,而本文將圍繞這些基本假定,闡述作者提出的“三級階段論”(triadic sequence of stages)[3]思想。
一.宇文所安“三級階段論”思想
討論“三級階段論”前,我們需要詳細闡述引文中體現的三個假設。
(一)“首先,有兩種真實,一在內,一在外:雖然對外在真實的觀察有可能導致對內在真實的誤解(存在隱藏的可能)。”[4]
1.柏拉圖的觀點
“Alêtheia”這個希臘詞在英語中被譯為“disclosedness”,中文譯為“解蔽”或“真理”,這是柏拉圖關注的中心:“認為世界的外表是欺騙性的,絕對的真理隱藏在欺騙性的外表之下。”[5]是“Becoming”(變化)和“Being”(存在)的對立(譯者在此處注明:“becoming”可譯為“正在形成”、“成為存在”、“將成之物”)。
2.孔子的觀點
而孔子雖然會認為“being”是一個不可想象之物,但卻可以理解柏拉圖所說的“作為解蔽的真理”。
本假設中投射出的中西兩種觀點“都處理欺騙性的外表和潛藏在表面之下的某種正確的東西的對立”[6],都關心“在欺騙和謊言的強大威脅下,有可能產生錯誤的判斷”[7],但“這兩種傳統在文學及各種其他思想上分道揚鑣的主要原因”[8]是下文將討論的解釋的不同。
(二)“然而,它同時也假定,通過對外在真實的某種特殊的關注,完全可以充分地深入到內在真實之中。”[9]
解釋的不同在于:
1.在二者關系方面
柏拉圖關注具體現象(即“becoming”)和“idea”(理念)性質上的差異;而孔子關注這兩者之間必然的聯系,即宇文所安在本假設中提出的“它認為在具體的內在狀態和外在表現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10]。
例如:柏拉圖認為美人身上的美是“美”理念的具體表象,孔子認為美就在人的身上,“它表現在外,要發現它需要某種特殊的觀察。”
2.在從西方“理念”到現象,即中國的從內到外的過程方面
中西方的分歧在于“再現”(represent)和“暴露”的差異。例如一個尷尬的面部表情不是“再現”某種尷尬之情,而是首先不自覺地“暴露”感情,而后這種暴露又暗示了它的起因即“所由”。也即“制作”和“顯現”(manifestation)的差異。希臘詞“pioêma”(詩)來自于“piein”,故“制作”即“先有固定的模子再根據模子制作”[11],而“顯現”即“一切內在的東西——人的本性或貫穿在世界中的原則——都天然具有某種外發和顯現的趨勢”[12]。
3.作者的結論
回到孔子的觀點,作者對此假設的解釋是“各種錯綜復雜的環境交織在一起,任何一種內在真實都有可能被遮蔽,但只要你知道如何去觀察,那么你就會發現,內在的真實其實就在(immanent)外在現象之中。”[13]作者英譯為"He said,'Look to how it is.Consider from what it comes.Examine in what a person would be at rest.How can a person remain hidden?--how can someone remain hidden?"[14]而把“人焉瘦哉”翻譯成“How can a person (someone)remain hidden?”也明確表達了作者對于孔子這種思想的認識。
(三)“最后,這段話還有一個最微妙的假定:被表現的東西不是一個觀念或一件事,而是一種情況,人的一種性情,及兩者間的相互關系。”[15]
1.這個假定是對于“所安”的論述
“孔子這里考慮的是如何認識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和性格特征”[16],也即“人的言行的種種復雜前提”[17],而下文說明這段話牽扯到的認識問題主要是“如何在具體的個案中識別善”[18],而不是善這個概念,引發了這種特殊的解釋學,也是與西方觀點的不同之處。
2.孔子關注的重點
《論語·泰伯》里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結合后文要談到的朱熹“視”、“觀”、“察”遞進之序可知孔子關注的重點是做事和事后表現。宇文所安同樣反復表述了孔子關注的這一重點:“不過,第三層是最有意思的,在第三層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將‘安于何種狀態。這就意味著,在那個純外表的層面上,我們還可以推斷出不受紛紜現世干擾的,穩定而一貫的人性諸維度。”[19]
3.觀人與閱文
在孔子看來,觀人和閱文是一致的,所以又有“它提醒西方讀者注意一個簡單而又至關重要的事實——文永遠是人寫出來的”。[20]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何作者在本章開頭就有如下論述:“中國文學思想發展的最深層動力往往不在于孔子對文學自身所表達的見解,而在于《論語》所蘊涵的儒家思想對更廣泛問題的關注。”[21]
(四)總結
后世中國文學思想中的“三級階段論”即“孔子首先讓我們觀察一個行為的樣態(“其所以”),然后考慮行為的動機或具體起因(“其所由”),最后再推斷行為的發出者會“安”于什么樣的狀態(“其所安”)”[22]這一現象與“模仿”或“再現”概念中的二元意義結構確有很大不同。
上述假定的分析完畢,我們由此可以明白,三個假定實際上對應就是三個階段,宇文所安通過對這三個假定的詳細分析,雖然沒有直接論述何謂“三級階段論”,但也使讀者對此概念有了深入了解。
二.中國學者對此段引文的注解
“此句爭議在‘視其所以”[23],據楊新勛《<論語>詁解五則》所列舉的各家注釋可見:
(一)“所以”與“所由”相同
孔安國在《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中注:“以,用也。言視其所行用也。”皇侃在《論語義疏》中拓展了這一解釋:“當先視其即日所行用之事也。”劉寶楠贊同他們的解釋,“并據《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考其所為,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此之謂視中也以‘為釋‘以,字訓反同朱熹。”[24]
(二)“所以”與“所由”有別
邢昺在《論語注疏》中注:“言視其所以行用。”比“言視其所行用”,多一“以”字,揭示動機與原因。
(三)“視”、“觀”、“察”三個動作遞進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中釋“所以”:“以,為也。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即注重察看人的品行;釋“所由”:“由,從也。事雖為善,而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矣”,即事情的動機和原因。
由以上中國各家注釋可得朱熹的解釋與宇文所安有相似之處。“進階之序,必在一事情之前中后、一系列相關事情或者一可進展體系之內,即“所以”、“所由”、“所安”必有前后相因或相承關系,這樣才合乎思維和言語邏輯,而不可能是并列平行或互不相關的事情。”[25]
可見宇文所安提出的新理論不是空穴來風,是符合邏輯和文化背景的。
三.結語
“在文學批評的言說方式上,宇文所安創造性地將中國的“感興”與英文中的“essay”相結合,以一種印象式、感悟式的批評方式詩意地表達著自己的觀點,從而融思想性、學術性和文學性為一體,形成一種“散文式”的學術論文。”[2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文論和西方詩學的碰撞融合已經形成潮流,故而本文從比較詩學雙向闡發的角度出發,通過比較宇文所安“三級階段論”和中國各家注釋對冷門《論語》選文的闡釋,簡要分析了宇文所安的論述思路和中西詩學的異同,偏頗之處還望專家學者批評斧正。
參考文獻
[1]徐志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的比較詩學價值[J].比較詩學,2009:25-26.
[2]史冬冬.他山之石:宇文所安如何譯釋中國古代文論——以《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為例[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03).
[3][14][25][21];[4][9][15][16][17][18][22];[5][6][7][8][10][11][12][13];[19][20]宇文所安.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王柏華、陶慶梅譯[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17;18;19;20.
[23][24][25]楊新勛.《論語詁解五則》[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05).
[26]李金.中國文論與西方詩學的對話與批判——論宇文所安對中國古典文學和文論的創造性解讀[J].四川外語學院,2011.
(作者介紹:宋子璇,湖南大學文學院學生)